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作品数:94 被引量:33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农业科学 机械工程 更多>>
移动式摄影X射线机无线曝光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移动式摄影X射线机无线曝光装置,涉及X射线机技术领域,为解决曝光装置不具备无线操控功能,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进行操控,X射线产生电离辐射,操作人员会有电离辐射的风险,造成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使用安全性能不佳... 闵高瑜 张也乐 赵峰 石磊 肖吴进超细内镜联合腹腔镜在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超细内镜联合腹腔镜在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9月收治的11例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先通过超细内镜引导下置入肠道支架,解除梗阻,再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一期吻合术。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结肠支架,病变部位包括结肠脾区1例、降结肠2例、乙降结肠交界4例、乙状结肠2例、直乙状结肠交界2例。9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后接受了根治性手术,2例因肝转移实施姑息性手术。术后1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出血,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术前肠道支架减压联合腹腔镜一期吻合手术是治疗急性左半结肠恶性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石磊 陈平 朱海杭 赵伟 陈浮 陈娣 柳欣欣关键词:结肠肿瘤 肠梗阻 肠道支架 超细内镜 腹腔镜 颗粒化日本血吸虫M_r22600抗原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颗粒化日本血吸虫Mr22600抗原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影响及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分别用Sepharose 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与可溶性rSj22.6/26GST抗原负载DCs,流式检测DCs表型变化,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Cs功能。将不同抗原负载的DCs,与CD4+T细胞共培养,流式检测观察对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的影响。体内试验:将42只BALB/c小鼠随机分6组(每组6~8只),A组免疫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B组免疫福氏佐剂乳化rSj22.6/26GST抗原,C组免疫rSj22.6/26GST抗原,同时设Sepharose4B对照组(D组),福氏佐剂对照组(E组)和PBS对照组(F组),各组均为皮下多点免疫50μg抗原,隔2周加强免疫,共免疫2次。末次免疫后2周处死,无菌取腹股沟淋巴结,制备细胞悬液,流式检测DCs占淋巴结细胞的比例;同时取脾脏,制备成脾脏单个核细胞,流式检测各免疫组CD4+CD25+Foxp3+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用免疫磁珠分选各免疫组CD4+CD25+T细胞,与CD4+CD25-T细胞共培养,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DCs经可溶性抗原刺激后表面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率分别为(43.5±6.2)%、(37.7±0.1)%和(71.4±1.4)%,经Sepharose4B偶联抗原刺激后表达率分别为(31.2±5.4)%、(32.0±1.6)%和(63.8±1.0)%,与可溶性抗原相比,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不能有效刺激DCs成熟。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负载DCs可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扩增。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免疫小鼠可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且与可溶性抗原组(cpm值为3558±147)相比,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组(cpm值为1420±335)来源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能力更强。结论 Sepharose4B偶联rSj22.6/26GST抗原与可溶性抗原相比,更易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诱导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功� 石磊 周莹 王勇 梁越进 张兆松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CD4+CD25+T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一例三病灶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 被引量:1 2015年 患者,男,因“间断性血便伴腹泻1年余”,于2014年1月12日住入我院胃肠外科。电子结肠镜示:距肛门14 cm 处可见不规则隆起,约4.0 cm ×3.5 cm,黏膜破坏,表面附着污秽物,组织脆,触之易出血。管腔狭窄,镜身不能通过。内镜诊断:乙状结肠癌伴狭窄。病理示:乙状结肠腺癌。全腹部 CT 增强示:横结肠占位,结肠肝曲肠套叠;乙状结肠、直肠上段占位。 涂德华 陈平 石磊关键词:多原发大肠癌 电子结肠镜 乙状结肠癌 病灶 管腔狭窄 RASA2基因在胃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和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KRAS突变调控基因RASA2在胃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和药物制备中的应用,RASA2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高表达预测胃癌患者不良预后,RASA2的阳性表达与TMN分期有明显关联。细胞集落... 任传利 陈慧 李贵玲 梁成通 杨明瑜 石磊分化型甲状腺癌初次手术方式的探讨(附103例分析) 被引量:4 2008年 石磊 陈平 何春兰 赵伟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 手术方式 过表达miR-21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替莫唑胺对胶质瘤U8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miR-21过表达在替莫唑胺(TMZ)诱导胶质瘤U87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明确miR-21过表达在替莫唑胺临床治疗胶质瘤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Pre-miR-21过表达载体转染U87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噻唑蓝(MTT)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印迹验证Akt和p-Akt表达及检测PI3K活性。结果替莫唑胺可显著抑制U87细胞生长,下调Akt和p-Akt表达及抑制PI3K活性。U87细胞预转染pre-miR-21过表达载体后,替莫唑胺的这种效应可部分被miR-21过表达所抑制。结论 miR-21过表达可通过活化PI3K-AKT通路部分抑制替莫唑胺诱导的U87细胞凋亡,提示胶质瘤中miR-21过表达可能是替莫唑胺临床治疗胶质瘤药物抵抗的一大新的因素。 杨鉴 冯堃 吴福荣 何敖林 王之敏 石磊关键词:MIRNA 替莫唑胺 胶质瘤 miR-181家族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miR-181家族,miR-181a、miR-181b和miR-181c,在不同恶性程度的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15例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以及5例正常脑组织手术标本,提取总微小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181a、miR-181b和miR-181c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比较miR-181家族表达情况与不同级别胶质瘤的相关性。结果:miR-181a和miR-181b,在人脑不同级别胶质瘤中表达均明显下降。miR-181a表达水平呈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下降趋势。miR-181b在胶质瘤级别Ⅲ级以上表达水平趋于稳定,Ⅲ级和Ⅳ级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miR-181c表达量在正常脑组织与胶质瘤Ⅱ级和Ⅲ级组织间差异不显著,在胶质瘤Ⅳ级组织miR-181c表达水平降低。结论:miR-181a、miR-181b和miR-181c在胶质瘤组织中呈不同程度低表达,miR-181a表达与胶质瘤级别呈负相关。 石磊 程子昊 张军霞 李瑞 尤永平 傅震关键词:微R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胶质瘤 胃肠间质瘤组织中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组织中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又称p-Akt)表达水平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116例为研究组,选取116例相对应的瘤旁正常胃肠道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2组PTEN、p-Akt的表达水平;分析PTEN、p-Akt表达水平与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PTEN、p-Akt表达水平与胃肠间质瘤患者无复发生存状况的关系;探讨影响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PTEN在研究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而p-Akt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的低表达、p-Akt的高表达与胃肠间质瘤组织的核分裂象、危险度分级、浸润深度有关(P<0.05)。PTEN阳性胃肠间质瘤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长于PTEN阴性胃肠间质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kt阴性胃肠间质瘤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长于p-Akt阳性胃肠间质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核分裂象、浸润深度、PTEN阴性表达、p-Akt阳性表达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组织中PTEN、p-Akt的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可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王昊 赵伟 石磊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磷酸化蛋白激酶B 预后 16层螺旋CTA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及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例颈动脉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ec。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0例;②常规计算时间组26例,两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底处。数据重建在3D Working 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第一组30例和第二组26例经MIP及VR等成像,第一组所有颈总动脉及其颈内外分支均能清晰显示,并可见病变的部位及程度,第二组26例中,7例图像模糊,其中4例不能达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A在颈动脉病变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石银龙 张玲 石磊 李梅关键词:颈动脉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