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萍
- 作品数:55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杭州市学军小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常规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整体架构·具身体验·关联互生——单元开启课“造圆术”教学设计与思考
- 2022年
- 不少教过六年级“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前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已经有了不少了解,这种“已有的知识诅咒”往往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学习激情与探索欲望。如何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先破后立,让学生深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呢?我们设计了“造圆术”这节单元开启课。
- 袁晓萍
- 关键词:探索欲望学习激情整体架构
- 构建生长的数学课堂被引量:1
- 2021年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不像一部有序运转的机器,而更像是有机的、促进生长的生态系统。课堂正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并为生命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场所。生命的生长依靠阳光、土壤、雨露,生长的课堂,需要激发每一个生命个体内部的自我需要。
- 袁晓萍
- 关键词:生命个体生态系统数学课堂叶圣陶体验生命
- 让学生走在教学的最前面——“年、月、日”教学设计与思考被引量:1
- 2014年
-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教学目标:1.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经历“预学——梳理——应用”的过程,深刻理解时间单位及它们的关系。2.结合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年历表进行探索交流,了解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 袁晓萍
- 关键词: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建构知识实验教科书教学内容
- 智慧课堂助力学生具身体验学习被引量:1
- 2022年
- 20世纪末形成的具身认知理论赋予了身体在认知塑造中的枢轴作用和决定性意义。身体是认知的主体,不仅参与认知,而且影响思维、塑造心智。不同身体构造和不同的身体参与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果。认知产生于每个学生实时所处的环境中,从生理和心理上讲是体验“激活”的感觉。
- 袁晓萍
- 关键词:智慧课堂
- 以自主丰盈学生的数学学习——“分数乘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 2015年
- 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两部分的内容,单元练习时错误不多,但是如果放在一起练习,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由此,笔者将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因为乘法和除法本身是一种互逆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 袁晓萍
- 关键词:练习课乘除法数学学习分数乘法
- 画出来的精彩——培养画图解题能力的教学思考被引量:7
- 2011年
- “画图”体现的是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另一类“语言”表达,是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梳理思路的过程。在画图中,有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知、对思考的逻辑表达,更有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体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产生“需要画”的学习体验,掌握“怎样画”的基本技术,给予“画什么”的自主权力?下面是笔者几点粗浅的思考。
- 袁晓萍
- 关键词:教学思考解题能力画图教学引导
- 让数学学习成为儿童真实的探究与创造被引量:9
- 2019年
- 数学学习的土壤只有在多种元素的"融合"中,才会变得松软而丰盈。基于"单元统整"的项目学习,便是我们基于学习的本质和学习者的需求,围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学科内或学科间的联结,通过整合、重构、重组,以主题、单元、课或项目等形式,设计学习项目,统整单元学习内容。我们试图以探索对儿童有意义的项目序列切入,打破课时内容之间以及单元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体系,以开放的学习环境和统整的项目,让学习成为儿童真实的探究与创造,以期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
- 袁晓萍
- 关键词:校本化实施数学
- 单元开启课:让学习具有走向远方的力量——“不可能的三角形”教学设计与思考
- 2019年
- 设计思考开启"三角形"单元,常常遭遇这样的教学尴尬: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已有知识"如鲠在 喉,却不得不跟随教材、课时,单向割裂地依序学习相关知识: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等。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浅表、零碎的。如何弥合 割裂,让学生整体学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三角形的要素和特征有更加整体、清晰的把 握?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课型:单元开启课,希冀通过单元开启课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看见一片风景。
- 袁晓萍
- 关键词:教学尴尬
- 发展模型意识 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学段‘数量关系’”教学探索与实践
- 2023年
-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单独把“数量关系”列为一个学习主题,并将其放在和“数与运算”同等重要的位置,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符号意识、模型意识、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但一线教师在使用现行教材教学“数量关系”主题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为此,在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马云鹏老师和吴正宪老师,以及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的指导下,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袁晓萍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从“总量=分量+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出发,对如何在第二学段建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进行了课例实践,对于如何把握“数量关系”主题的教学目标、如何体现“数量关系”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积累了清晰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课例的实践探索获得了专家与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本期刊发袁晓萍老师与工作室成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数量关系”主题进行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 袁晓萍
- 关键词:一线教师学习主题现行教材教研员
- “炼课”手记——我炼《百分数》
- 2004年
- 袁晓萍
-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情境教学策略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