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
- 作品数:36 被引量:100H指数:6
-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科研基金益普生腹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连续喂养方案对早产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究早产儿实施连续喂养方法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82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出生时间均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依据喂养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早产儿实施间歇喂养方法,观察组早产儿实施连续喂养方法。比较2组黄疸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喂养前、喂养6个月后2组早产儿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喂养6个月后2组早产儿智力发育指数(MDI)以及运动发育指数(PDI);体质量、头围以及身高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黄疸消退时间为(8.01±1.52) d,住院时间(28.41±3.57) d,均短于对照组的(10.28±2.29)、(36.19±6.47)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288、6.741, 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早产儿喂养前在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为0.160、0.075, P>0.05);喂养6个月后观察组早产儿在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t值为6.895、19.537, P<0.01)。喂养6个月后观察组早产儿MDI指数是115.26±7.93、PDI指数是107.64±8.66,均高于对照组的96.17±13.57、94.52±10.89( t值为7.777、6.038, P<0.01)。观察组早产儿喂养6个月后体质量、头围以及身高增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t值为7.590、10.124、15.661, P<0.05)。观察组早产儿在院内感染、多次呼吸暂停、胃潴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方面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 χ2值为5.399~21.006, P<0.05)。 结论:对早产儿实施连续喂养方法可显著提升其机体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有利于其机体生长发育,同时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庆庆孙宇李玲任燕马田君
- 关键词:生长发育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早产儿
- 集束化管理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22年
- 分析集束化管理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PICC新生儿8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PICC血流感染率、PICC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时间、护理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使用情况及留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与每1000个住院日应用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NICU应用PICC的新生儿,采用集束化管理模式可降低血流感染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降低每1000个住院日抗生素应用时间。
- 任燕马荣
- 关键词:集束化管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血流感染
- 腰椎用热敷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腰椎用热敷装置,包括热敷袋和束腰带,所述热敷袋包括药袋、透气接触层、隔热层,所述透气接触层为双层结构,其内部设有一容纳腔,上端为开口,所述容纳腔内设有隔离布,隔离布将容纳腔分隔为由上至下纵向设置的收纳仓...
- 张雯刘婷婷张丽王玲玲王晓芳包国庆任燕王小霞
- 文献传递
- 新疆南部地区2010年-2016年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分析与探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和研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管理模式,推进该项工作持续稳步发展,逐步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差距。方法通过构建三级质控管理网络,明确和细化工作流程,对所有资料实行六位代码存档法(SCA),针对基层定期开展维、汉双语培训及宣传,实现信息的全网络化管理。结果 2010-2016年南疆五地州接受筛查的人数为667 064例,筛查率由2010年的2.46%上升至2016年的83.49%,开展筛查工作的采血机构由2010年的85家增加至2016年的426家,采血机构覆盖率达79.18%,共确诊PKU患儿103例,CH患儿86例。结论合理、完善、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筛查管理模式有利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开展。
- 阿仙努尔亚.热加甫蒋海丽杨红苏雅洁任燕刘敬芳王磊李龙
-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
- “6S”融合目视化管理在援鄂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管理方法,促进援鄂医疗队顺利开展工作。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病区管理工作中,采用"6S"和目视化管理方法。比较进驻1周内(采用常规病区管理方法)及实施新管理方法1周的效果。结果实施"6S"融合目视化管理后,往返拿取物资时间显著缩短,医护人员满意率显著提高(均P<0.01);病区护理质量得分升高。结论 "6S"融合目视化管理能够帮助援鄂医疗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有效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的护理工作效率和医护人员满意度。
- 王玲玲杨丽王彩虹任燕丁建玲李萍
- 关键词:病区管理护理质量护理效率满意度
