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毅敏
- 作品数:31 被引量:18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EPOCH方案治疗老年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评价EPOCH方案治疗老年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经病理确诊为PTCL老年患者28例,采用EPOCH方案治疗:依托泊苷50mg/m^2,表柔比星12mg/m^2、长春新碱0.4mg/m^2溶解于0.9%NaCl溶液持续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4天;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第5天;泼尼松60mg/m^2口服,第1天至第5天,每21d为1个疗程。依据WHO标准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28例患者共完成85个疗程EPOCH方案化疗,中位化疗2个疗程,完全缓解(CR)15例,部分缓解(PR)5例,总有效(OR)率71.4%(20/28),总体平均生存时间20个月。初治患者CR率64.7%(1l/17),PR率23.5%(4/17),OR率88.2%(15/17),明显高于诱导化疗失败的难治性患者[分别为36.4%(4/11)、9.1%(1/11)和45.5%(5/11)]。两组O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9,P〈0.05),且初治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长于难治性患者(24个月与13个月)。EPOCH方案化疗的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53.6%(15/28)和50.0%(14/28),非血液毒性发生率较低,初治与难治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CH方案是治疗老年PTCL患者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化疗方案。
- 朱琦唐勇邹丽芳汪蕾程毅敏
-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外周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SOCS-1基因及其甲基化的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通过检测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中SOCS-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甲基化水平,研究其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方法,对2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和4株白血病细胞株(Jurkat、Raji、U 937、NALM 17),进行SOCS-1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研究;同时运用Real-time PCR法定量分析SOCS-1基因表达水平。以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24例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15例有SOCS-1基因甲基化(62.5%),而正常对照组无SOCS-1基因甲基化(0%),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SOCS-1基因甲基化组与无SOCS-1基因甲基化组相比较,其SOCS-1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比较,发现SOCS-1基因的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阶段无相关。4株白血病细胞株中,Jurkat和U 937表现有SOCS-1甲基化(50%),Raji和NALM 17无SOCS-1甲基化,前者SOCS-1基因表达量较后者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SOCS-1基因在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甲基化水平明显增高,且SOCS-1基因甲基化后表达水平受到抑制,提示SOCS-1基因及其甲基化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 庄衍程毅敏汪雷窦红菊朱琦胡钧培
- 关键词:SOCS-1基因甲基化急性髓性白血病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 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 刘隽程毅敏邹丽芳汪蕾姚一芸唐勇庄衍励菁菁朱琦
-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老年患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期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评价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利奈唑胺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后,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同时观察用药前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经利奈唑胺治疗,痊愈50%(14/28),显效28.3%(8/28),进步7.1%(2/28),无效14.2%(4/28),临床有效率78.6%。细菌清除率78.6%(21/28)。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4/28),其中临床不良反应2例(7.1%,2/28),主要为胃纳减退等胃肠道反应,实验室检测异常2例(7.1%,2/28),表现为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良好选择,患者耐受性好。
- 程毅敏姚一芸唐勇邹丽芳朱琦
- 关键词:利奈唑胺革兰阳性菌中性粒细胞减少恶性血液病
- 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本研究探讨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FA)方案对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我院治疗的19例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应用FA方案:氟达拉滨25mg/(m2·d),静脉滴注,第1-5天;4小时后给予阿糖胞苷2g/(m2·d),静脉滴注,第1-5天。另20例选用对照方案:MAE或DAE方案化疗,MAE方案即米托蒽醌8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200mg/(m2·d),第1-7天;依托泊甙60mg/(m2·d),第1-5天。DAE方案即柔红霉素45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200mg/(m2·d),第1-7天;依托泊甙60mg/(m2·d),第1-5天。各组均重复2个疗程。结果表明:2疗程后FA方案组完全缓解(CR)9例(47%),部分缓解(PR)8例(42%);对照方案组CR5例(25%),PR6例(30%)。两组差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FA方案组患者均发生IV级骨髓抑制现象,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其他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粘膜炎、肝功能损伤;大多数不良反应能被患者耐受,F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FA方案是复发及难治性AML的有效挽救治疗方案。
