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云
- 作品数:38 被引量:80H指数:4
- 供职机构: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水肥一体化减氮技术在温室大棚豇豆上的应用初探被引量:3
- 2016年
-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探索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常州地区温室大棚豇豆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产量因素分析,豇豆种植以常规施肥处理最佳,亩产达2 385.3 kg,水肥一体化减氮10%、20%、30%种植小区产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减少5.89%、13.90%、16.91%;从节本增收环保高效因素分析,以水肥一体化减氮10%种植模式为最佳,该处理小区追施氮肥用量为常规施肥的90%,但亩净收益却略高于常规施肥。另外,水肥一体化减氮10%种植模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于常规施肥,更利于豇豆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因此,建议豇豆种植过程中推广水肥一体化减氮10%种植模式。
- 董园园季美娣赖清云
-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温室大棚豇豆
- 常州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3
- 2012年
- 通过实践总结2010年常州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推进高产增效创建的主要做法和举措,指出高产增效创建的目标和技术思路,提出今后开展高产创建的政策、技术、资金、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对策。
- 金军赖清云李伟海
- 关键词:水稻高产
- 水稻基质育秧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4年
- 为探索有机基质料培育标准化壮秧技术,以武运粳23号和"科杰"牌基质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播种量水平对水稻秧苗地上部与地下部性状、大田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增加,秧苗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差异较大,在播种量为120-210 g/盘范围内,叶绿素含量、盘结力和根系活力则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在播种量为150-180 g/盘时基质料育出的秧苗更有利于培育健壮的机插秧苗,具体表现为增穗、增粒作用,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推广应用。
- 金军赖清云李伟海李宇光曹雪林
- 关键词:水稻播种量育秧秧苗素质
- 聚天冬氨酸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研究聚天冬氨酸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聚天冬氨酸作为肥料添加剂,具有改善水稻的经济性状、增加实粒数、增加有效穗数、提高产量的作用,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当施用量低时,效益增加明显。
- 许峰沈剑赖清云
- 关键词:聚天冬氨酸水稻肥料添加剂
- 不同沼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初探被引量:3
- 2015年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沼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沼肥施用后土壤容重略有下降,有机质及有效态氮磷钾养分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化肥用量减半的情况下,适量沼肥施用能够促进水稻中后期生长,增加水稻穗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 董园园赖清云
- 关键词:沼肥水稻土壤性状
- 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研究分析了机插水稻最佳密度、最佳肥料和水浆管理指标,为大面积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赖清云李伟海
- 关键词:机插水稻栽培技术
- 不同基质在机插水稻旱育秧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通过利用不同配比的基质开展育秧试验,重点对机插秧苗地上部性状、秧苗根系性状、秧苗根系活力和发根力、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研究,并对育秧秧块重量的变化和秧苗植株形状进行分析,对有机基质育秧对水稻移栽后群体发育的影响也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有机基质育秧秧苗的地上部生长速度快,其叶面积较大、苗高近15 cm、茎基部较宽、叶绿素含量也较高;不定根数、最长根长、根鲜重等根系指标要好于营养土育秧,且白根率高,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也高于营养土育秧;其根系盘结力强,盘重是营养土的重量的1/2,比营养土育秧更符合机插秧苗的要水。综合比较以基质厚度为2.0~2.5 cm时秧苗的素质最好。
- 赖清云李伟海
- 关键词:基质机插水稻旱育秧
- 常州市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建议被引量:2
- 2011年
- 总结了常州市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 许峰沈剑赖清云
- 关键词:耕地质量
- 沼肥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2014年
- 通过小麦大田试验,研究施用沼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沼肥与化肥配施能够促进小麦生长、改善小麦产量结构,提高有效分蘖和千粒重。施用沼肥后土壤容重略有下降,土壤总孔隙度提高,有效养分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 赖清云董园园
- 关键词:沼肥小麦土壤性状
- 麦秆全量还田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通过3 a麦秆全量还田,研究其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麦秆全量还田抑制了前期水稻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在栽后30~35 d内总茎蘖数减少,到达高峰苗时间推迟1个叶龄期,每667 m2高峰苗数少2.15万,但成穗率提高9.0%;每667 m2有效穗数增加7.62%,每穗粒数增加9.14%,结实率降低4.01%,千粒重降低0.5%,产量增加11.4%;麦秆全量还田使土壤pH值下降,土壤有机质提高9.4%、碱解氮提高4.5%、速效磷提高16.7%、速效钾提高16.9%。
- 李伟海赖清云金军沈培清蒋祖明
- 关键词:水稻产量土壤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