- 新生儿PICC异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究新生儿PICC异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行PICC的新生儿220例,其中发生30例PICC异位的临床资料,分析与统计该组新生儿PICC的发生部位、留管途径、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 PICC异位见于右心房为2例,占6.67%;颈内静脉5例,占16.67%;对侧锁骨下静脉分支2例,占6.67%;同侧锁骨下静脉分支2例,占6.67%;腋静脉9例,占30.00%;异位于其他静脉无法将预定长度送入的为10例,占33.33%。结果可见,腋静脉为较为PICC异位的常见部位,但与其他发生PICC异位的部位无明显差异(>0.05)。该组患儿中留管部位于左侧正中静脉的例数最多,但与其他留管部位无明显差异(>0.05);该组患儿于头静脉出现异位情况的例数最多,较其他部位多,<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异位部位在上臂浅表静脉的患儿,经相关处理方法后,结果为失败,异位部位在其他部位的患儿,经相关处理方法后,导管头端至上腔静脉。结论留管部位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且多数新生儿的PICC可通过各种医疗方法纠正,此外,在相关临床工作中,应在传统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患者的送管体位,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杨丽娟任燕
-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新生儿护理中心静脉
- 新生儿呕吐40例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 2014年
- 目的分析造成新生小儿呕吐现象的原因,总结临床护理干预策略。方法以我科40例出现呕吐现象的新生小儿为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呕吐原因与护理干预策略。结果病理性原因所致呕吐患儿为29例,其中,食管反流、胃肠道感染、咽下综合征分别为8例、10例、11例,所占百分比为72.50%,非病理性原因为11例,喂食过多6例,喂食方法不当5例,百分比为27.50%,病理性原因显著高于非病理性原因,<0.05。经过护理干预,所有患儿的呕吐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食管反流、胃肠道感染及咽下综合征等病理原因,是造成新生儿呕吐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外,喂食过多以及喂食方法不当等非病理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护理人员应当以此为依据,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 周艳任燕
- 关键词:新生儿呕吐临床护理
- 2010年-2013年新疆南部五地州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及随访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总结2010-2013年新疆南部五地州新生儿疾病筛查及患儿随访情况,为今后实施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检测干血片的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采用荧光法检测苯丙氨酸(PHE)含量,对确诊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访。结果 2010-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共筛查新生儿196 918名。确诊CH患儿22例,4年平均检出率1:7877.其中接受治疗19例患儿,放弃治疗3例,接受治疗率为86.36%,这些患儿中84.21%经过持续治疗后,其智能和体格发育均达到健康同龄儿水平。确诊PKU患儿49例,4年平均检出率为1:4019,其中接受治疗25例患儿,放弃治疗7例,接受治疗率为85.71%,这些患儿中83.33%经过持续治疗后,其智能和体格发育大部分可达到健康同龄儿水平。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通过筛查和早期治疗,可使患儿智力达到正常水平,减少弱智儿童的发病率;有效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对提高人口素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李龙蒋海丽努尔亚任燕阿仙苏雅洁茹克亚李明珠
-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随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
- 2006年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监测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方法 2006年1月至12月,采集门诊或住院≤5岁婴幼儿腹泻样本248例,用酶免法(ELISA)筛查RV,用RT-PCR方法对RV阳性毒株进行G基因型分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用χ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8例腹泻样本,检出RV 133例,阳性率为53.6%。RV感染对象主要为24月以内婴幼儿,占94.7%,发病高峰在8~9月份。对125份RV阳性毒株进行G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G1型(46.4%)为最流行毒株,其次为G3型(17.6%)、G9型(7.2%)和G2型(4.0%),混合感染占14.4%,不能分型占10.4%。结论轮状病毒是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2006年G1和G3型为主要流行基因型。
- 杨学磊任燕贾娜尔杨学彤
-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儿童基因型
- 机械通气新生儿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新生儿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25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撤机失败将患儿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25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中,有29例发生撤机失败,撤机失败率为1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在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产伤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脏器功能损害、肺部感染、败血症、营养支持、撤机时血氧分压(PO_(2))、撤机时心率、撤机时二氧化碳分压(PCO_(2))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撤机时PO_(2)偏低、撤机时心率较高、撤机时PCO_(2)较高、多脏器功能损害、无营养支持、伴有肺部感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胎龄<37周是导致机械通气新生儿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机械通气新生儿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并在撤机前进行充分评估以减少撤机失败率。
- 沈莹古力皮亚木·艾海提马荣何春任燕
- 关键词:机械通气新生儿撤机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