- 姚一芸朱琦邹丽芳窦红菊程毅敏唐勇胡钧培
- 关键词:AML
- 8-氯腺苷酸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本研究探究8-氯腺苷酸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可能作用。以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细胞为体外模型,在观察8-氯腺苷酸对细胞生长、活力及形态学影响的基础上,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分布和细胞表面Annexin-V的含量,以DNA凝胶电泳技术评判细胞凋亡与否,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linE和CDK2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8-氯腺苷酸(1-30μmol/L)能够明显地抑制RPMI8226细胞的生长,显著降低其细胞活力,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及DNA凝胶电泳分析显示,这些浓度的8-氯腺苷酸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表明,8-氯腺苷酸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lin E和CDK2的表达而干扰细胞增殖。结论:8-氯腺苷酸能够有效地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 程毅敏朱琦贾培敏胡钧培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
-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医学本科生淋巴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究设计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的整合教学应用于医学本科生淋巴瘤临床教学的可行性和实践效果。方法将60名在血液内科进行临床学习的医学生,按入科前基础医学理论考试成绩,随机分入SPOC教学组(n=30)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组(n=30),进行淋巴瘤相关知识点的临床教学和指导。教学活动结束后,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师生对SPOC和PBL教学的主观体验及评价;并通过两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不同方法下教学质量的差异。采用SPSS 19.0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行t检验。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与PBL教学组相比,SPOC教学组师生的教学反馈评价更高、教学体验更好,SPOC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可。SPOC教学组学生的出科考试三项成绩均优于PBL教学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科理论成绩[(84.03±7.66)vs.(77.60±8.22),P=0.005],实践技能成绩[(87.83±8.17)vs.(81.97±6.13),P=0.001],病例分析成绩[(88.17±6.53)vs.(80.10±6.91),P=0.000]。结论基于SPOC的整合教学适宜医学本科生淋巴瘤临床教学,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专科疾病临床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 王鸣明唐勇窦红菊程毅敏朱琦
- 关键词:淋巴瘤临床教学
- 甘欣锦运用扶正化痰散结法治疗老年恶性淋巴瘤经验撷英被引量:10
- 2015年
- 从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论治、辨病治疗等方面介绍甘欣锦治疗老年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经验,并附病案1则。
- 傅华贾新颜程毅敏甘欣锦沈伟徐旻
- 关键词:中医药老年人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动态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缓解和进展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4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AT活性。结果 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及其疾病缓解期组中存在着Fbg的升高(P<0.05),至疾病进展期中PLT、Fbg出现了下降(P<0.05)。且出现了PT、aPTT的延长(P<0.05);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GMP-140、TF、TAT、TFPI和TpP含量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在疾病进展期中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有凝血因子Ⅴ、Ⅵ、Ⅷ、Ⅸ的降低(P<0.05),而在疾病缓解期时同样存在着GMP-140、TF、TpP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同样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的含量的升高(P<0.05),疾病进展期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且同时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规止凝血指标PLT、Fbg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其疾病合并有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的进展和缓解的敏感指标。
- 邹丽芳朱琦程毅敏姚一芸胡钧培
- 关键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缓解疾病进展止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
-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期并发感染的疗效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WBC减少期并发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恶性血液病化疗后WBC减少期患者6 0例(男34例,女2 6例) ,年龄(42±15 )a,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 =30 )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g ,iv ,bid ;对照组(n =30 )用头孢哌酮2g ,iv ,bid ,疗程均为5~7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 .3%和6 3 .3% (P <0 . 0 5 )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3 .3%和5 7 .1% (P <0 . 0 5 )。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WBC减少期并发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 吴飞华庄衍窦红菊金芝贵程毅敏胡钧培
- 关键词:头孢哌酮舒巴坦白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