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于晓峰

于晓峰

作品数:21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诗学
  • 4篇文学
  • 3篇屠格涅夫
  • 3篇文化
  • 2篇艺术
  • 2篇视域
  • 2篇文化精神
  • 2篇小说
  • 2篇符号学
  • 2篇传播学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技术
  • 1篇新闻
  • 1篇新闻观
  • 1篇信息熵
  • 1篇信仰
  • 1篇叙事
  • 1篇玄学
  • 1篇学社
  • 1篇羊皮

机构

  • 20篇深圳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21篇于晓峰
  • 1篇战迪
  • 1篇党西民
  • 1篇吴予敏
  • 1篇贺江
  • 1篇王伟均

传媒

  • 2篇深圳大学学报...
  • 2篇长安大学学报...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阴山学刊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长沙大学学报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学术探索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网络传播...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符号、诠释与反诠释——论埃科小说《傅科摆》的诠释世界
2019年
埃科的小说《傅科摆》围绕"普洛文斯信息"即洗衣单而展开故事情节,充满了符号的解码、信息的确证、事件的诠释和历史知识及意义的探究等符号学-诠释学的话题。无论是圣堂武士秘密的发现,还是对圣堂武士真相的揭露,都是一个编码、解码和诠释的过程。阅读《傅科摆》,犹如走进一个诠释的世界,走进一个符码无限化、意义过度诠释的世界。
于晓峰
关键词:解构
埃科《波多里诺》简论
2009年
意大利作家埃科的长篇小说《波多里诺》通过主人公波多里诺天才式的叙述,完美地再现了中世纪的社会风情,将中世纪的神话传说、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城市的兴起、教皇与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信仰的追求和爱情的神秘等杂糅在一起,在战争与和平、信仰与困惑、爱情与谋杀、真实与虚假的博弈中展开了对历史真相、谎言欺骗、信仰执着和意义生成等问题的探索和追问。
于晓峰
关键词:羊皮纸谎言信仰
地理符号与民族认同被引量:7
2012年
地理符号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双向互动过程的产物,不仅是人类活动主动作用于地理环境的历史印记,而且体现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历程。地理符号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与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意义或价值相联系,是一个时代或时期的文化符号,与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息息相关。
于晓峰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认同
中国传播研究如何做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访谈录被引量:2
2022年
本次对吴予敏教授的访谈集中于如何从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提升到“以中国为方法”。吴予敏教授追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理路的发展过程,指出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本土,是将传播学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论放在中国经验当中加以检验。“传播学本土化”和“以世界为方法”本质上是一个逻辑,体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与世界对话的愿景。吴予敏教授认为提出“以中国为方法”的出发点,折射了三种不同的焦虑:意识形态焦虑、文化身份焦虑和知识方法论焦虑。从“传播学本土化”到“以中国为方法”反映了文化主体意识的提升。“以中国为方法”,主要是指在方法论上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回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场景,从中国本身的问题出发,把握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和话语逻辑。近年来中国传播研究的最突出的成绩是经验性研究。但是经验性研究需要突破西方传播理论的框限。“以中国为方法”不仅要直观地感知中国经验,还要通过意向性实践的行动进入中国经验,将经验的感知体认过程和研究问题的提炼过程交织起来。深化问题洞察,以经验的系统化推进问题结构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吴予敏于晓峰
关键词:中国传播研究传播学本土化
屠格涅夫文学批评的美学观念与实践品格
2005年
屠格涅夫不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批评大师。他立足现实,根据文学的时代使命,继承别林斯基的批评观,自觉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功用、标准和批评家的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俄欧文学及作家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评论,其有关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他文学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实践品格。
于晓峰
关键词:屠格涅夫文学批评批评观实践品格
视觉奇观的权力被引量:5
2014年
视觉奇观在当代视觉文化中最吸引眼球。奇观通过详述细节、展现宏大场景、描述不可再现之物,凸显了奇观,掩盖了其他视觉现象。视觉奇观分裂了空间,限制了普遍性;切割了时间,遮蔽了常态;刺激了情感,直抵情感底线;激起了欲望,强化了需求,和观众形成了情感张力。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视觉奇观施展了自身的审美权力,使奇观成为视觉文化中的普遍现象。
于晓峰党西民
关键词:视觉奇观视觉文化景观社会情感张力
意大利新先锋运动与六三学社——兼论翁贝托·埃科的先锋派诗学
2012年
意大利新先锋运动关注艺术的美学形式和社会使命之间的关系问题,六三学社是意大利新先锋运动最集中和有力的表达。翁贝托·埃科则通过参与六三学社的组建和活动,提出了自己的先锋派诗学主张:艺术的美学形式和社会使命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平衡关系。
于晓峰
屠格涅夫的诗学——文学创作略论
2010年
屠格涅夫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家,对文学的创作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提出了作家应是两种才能的统一和融合、作家是"隐蔽的心理学家"、文学创作要感受诗意等文学创作理论,并在自己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实践和丰富了其文学创作论。
于晓峰
关键词:屠格涅夫文学创作论
现代性视域下的边缘叙事——八九十年代深圳小说的一种解读被引量:1
2007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的现代性诉求。深圳小说跟进现实,如实地反映了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移民群体的身份焦虑、生存状况和现代性困惑,形成了一种经典的边缘叙事。
于晓峰
关键词:边缘叙事
本雅明灵氛(Aura)理论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灵氛是本雅明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距离感、真实性、自律性和崇评价值等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此为契入点,本雅明揭示了灵氛的内涵和意义,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复制艺术的成就和价值。
于晓峰
关键词:本雅明艺术理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