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远程干预在居家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干预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ProQuest和BMJ Best Practice从建库到2021年8月收录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9项随机对照试验和5项类实验研究,共15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远程干预能降低居家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RR=0.29,95%CI(0.20,0.43),P<0.001],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SMD=0.94,95%CI(0.19,1.68),P=0.010]和满意度[SMD=0.86,95%CI(0.58,1.13),P<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0,95%CI(0.20,1.27),P=0.140]。结论远程干预在居家脊髓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中是安全、可行的,能降低其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验证。
《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自200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以来,已经在各个国家中进行了应用。本文将回顾ICF在护理方面的研究,以期探索ICF在护理方面的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目的对卒中后疲劳纵向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明确卒中后疲劳的测量时间、评估工具、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遵循范围综述审查方法,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INAHL、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2月15日。结果共纳入41篇文献,高频使用的测量时间点为卒中后3、6、12个月。检索到10个评估工具,最多选用的是疲劳严重程度量表。大多数研究支持卒中后疲劳发生率在脑卒中6个月内呈下降趋势,6~12个月呈上升趋势,12个月以上呈下降趋势。卒中后疲劳受人口学因素、疾病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及应对行为因素影响。结论卒中后疲劳纵向研究在脑卒中1年内比较集中,但恢复期研究不足,特异性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探讨。卒中后疲劳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且存在群体异质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