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 作品数:29 被引量:707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33
- 2015年
- 海洋及海岸环境中的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系统调研,综述了近10年来国际上在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完善高效准确的微塑料分析与鉴定方法,建立可靠的源解析技术和模型仍然是当前海岸环境微塑料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点.同时,基于洋流、潮汐等水动力模型揭示海岸环境微塑料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微塑料表面特性阐明微塑料与毒害污染物结合与释放机制,系统构建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物的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学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在联系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海岸带污染特征,未来应重点加强海岸带微塑料污染状况的调查、监测、与其他新型污染物的复合机制、跨营养级生物传递与富集规律、以及管理体系等研究,以提升海岸带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水平和监管能力.
- 周倩章海波李远骆永明
- 关键词:海岸环境复合污染生态效应
- 基于User-Ontology的图书馆用户数据挖掘研究被引量:15
- 2006年
- 文摘鉴于目前图书馆用户数据挖掘精度与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User-Ontology(用户本体)的图书馆用户数据挖掘的研究思路,从而在语义层面上实现对用户数据的挖掘。文章首先分析了图书馆现有用户数据挖掘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其次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不同领域用户本体的研究与构建情况,最后在构建图书馆通用用户本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本体的图书馆用户数据挖掘系统的优势、总体框架与功能构成。
- 周倩
- 关键词:图书馆用户数据数据挖掘
- 食用蔬菜能吸收和积累微塑料被引量:109
- 2019年
- 微塑料(100 nm~5 mm)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具有潜在的动植物和人体健康风险,其污染已成为高度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当前已有不少关于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的报道,但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则相对匮乏,高等植物对微塑料的吸收和积累更未见报道.本文基于室内培养实验报道了微塑料在生菜(Lactuca sativa)体内的吸收、传输及分布.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聚苯乙烯微球(0.2μm)可被生菜根部大量吸收和富集,并从根部迁移到地上部,积累和分布在可被直接食用的茎叶之中.研究结果为开展土壤-植物系统中微塑料积累机制及食物链传递与健康风险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 李连祯周倩尹娜涂晨涂晨
- 海岸环境中两类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方法比较与优化被引量:1
- 2018年
-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和聚乙烯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为研究对象,比较了MP FastDNA~®和MOBIO PowerSoil~®两种DNA提取试剂盒对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效果,探讨了不同的微塑料粒径和数量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P FastDNA~®试剂盒对两种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浓度显著低于MOBIO PowerSoil~®试剂盒(1.0~12.5倍)。采用MP FastDNA~®试剂盒提取的PE表面DNA的浓度约为EPS的1.3~4.4倍。当微塑料数量不大于20片时,小粒径(1~3 mm)的EPS表面生物膜DNA浓度显著高于大粒径(3~5 mm)EPS,而对于PE薄膜则相反。对于两种粒径的EPS,微塑料表面DNA浓度均随着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对于小粒径(1~3 mm)的PE薄膜,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大粒径(3~5 mm)的PE薄膜表面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微塑料的粒径和数量对其表面DNA提取效果影响的差异与微塑料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有关。本研究可为海洋与海岸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 陈涛涂晨郭鹏鹏周倩骆永明
- 关键词:生物膜
-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微塑料表面变化及其差异
- 环境中微塑料在环境条件作用下其表面特征会发生变化,包括表面颜色、形貌、官能团及表面附着物等。本研究通过在海岸带不同环境条件下掩埋并定期收集微塑料样品,分析研究微塑料表面特征变化过程。研究区域选择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分别在潮...
- 周倩陈涛熊宽旭赵新月代振飞涂晨李连祯骆永明
- 潮滩上大塑料表面风化型微塑料的特征及其来源识别意义
- 海岸带环境中微塑料来源复杂,既有陆源输入,也有海源输入。微塑料来源有一次源和二次源之分。二次源的微塑料由大塑料经过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破碎而形成。本研究收集了黄渤海潮滩上不同类型的塑料垃圾,首先通过肉眼及显微镜观察与识...
- 赵新月熊宽旭周倩李连祯涂晨骆永明
- 关键词:黄渤海塑料垃圾源识别
- 数据挖掘在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2
- 2006年
- 用户资源管理是现代图书馆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图书馆实现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数据挖掘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反映用户属性特征和信息行为特征的信息和规则,从而为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提供极大的帮助。基于数据挖掘的图书馆用户资源管理包括用户数据搜集、用户数据仓库构建、用户多维特征分析和群体分类、面向用户生命周期的数据挖掘等主要内容。
- 周倩
- 关键词:数据挖掘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数据仓库
- 曹妃甸围填海土壤重金属积累的磁化率指示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环境磁学方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识别中被广泛运用,其具有简单、快速、无破坏性和灵敏度高的特点.本研究以北方典型的围填海区——曹妃甸工业区土壤为例,开展土壤磁化率对重金属积累的指示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土地功能规划特征,将研究区土壤分为工业区土壤、生活区土壤以及自然滩涂和湿地土壤共3类.共采集35个表土(0-10 cm)样品和3个土壤剖面柱状样,分析土壤中的磁化率(χlf)、铁(Fe2O3)含量及重金属(Cr、Ni、Cu、Zn、As、Pb、Mn、V)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工业区表土磁化率和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异性较高,受工业生产的影响明显;工业区和生活区剖面中0-20cm的表层土壤中,各重金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而远离工业区的潮滩剖面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研究区表土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总体上有相关性:其中工业区表土磁化率与Fe2O3、Ni、Cu、As和V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可以作为指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指标.但在生活区和自然潮滩湿地土壤中,土壤磁化率的高低不能很好地指示重金属的积累情况,推测可能与土壤中磁性物质来源以及潮滩湿地的环境条件有关.
- 薛勇周倩李远章海波胡雪峰骆永明
- 关键词:磁学特征海岸带
- 一种微颗粒塑料的连续流动分离浮选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涉及环境中污染物的前处理研究领域,特别是针对一种微颗粒塑料的连续流动分离浮选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通过管道及蠕动泵依次相连通的溶液存储部分(一)、气浮溢流部分(二)及筛分回收部分(三),本发明通过将连续流动、气浮溢流...
- 章海波周倩骆永明涂晨张瑞昌李远
- 文献传递
- 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发现多种微塑料及其沉降通量差异被引量:96
- 2017年
-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海陆环境问题.微塑料的大气污染研究在国际上鲜见报道,在中国尚属空白.本文基于大气沉降样品的收集和分析,报道了中国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微塑料的类型、沉降通量及季节性变化的研究成果.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采样点大气环境中微塑料有4种形貌类型,即纤维类、碎片类、薄膜类和发泡类,绝大部分为纤维类,占95%;这些微塑料的主要成分为聚酯(纤维类)、聚氯乙烯(纤维类和薄膜类)、聚乙烯(碎片类)和聚苯乙烯(发泡类).在粒径上,春、夏、秋、冬四季均以小于0.5 mm的颗粒为主,占50%以上.大气微塑料沉降通量可达1.46×10~5个/(m^2 a),其中纤维类达1.38×10~5个/(m^2 a);不同类型微塑料的沉降通量变幅在0~6.02×10~2个/(m^2 d),以纤维类的最高.微塑料沉降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夏、冬季较高,秋季最低.本研究认为滨海城市大气环境中微塑料可能会通过沉降进入陆海环境,成为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微塑料的重要来源,未来需要加强大气环境微塑料污染特征、沉降规律及生态效应的系统研究.
- 周倩田崇国田崇国
- 关键词:滨海城市大气环境沉降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