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 作品数:19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理学哲学宗教更多>>
- “边缘话语”与文化焦虑——拜厄特四部曲“精神障碍者”形象研究
- 2017年
- 精神障碍者常常是人们嘲笑的对象,然而这表象背后也常隐藏着一个意义空间。A.S.拜厄特在其四部曲中塑造了多个精神障碍者的形象,通过他们的"边缘话语"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所存在的文化焦虑。四部曲精神障碍者的"边缘话语"透露出基督教世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发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崇尚工具理性及其造成的社会弊端的警示。精神障碍者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个社会与某个时代文化危机的反映,四部曲中的"疯癫者"用病态的人生表达了对病态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价值回归的呼唤。
- 李涛
- 关键词:拜厄特精神障碍者边缘话语文化焦虑
- 小说《罗慕拉》中的“边界”意识被引量:1
- 2013年
- "边界"思想是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核心概念,《罗慕拉》中通过对"未完成性"观念的表达,契合了巴赫金对话性的"边界"思想。《罗慕拉》中的"边界"意识主要体现在民俗意义与话语层面上。在小说《罗慕拉》中,孕育于边界意识中的"越界的冲动"被赋予了强调有差异的个体的相互作用和对民主平等的渴望的性质。除了可以为乔治·艾略特小说作品中一贯倡导的人文精神提供理论依据,《罗慕拉》中的"边界"思想还为她的小说注入了现代性,即,体现了重视存在的差异性特征,承认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对自立中心的"独白"意识进行解构,提倡多元精神。
- 李涛杨俊峰
-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巴赫金越界
- 文体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被引量:2
- 2007年
-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语体观,对于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十分必要。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的文体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增加对学生的语体知识的输入和指导,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 李涛
- 关键词:文体理论大学英语教学
- 乔治·爱略特作品中的“替罪羊”形象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乔治·爱略特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替罪羊形象如《织工马南传》中的马南,《菲利克斯·霍尔特》中的菲利克斯和《米德尔马契》中的利德盖特。系统总结了替罪羊的原型和展现乔治爱略特笔下的替罪羊形象,深入分析了乔治·爱略特所塑造的替罪羊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乔治·爱略特笔下替罪羊形象的救赎功能。乔治·爱略特洞察了当时人类社会的危机,坚持着对幸福人生和人类美好未来的虔诚守望。
- 李涛
- 关键词:替罪羊乔治·爱略特《织工马南传》《米德尔马契》
- 拜厄特四部曲中的“虐恋”情节研究
- 2016年
- A.S.拜厄特在她的四部曲中设计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虐恋"情节,揭露了西方男权社会环境对女性的残害——通过暴力建构女性身份,以满足男权本位的需求。拜厄特四部曲中的"虐恋"情节不仅体现了西方女性的生存困境,还体现了女性对男性霸权压迫的觉醒与反抗。
- 李涛
- 关键词:拜厄特虐恋女性意识
- 汉英象声词异同比较与翻译
- 2006年
- 汉英象声词在形态结构、句法功能、专词、添加和省略方面均存在着不同。遵循汉英象声词的翻译规律,才能使译文逻辑严密且赋有艺术感染力。
- 李涛
- 关键词:象声词翻译
- 在“代沟”的背后——拜厄特四部曲中的20世纪60年代“文化领导权”之争
- 2019年
- 西方战后出生的一代是最不遵循传统的一代,因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难以化解的"代沟",而A.S.拜厄特四部曲呈现了以西方战后两代人的"代沟"为表象的"文化领导权"之争。拜厄特四部曲揭示出基督教的世俗化、老资产阶级僵化的思想与消费主义思维的碰撞及"新左翼"思潮都和"文化领导权"之争息息相关。四部曲除了肯定"文化领导权"之争带来了更多元和民主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还指出了其不利影响,表达了对那一代年轻人的同情和对化解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合理方式的期盼。
- 李涛谭彦纬
- 关键词:A.S.拜厄特代沟
- 夏洛蒂·勃朗特与女性意识被引量:7
- 2006年
-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马克.爱德华在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一书中表达了夏洛蒂.勃朗特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的观点,笔者从与“父权”的对抗、与大权的抗争、夏洛蒂.勃朗特与女权运动二方面对马克.爱德华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 李涛
-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女性意识
- 汉英象声词异同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文章对汉英象声词的形态结构、句法功能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作了对比分析,并总结了一些汉英象声词在使用中的异同之处。
- 李涛
- 关键词:象声词汉语英语句法功能词汇
- 吉卜赛形象与乔治·艾略特作品的文化叛逆意识
- 2018年
- 乔治·艾略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吉卜赛人形象,并借他们表达了强烈的文化叛逆意识。艾略特作品对神秘的吉卜赛文化进行了揭秘,还表现出对西方主流社会对其丑化的不认同态度,揭示了造成19世纪吉卜赛人生存困境的社会根源。艾略特作品让吉卜赛人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他们的存在使社会规范本身都有遭质疑的意味。此外,艾略特作品对吉卜赛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了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作家本人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种族观。通过吉卜赛人形象,艾略特作品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从内部捣毁霸权文化的效果。
- 李涛
-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