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健

作品数:15 被引量:180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道岔
  • 5篇钢轨
  • 4篇廓形
  • 3篇铁路
  • 3篇轮轨
  • 3篇磨耗
  • 2篇电车
  • 2篇有轨电车
  • 2篇现代有轨电车
  • 2篇列车
  • 2篇尖轨
  • 2篇高速道岔
  • 2篇高速铁路
  • 2篇车辆
  • 2篇车辆动力
  • 2篇车轮
  • 1篇单元法
  • 1篇道岔尖轨
  • 1篇低值
  • 1篇动力特性

机构

  • 14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中铁二院工程...
  • 1篇华东交通大学

作者

  • 14篇王健
  • 13篇王平
  • 7篇徐井芒
  • 5篇马晓川
  • 2篇汪力
  • 2篇陈嵘
  • 2篇李悦
  • 2篇王伟平
  • 2篇林红松
  • 1篇钱瑶
  • 1篇苏谦
  • 1篇颜乐
  • 1篇颜华
  • 1篇王健
  • 1篇王平
  • 1篇张梦楠
  • 1篇安博洋
  • 1篇曾晓辉
  • 1篇胡辰阳

传媒

  • 5篇铁道标准设计
  • 2篇中国铁路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铁道建筑
  • 1篇铁道工程学报
  • 1篇铁道学报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尖轨降低值超限对转辙器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针对42号高速道岔尖轨降低值超限问题,基于车辆-道岔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建立车辆-道岔动力仿真模型,分析尖轨降低值超限对转辙器动力特性的影响。模型中采用现场实测的尖轨降低值作为计算条件。结果表明:尖轨降低值超限导致转辙器轮载过渡的起点后移,使得轮对蛇行运动的距离和幅度发生较大程度地增大;轮对横向位移和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为设计条件下的2倍,容易引起晃车现象;轮轨横向动力附加力由6.29kN增大至46.28kN,垂向动力附加力由5.73kN增大至20.04kN,轮轨动力作用急剧恶化;车轮减载率变化不大,车轮脱轨系数最大值为0.65,是设计条件下的6.5倍,接近安全限值0.8,将危及行车安全。现场出现尖轨降低值超限时,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避免转辙器动力特性进一步恶化。
马晓川王平王健徐井芒
关键词:高速道岔转辙器动力特性
现代有轨电车轨道结构综述被引量:40
2014年
通过对国内外的现代有轨电车轨道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对有轨电车轨道结构进行初步分类,并详细介绍几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现代有轨电车轨道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应用情况,结合我国现有的技术特点,提出我国现代有轨电车轨道结构设计的一些建议。
胥燕军林红松王健颜华
关键词:有轨电车轻轨交通
高速铁路道岔系统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综述被引量:53
2016年
为了促进高速道岔行业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高速铁路道岔领域(包括部件选型与结构设计理念、高速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分析理论、不同线下基础道岔无缝化设计方法、合理刚度及均匀化设计方法、长大轨件转换计算理论、关键联结部件动静力强度分析、动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道岔侧股平面线型与结构设计、制造与铺设、维护与管理等)的学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趋势.要适应未来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高速道岔仍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挑战,例如,更高速度的下一代高速道岔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全寿命周期设计、轮轨匹配与车/岔动态性能优化、新材料和结构的研发与应用、状态实时获取与性能评估、健康管理及故障预测、能效保持等问题,需要深度融合先进材料与制造、智能与自动化、大数据与云计算、精密测控与效能提升等前沿技术,着力提升我国高速铁路道岔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通过现状剖析、问题导向,以期为铁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平陈嵘徐井芒马晓川王健
关键词: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结构部件
不同钢轨廓形下高速铁路轮轨型面匹配被引量:16
2017年
为了分析不同钢轨廓形对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型面匹配的影响,针对高速铁路线路上使用的CHN60、60N和60D钢轨廓形,基于经典迹线法、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及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分别研究了不同钢轨廓形与高速车轮LMA型面匹配时的轮轨接触特性和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钢轨廓形下,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有较明显的差异;在不同轮对横移量下,CHN60钢轨的轮轨接触应力比另外两种钢轨廓形小;当轮对横移量为6 mm时,CHN60钢轨对应的轮轨接触状态最优,其接触斑面积最大,且接触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不同钢轨廓形对车辆的临界速度及曲线通过能力影响较大,60D钢轨与LMA型面匹配时车辆的临界速度约为763 km/h,为三者中最高,但CHN60钢轨与LMa型面匹配时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最好,相应的轮轨横向力最大值3.584 k N,轮对横移量最大值3.35 mm,是三者中最小.
