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鸣远

作品数:19 被引量:22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水土
  • 3篇土壤
  • 3篇长江三峡库区
  • 2篇三峡库区
  • 2篇沙地
  • 2篇生态风险
  • 2篇生态风险评价
  • 2篇水分
  • 2篇水土保持
  • 2篇水资源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农业
  • 2篇库区
  • 2篇环境容量
  • 2篇环境影响
  • 2篇环境影响评价
  • 2篇降雨
  • 2篇沉积物
  • 1篇地累积指数

机构

  • 10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西北林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内蒙古林学院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19篇王鸣远
  • 5篇杨素堂
  • 3篇王礼先
  • 2篇崔云鹏
  • 2篇王林和
  • 1篇周晓红
  • 1篇刘彪
  • 1篇姚云峰
  • 1篇姚云峰
  • 1篇储金宇
  • 1篇李义敏
  • 1篇张金萍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山西水土保持...
  • 1篇科技导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科技...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中南林学院学...
  • 1篇自然资源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2篇199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分对降雨截留效应的研究被引量:38
1995年
长江三峡库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雨季时间较长,库区马尾松林分截留作用对降雨特性、径流损失和水分循环的影响十分突出。根据林内、林外雨滴观测和林冠截留场资料,本文提出了一次降雨在林冠层再分配的统计模型和林冠截留过程的预报模型,建立了估计林冠层下降雨功能的计算式。较以往的研究,这些模型更客观地模拟了林冠截留效应,并且结构简单,参数易于定量。
王鸣远王礼先
关键词: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冠截留降雨动能
沙地灌木林群落土壤水分平衡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在半干旱地区沙地中,如何使有限的降水被植被利用,植被不发生水分亏缺的情况下,植被密度如何?植被依赖于土壤水分环境的分布格局如何?如何对沙地水资源植被利用的管理等?这些对于沙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沙地灌木林群落土壤水分平衡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沙地土壤根际水分消耗模型:AET=(1-e-K)Wt或AET=(1-K1)Wt;提出了灌木林密度计算公式:D=(1/ac)(ΣP/ΣAET)1/2或D=(1/ac)(1-β)(ΣP/βΣAET-1);并对沙柳和杨柴两种灌木林群落的土壤水分消耗和密度进行了模拟和计算。沙地灌木林群落土壤根际水分消耗模型和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参数易于确定,对于指导固沙造林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模型强调土壤水分平衡关系的原理对于其它类型植被-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也有指导意义。
王鸣远杨素堂
关键词:沙地土壤水分
鄂西长江三峡库区产流降雨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1
1995年
鄂西山地连绵起伏,在暴雨作用下。坡面花岗岩风化层流失的大量粗沙在河流沟谷网中堆积起来,随时间推移逐步进入长江。根据坡面径流小区资料,在一次产流降雨中,降雨量(H),最大10分钟(i_(10))、30分钟(i_(30))和60分钟(i_(60))雨强对产流的作用都比较显著,它们的极值分布可用于估计不同频率H、i_(10)、i_(30)和i_(60)设计值。对于林地、荒坡地和梯田,降雨侵蚀力指标以组合结构Ei_(10)。较适宜,而坡耕地则以组合结构Hi_(10)较好。根据天然降雨观测资料分析,鄂西地区的降雨类型基本上可分为均匀型、递降型、突发型和峰值型四种雨型,洪水过程和降雨过程相对应,实验流域的输沙量随Ei_(10)增大而增大。但对长历时降雨来说,在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花岗岩风化土体上,Ei_(10)组合结构还是掩盖了降雨过程中一部分非侵蚀降雨的累积效应。
王鸣远王礼先
关键词:水土保持降雨侵蚀力
额济纳绿洲环境容量与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3
2000年
水资源是额济纳荒漠区绿洲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对水资源作了系统分析 ,并对该区做了绿洲环境容量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
王鸣远王林和姚云峰
关键词:额济纳绿洲环境容量生态风险
黄丘区支毛沟淤地坝坝系规划布设与防洪
1991年
黄土丘陵沟壑区支毛沟(流域面积0.5~3km^2)面大量多,水土流失严重,兴建淤坝地,对于改变当地生产条件,减少入黄泥沙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坝系规划布设、运用方式与防洪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支毛沟建坝密度为1~2座/km^2较为适宜。
王鸣远崔云鹏
