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
- 作品数:67 被引量:309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原发性高血压患儿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亚临床心血管损伤的关系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儿童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亚临床心血管损伤的关系及其诊断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未经治疗的7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61例、女16例,年龄(11.8±2.2)岁,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心动图检测,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左心室肥厚(LVH)作为亚临床心血管损伤的评估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cIMT增厚组(18例)和cIMT正常组(46例)(64例患儿cIMT资料完整);LVH组(27例)和正常构型组(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FGF-23水平。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各组血浆FGF-23水平;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分析血浆FGF-23与cIMT及LVH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FGF-23对亚临床心血管损伤的诊断预测价值。结果18例cIMT增厚组患儿血浆FGF-23水平较46例cIMT正常组高[55.6(46.2,63.5)比48.6(39.4,57.3)×10^3 RU/L,Z=-2.143,P=0.032],FGF-23与cIMT正相关(r=0.222,P=0.032);ROC曲线显示血浆FGF-23为53.9×10^3 RU/L时,诊断cIM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6%和71.7%。27例LVH组患儿血浆FGF-23水平高于50例正常构型组[55.0(46.8,65.7)比48.2(39.5,56.0)×10^3 RU/L,Z=-2.375,P=0.018],FGF-23与LVH正相关(r=0.224,P=0.018)。向心性重塑者(10例)血浆FGF-2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构型者[56.9(49.6,66.3)比48.2(39.5,56.0)×10^3 RU/L,Z=-2.093,P=0.036]。ROC曲线显示血浆FGF-23为49.1×10^3 RU/L时,诊断LVH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4%和60.0%。结论血浆FGF-23水平与LVH及cIMT增厚正相关,并对其具有一定的诊断预测价值。
- 林瑶石琳刘岩岩张宏伟刘杨张明明黄小兰侯冬青崔小岱
- 关键词:高血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172例儿科住院高血压病人回顾分析
- 张明明石琳刘杨林瑶丛晓辉王琍齐铁雄陆萍
- 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三房心的价值
-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三房心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三房心患儿超声心动图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并与心血管造影、手术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其诊断特点,找出漏诊的原因.结果:术前确诊12例,漏诊1例.其中Ban...
- 郑春华张明明任军梁璐曹爱梅刘波罗毅
- 关键词:小儿患者三房心超声心动图
- 原发性高血压病儿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与内皮祖细胞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对健康儿童、高血压前期病儿、原发性高血压病儿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和内皮祖细胞(EPCs)的检测,探讨CECs及EPCs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的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儿64例(高血压组)及高血压前期儿童30例(高血压前期组),同期健康体检的同龄健康儿童30例(健康儿童组)作为对照。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期组和高血压2期组;根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和无靶器官损害组。常规行CECs和EPCs数量测定;每6个月动态随访,监测上述指标。结果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外周血中CECs的数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组(P<0.05);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前期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组(P<0.05);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前期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血压1期组与高血压2期组外周血中CECs和EPCs数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靶器官损害组与无靶器官损害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儿存在内皮损伤及内皮修复功能的损伤,靶器官损伤病儿的内皮损伤程度可能更重,血管修复能力也更差。
- 石琳张圆圆林瑶刘杨张明明米杰崔小岱李镓
-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压前期循环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
- 卡维地洛治疗小儿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卡维地洛治疗小儿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自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临床诊断为EFE的患儿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2个月至4岁8个月,平均(6.2±3.5)个月。其中对照组(n=25)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及利尿剂治疗,治疗组(n=21)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评价心脏大小、心脏功能、死亡率、不良反应等。结果 46例患儿中死亡5例,对照组4例,治疗组1例。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1.7±6.5)mm vs.(47.0±6.7)mm;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EF:(55.6±13.2)%,(59.6±11.2)%vs.(29.1±12.9)%;FS:(29.9±6.2)%,(31.9±6.2)%vs.(15.2±8.3)%;P均<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8%vs.16.0%,P<0.05)。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使用卡维地洛治疗EFE,能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初始治疗时心功能分级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 丛晓辉李晓惠张明明林瑶郑彤石琳
- 关键词: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儿童卡维地洛
