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平
- 作品数:32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用于发动机的活塞及具有该气活塞的发动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活塞及具有该活塞的发动机。所述活塞的顶面形成有凹坑,所述凹坑为回转体形状,所述回转体的回转轴线与对应的气缸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回转体具有缩口结构,其中所述活塞的口径比保持在0.7-0.8之间...
- 赵卫平张春辉高定伟李旭聪常进才崔亚彬马帅营周硕陈士超王云超王正庭
- 文献传递
- 发动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曲柄连杆机构,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机体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机体组的气缸盖的对应气缸的底面部分形成为上凹结构,活塞连杆组的活塞的顶面具有与上凹结构相适配的形状且活塞的顶面的中央区域...
- 赵卫平高定伟赖海鹏李旭聪张卫国常进才崔亚彬马帅营康志强郭威史晓刚
- 文献传递
- EGR对柴油机低温燃烧影响的试验及仿真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结合发动机台架试验及数值仿真技术研究了EGR对四缸柴油机低温燃烧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选定NEDC循环测试中的三个代表工况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发动机转速、负荷的增加,所能达到的EGR率降低,且EGR对排放影响的敏感性增大;1 800 r/min-25.4 N·m工况点,EGR率高于43%时,可实现NOx和Soot排放同时降低的低温燃烧;而2 000 r/min-82.7 N·m和2 400 r/min-127.2 N·m工况点,在受限的EGR率条件下,NOx与Soot排放呈现trade-off关系。HC和CO排放随EGR率的增加基本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合分析EGR对燃烧、性能、排放的影响,并考虑到研究所用四缸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最高EGR率,三个工况点的试验EGR率优化值依次为:43%、26%、22%。
- 王云超鲁志远刘占强马帅营周硕赵卫平
- 关键词:EGR低温燃烧柴油机
- 双燃料发动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汽车
- 本发明提出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和汽车。其中,该方法包括:在汽油进气道喷射之前,获取发动机所需的转速和扭矩;根据转速和扭矩确定进入气缸内汽油的比例系数;获取进气道内的进气量,并根据进气量和转速确定沉淀在进气道内...
- 崔亚彬周硕赵卫平张卫国
- 文献传递
- 用于可变气门升程驱动装置的凸轮轴承座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可变气门升程驱动装置的凸轮轴承座,涉及发动机部件,解决了使用现有的凸轮轴承座会导致发动机成本高、经济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可变气门升程驱动装置的凸轮轴承座设置于凸轮轴与驱动部之间,包括支撑部、与...
- 刘涛刘胜强林文马国海赵卫平
- 文献传递
- 某汽油机正时罩盖NVH优化及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通过有限元法对发动机用正时罩盖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获得了正时罩盖的模态频率及振型,根据分析结果制作了多种方案对正时罩盖的结构进行改进,并对改进后的正时罩盖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最终的最优方案,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正时罩盖第一阶模态频率提高了51.5%,且在3000Hz内的阶数减少了2阶。通过试验测试对比表明:在正时罩盖优化后,发动机整机在1m处声压级均值由原来的96.3d B(A)减小到95.3d B(A),降低了1d B(A),降噪效果明显。
- 赵卫平张卫国吴超于超张明魏永强周硕
- 关键词:NVH有限元分析
- 基于空燃比的双燃料发动机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空燃比的双燃料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发动机的运行工况确定燃料需求量、空燃比上限值和空燃比下限值;检测发动机在所述运行工况下的实际空燃比;判断实际空燃比是否位于空燃比上限值和空燃比下限值之间...
- 赵伟博赖海鹏张宝东李伟轩崔亚彬陈士超赵中芹豆刚王云超周硕赵卫平
- 文献传递
- 直列多气缸的缸体水套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列多气缸的缸体水套结构,包括:冷却水入口;进气侧水套,所述进气侧水套形成在所述进气侧部分内,所述进气侧水套被分隔成上下间隔开的上层水套和下层水套,所述上层水套的进水端和所述下层水套的进水端分别与所述...
- 王云超鲁志远赵卫平梁冠楠于超王兴华
- 文献传递
- 发动机缸盖总成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总成,涉及汽车发动机零部件,解决了使用现有的发动机缸盖总成,导致气缸盖受损的机率增大的问题。本发明供的发动机缸盖总成中,包括气缸盖、与气缸盖密封固定的气缸盖罩、安装在由所述气缸盖与所述气缸盖罩形...
- 赵卫平刘胜强刘涛林文李阳
- 文献传递
- 进气道滚流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研究
- 2016年
- 针对某直喷汽油机气缸盖进气道在设计开发中的滚流比大小如何确定的问题,通过燃烧计算等模拟手段,从瞬态滚流比、均匀性、瞬态湍动能、燃烧发展及油膜量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进气道滚流比大小对发动机燃烧的影响,通过对比最终选定了发动机最佳的进气道模型。
- 王浩刘义佳赵卫平梁燕茹杨艳军郄彦丽刘金勇
- 关键词:进气道滚流比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