关键词:淤地坝坝系防洪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根据1979年水土保持统计资料,减少土壤流失对各种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做了概略的估计,从总的减沙效益来看,在剧烈侵蚀区为20%,在极强侵蚀区为29%,全区平均为24%。其中沟道治理起决定性作用,约占总减沙效益的71%。
王鸣远崔云鹏
关键词:土壤侵蚀
镇江市古运河河岸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3
2015年
对镇江市古运河河岸7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As、Cu、Pb、Cd、Zn、Cr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富集系数、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古运河河岸带沉积物Cr、Cu、Zn、As、Pb和Cd元素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07、41.70、254.06、19.67、45.88、0.75 mg·kg-1,p H平均值为7.98.对比《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知,沉积物中Cu、Zn、Pb、As属于超一级标准,而Cd属于超二级标准.(2)6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表现为:As>Cd>Pb>Zn>Cu>Cr,且综合富集系数在空间上表现为:G2>G5>G1>G4>G3>G7>G6;(3)古运河河岸表层沉积物地累积指数表现为As>Cd>Pb>Cu>Zn>Cr,6种重金属中As富集量最大,Cr的富集量最小.(4)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结果表明,Cr、Cu、Zn、Pb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As和Cd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程度.从RI值判断,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总体处于轻微生态危害.(5)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u、Cr、Cd是决定第一主成分的4个主要因子,且Cu与Pb、Cd以及Pb与Cd元素具有相同的污染源.As、Zn在第二主成分中具有较高的载荷值,且As与Zn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表明这两种重金属并非来自同一污染源.
储金宇张金萍周晓红李义敏刘彪王鸣远
关键词:重金属地累积指数生态风险古运河
水文过程及其尺度响应被引量:11
2008年
水文循环机制涉及到各个尺度界面的水文过程关系。水文变量(降雨、径流等)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很大,是与尺度响应的非线性过程。尺度转换是建立合适的参数去描述这些过程,涉及到如何穿越不同尺度约束体系(水文过程)的限制。基于对水文响应及其尺度转换认识所建立起来的现行水文模型的主流是还原分析方法,采用小尺度演绎方法,过度参数化成为习以常规,导致无资料流域预测结果的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尺度转换是水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难点和热点问题。水文模型只有建立在对尺度相关的水文过程深刻理解基础上,对于预测水文响应才是有效的。预测径流在时间和空间的结果是根据径流系统穿越尺度过程的动态分析得出的,把尺度分析转变于水文变量的谱分析,即通过水文变量的谱相分析,认识发生在不同尺度范围内潜在的秩序和规律,研究他们形成的机制,寻求决定水文过程规则的通用表达方式,开发尺度转换的方法。
王鸣远杨素堂
关键词:水文过程水文模型
生态工程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被引量:4
1999年
现代农业在多大程度上违反了生态工程原理?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农业变革使其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要求。共列出12条生态原理作为问题讨论的出发点。逐一探讨现代农业是如何违背这些原理的,并且探讨如何根据生态工程的理论促使农业变革。
SvenErikJorgensenSorenNorsNietsen王鸣远杨素堂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改革路线图被引量:3
2016年
当今全球各大经济体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从一般资源配置竞争上升到了科技资源配置的竞争。分析了中国科技财力资源要素市场、科技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特征、作用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市场力量始终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原发驱动力,中国需要通过培育公平竞争的科技市场环境来实现国家科技力量在全社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体制上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阵、部门所有的传统工作局面,形成部门、地方、高校、院所、企业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科学技术创新机制,并确立企业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指出盘活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技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当下科技资源配置改革的核心任务。
王鸣远
关键词:科技资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