- 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在川崎病患儿中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期为大剂量(30~50)mg/(kg·d),恢复期为小剂量(3~5)mg/(kg·d),应用光学比浊法(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LTA)测定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评价其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危险因素。结果(1)川崎病患儿口服大剂量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AA%)分别为3.3%(1.2%,7.1%)及2.9%(1.5%,6.4%),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2)大剂量阿司匹林组AR发生率为9.75%(23/236),小剂量阿司匹林组AR发生率为8.05%(19/23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3)小剂量阿司匹林组中19例存在AR与217例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ity,AS)患儿的年龄、性别及凝血、生化等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剂量无关。在川崎病治疗中存在AR,AR发生率与剂量无关。
- 孟莉李晓惠李晓惠张明明张明明石琳
- 关键词:川崎病阿司匹林抵抗
- 130例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亚临床心血管损害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评估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亚临床心血管损害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未经治疗的130例患儿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发生亚临床心血管损害(包括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儿中48例(36.9%)发生左心室肥厚,35例(26.9%)存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单因素分析显示,24h平均舒张压、血尿酸及血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发生左心室肥厚有关(均P<0.05)。空腹C肽水平升高与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有关(P<0.05)。结论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就诊时已存在亚临床心血管损害,需加强对相关因素的监测,警惕亚临床心血管损害的发生。
- 林瑶石琳刘岩岩刘杨张明明李爱杰邓燕骏刘京晶
-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并发症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比较传统的冠状动脉(冠脉)内径绝对值诊断标准和Z值法诊断标准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脉扩张的检出率,为KD合并冠脉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KD患者。分别依据1988年《中华儿科杂志》标准(1988年标准)、2015年第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标准(2015年标准)及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学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推荐的2种Z值法(Kobayashi、Dallaire)诊断标准,计算KD合并冠脉并发症患儿的冠脉扩张检出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KD合并冠脉扩张患儿共89例。分别采用1988年标准、2015年标准及Z值法(Kobayashi、Dallaire标准),1岁以内小婴儿右冠状动脉扩张的检出率依次为53.85%、15.38%、26.92%、19.23%;其中1988年标准明显高于其他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扩张的检出率依次为34.62%、34.62%、42.31%、34.62%,Z值法(Kobayashi标准)冠脉扩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余3种诊断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以上患儿右冠状动脉扩张的检出率依次为25.40%、12.70%、12.70%、12.70%,其中1988年标准检出率高于其余各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扩张的检出率依次为17.46%、34.92%、14.29%、14.29%,其中2015年标准的检出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988年《中华儿科杂志》标准检出右冠状动脉扩张比例较高;2015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标准在>1岁患儿组检出左冠状动脉扩张比例偏高;Z值法(Kobayashi、Dallaire标准)结合了患儿体格变化的影响,能较准确地反映川崎病合并冠脉并发症情况,2种Z值计算方法结果一致性好。
- 张明明李晓惠石琳任军林瑶刘杨陆萍
- 关键词:川崎病
- 儿童至成年体质指数变化对成年血压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8
- 2008年
- 目的探讨儿童到成年体质指数(BMI)变化对成年血压的影响。方法对1987年"北京儿童血压研究"队列人群于18年后(2005年)追访,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量和高血压相关器官功能检测等。结果①受试对象儿童期超重肥胖检出率8.7%,有86.1%的超重肥胖儿童成年后仍然超重肥胖;BMI正常的儿童中,成年后超重的比例为25.8%,成年后肥胖的比例为8.8%。②控制年龄、性别,儿童、成年两时期BMI均正常组和儿童期超重或肥胖成年BMI正常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值水平基本一致,明显低于成年超重或肥胖组;儿童至成年持续超重肥胖组成年SBP/DBP均值水平最高,其次为儿童期BMI正常成年肥胖组和儿童期BMI正常成年超重组。③调整儿童时期血压对成年血压的影响,无论儿童期BMI是否正常或超重,只要成年BMI正常后,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低于成年超重或肥胖组,其中儿童期BMI正常,成年肥胖者和儿童至成年持续超重肥胖者,成年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加。④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至成年持续超重或肥胖,成年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最强,是两时期BMI都正常者的31.5倍(95%CI=7.5~132.8);儿童期BMI正常,成年肥胖或成年超重,高血压患病风险亦明显增强,分别为是两时期BMI都正常者的22.9倍(95%CI=6.0~86.6)和6.0倍(95%CI=1.8~19.9);儿童期曾经超重肥胖,成年BMI转为正常者成年高血压患病风险与两时期BMI都正常者比较为零。结论儿童期曾经超重肥胖,成年BMI恢复正常后,血压仍可恢复正常;儿童到成年期持续超重肥胖以及BMI的过快增长均可导致成年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因此,防治儿童期超重、肥胖,尤其是预防儿童期超重肥胖向成年延续以及由儿童至成年BMI的过快增长是预防成人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
- 赵地张明明王天有王琍梁璐侯冬青米杰
- 关键词:体质指数儿童青少年队列研究
- 儿童至成年血压变化对成年期心肾功能的影响
- 目的分析儿童、成年血压状态对高血压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987年开展的"北京儿童血压研究"队列人群(6~18岁儿童共2505人)于2005年进行追访,追访病例412人,包括血压测量和心血管相关因素的健康体检。结果该队列...
- 赵地张明明王琍梁璐王天有米杰侯冬青
-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心电图异常异常检出率心肾功能成年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