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刺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麻木程度及上肢肌电图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3年
-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40-60岁的人群为多见,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非手术疗法治疗CSR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1],其中针刺及中医药疗法起着很大的作用[2]。笔者自2009年6月-2011年10月采用透刺电针治疗本病,
- 万碧江张亚西陈培红付兰萍张蕾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电图
- 刘爱民治疗产后乳汁自溢症验案2则被引量:1
- 2005年
- 陈培红汪陆玲
- 关键词:产后中医外科验案疮疡中医学
- 刘爱民主任医师辨治乳痈经验
- 2005年
- 陈培红
- 关键词:乳痈中医药治疗
- 下肢股动脉瘤治验1例报告
- 2003年
- 陈培红
-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活血化瘀治则
- 刘爱民治疗甲状腺瘤经验
- 2004年
- 陈培红
- 关键词:甲状腺瘤中医药疗法
- 透刺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比较透刺电针、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透刺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透刺电针组60例,采用透刺电针治疗;夹脊电针60例,采用电针颈夹脊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测定颈椎活动度及椎体位移。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但是透刺电针组效果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角度位移(AD)及椎体水平位移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与电针夹脊组比较,透刺电针组改善更显著,特别是对椎体水平位移改善上,明显优于电针夹脊组(P<0.05)。结论:透刺电针对CSR患者颈椎曲度及小关节紊乱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夹脊电针组。
- 黄伟万碧江张亚西陈培红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电图
- 刘爱民主任医师外治经验初探
- 2008年
- 刘爱民主任医师在其长期临床实践中,诚遵先贤“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旨,强调“对于浅显小疮单以外治可愈,大症重症尤要用之早,用之得当,可使邪有出路,邪去则正安”。在临证中,刘师除重视阴阳辨证外,特别注重应根据外科疾病的不同病期辨证运用外治之法,首先分清肿疡与溃疡。
- 陈培红胡汉娇
- 关键词:外治法
- 透刺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浆TNF-α和IL1β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3年
- 目的:观测透刺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3组,透刺电针组60例,采用透刺电针治疗;夹脊电针60例,采用电针颈夹脊治疗;颈复康组40例,予口服颈复康治疗。评定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α和IL1β的变化。结果:(1)透刺电针组痊愈率68.9%,总有效率100%;电针夹脊组痊愈率39.2%,总有效率为91.61%;颈复康组痊愈率22.8%,总有效率为82.8%;3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X2=20.1、9.7,P<0.01)。(2)治疗后3组血浆TNF-α、IL1β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透刺电针组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电针夹脊组、颈复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复康组对患者血浆TNF-α的降低优于电针夹脊组,电针夹脊组对血浆IL1β含量的调节优颈复康组。结论:透刺电针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电针夹脊组和颈复康组;透刺电针能调节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浆TNF-α和IL1β恢复平衡,从而减少炎症反应,达到抗炎止痛的目的。
- 万碧江黄伟张压西陈汉跃张荒生陈培红肖凤英付兰萍张蕾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TNF-Α
- 半导体激光配合黄马酊治疗淤积性皮炎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淤积性皮炎是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小腿湿疹样表现,故亦称静脉曲张性湿疹,是静脉曲张综合征中一种常见的皮肤损害[1]。本病多发生于胫前或侧面,最初为小腿下1/3轻度水肿,久站及傍晚时明显,胫前下1/3及两踝附近渐起褐色色素沉着及红色斑疹,继之可出现水疱、渗液、糜烂、结痂等急性损害或呈干粗、脱屑、皲裂、肥厚甚至苔藓样变等慢性表现[2]。
- 陈培红蔡翔
- 关键词:淤积性皮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半导体激光
- 刘爱民主任医师临证运用活血化瘀法之经验
- 2007年
- 古云“久病多瘀”。笔者多年侍诊于湖北地区中医外科名家刘爱民主任医师,临床观察发现一些迁延日久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均具有血瘀的特征。血瘀与“久病”之关系,早在《素问·痹论》就有论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清叶天士亦认为:“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气行脉外血行脉中,血之活动必赖气之推动,久病必延及气,久治不愈之疾多可造成气虚、气滞,而究其病机均可显现“血瘀”之候。因此,刘师治疗血瘀之证,常常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配合益气、行滞、散寒、理湿之法等为治疗血瘀之变法。举例如下。
- 陈培红
- 关键词: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