钱瑶王健王平安博洋苏谦徐井芒
关键词:动力学性能
长大坡道铺设无缝道岔可行性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有限单元法建立无缝道岔非线性阻力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钢轨纵向力及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坡度对无缝道岔的受力及变形是不利的;随着阻力减小区段距道岔距离增加,钢轨纵向力、最大位移增加,尖轨相对基本轨的位移减小。道床捣固不密实引起的道床纵向阻力减小,会显著增大道岔各部分受力和变形。建议:(1)在大坡道地段,宜采用全长淬火钢轨或高强度钢轨;(2)在进站道岔前列车频繁制动地段、无缝道岔尖端、辙跟、叉心处宜布置观测桩,随时观测无缝道岔的爬行情况;(3)加强无缝道岔防爬锁定;(4)加大上坡方向道床的堆积厚度,并加强捣固。
张梦楠颜乐王平王健
关键词:长大坡道无缝道岔有限单元法
基于LabVIEW的钢轨廓形动态采集系统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解决人工钢轨磨耗检测方法效率低、精度低、结果不易存储等一系列缺点,设计开发基于LabVIEW的钢轨廓形动态采集系统,介绍其硬件组成及软件设计方法。该系统以轨面激光线为检测对象,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测量精度高;检测人员可推动检测车在轨面上连续进行检测,效率高。可实现钢轨垂直磨耗,侧面磨耗和总磨耗的测量以及磨耗超限警报功能并完成测量数据的存储,对改善工务部门磨耗检测现状,保障铁路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健王平李悦汪力
关键词:LABVIEW磨耗
机器视觉在钢轨磨耗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钢轨磨耗测量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越来越重要,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手段,可以对钢轨状态进行快速、精确、连续测量,大大提高了钢轨磨耗检测的效率。介绍机器视觉的概念、主要组成部分、工作原理以及工作特点,对其在钢轨磨耗测量中的国内外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其检测方式做出了分类和比较,得出机器视觉技术相对于传统钢轨磨耗测量方式的优越性。机器视觉以其快速获取大量信息、易于自动处理、检测结果可靠等一系列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内铁路科研单位的重视。可以预见,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其在包括钢轨磨耗测量在内的轨道状态检测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王健胥燕军汪力王平
关键词:钢轨机器视觉磨耗
列车通过12号无砟道岔及配套交叉渡线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被引量:3
2015年
对于12号无砟道岔及配套交叉渡线而言,需要研究列车与道岔间的动态相互作用问题。分别建立了车辆模型和道岔模型,其中车辆模型采用主要考虑车体、转向架和轮对三部分结构的单列全车模型,道岔模型包括转辙器、连接部分、12号辙叉、6号锐角辙叉及6号钝角辙叉等基本结构,充分考虑各细部结构对其振动的影响,以尽可能与实际情况相符;然后用列车动力学和道岔动力学理论,建立可考虑交叉渡线道岔钢轨型面变化的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学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CRH2动车组以时速50 km侧向通过客运专线用60 kg/m钢轨12号交叉渡线道岔时,能满足旅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
王伟平王健徐井芒王平
关键词:交叉渡线动力学安全性
基于高速铁路60N钢轨的车辆动力性能比较被引量:7
2016年
为比较高速铁路60 N钢轨与不同车轮型面匹配时的车辆动力性能,首先基于空间轮轨接触几何算法分析不同工况下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接着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不同工况下车辆运行平稳性及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等进行仿真分析,数值计算中,主要考虑LM,LMA和S1002 3种车轮型面和轨距由1 433 mm变化到1 437 mm的工况。计算结果表明:60 N钢轨与不同车轮型面匹配时,其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车辆动力性能差异较大;LMA的车辆运行平稳性最好,但曲线通过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轮轨侧磨,S1002的车辆运行平稳性最差,但曲线通过能力最好,较容易发生轮轨垂磨;60 N钢轨与不同车轮型面匹配时,应从静态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动态车辆轨道相互作用2个方面综合评价。
马晓川王平徐井芒王健陈嵘
关键词:高速铁路车轮踏面轨距轮轨接触
基于LM_A型面磨耗车轮与60N钢轨匹配的高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和分析LMA型面的车轮在不同磨耗程度下与60N钢轨匹配时高铁车辆直线运行中车轮的等效锥度和轮轨动态接触点位置及平稳性指标,以及曲线通过时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横向力、轮对横移量和磨耗功均方根值及车轮表面滚动接触疲劳系数均方根值,并与60钢轨对比。结果表明:LMA型面的磨耗车轮与60N钢轨匹配时,在车辆运行里程达到25万km后,直线运行条件下轮轨动态接触点的横向分布宽度仅为8.2mm,仅约为60钢轨的一半,车辆运行的稳定性优于采用60钢轨时;车辆曲线通过时的轮轨横向力、车轮抗磨耗和疲劳性能也均优于采用60钢轨时;总之,相比60钢轨,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与60N钢轨匹配均能保持较好的车辆动力学性能。
马晓川马晓川王平王平徐井芒
关键词:轮轨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