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敏

作品数:28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6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文学
  • 4篇抒情
  • 4篇文风
  • 3篇代文
  • 3篇政论文
  • 3篇中国古代文学
  • 3篇散文
  • 3篇抒情模式
  • 3篇陶渊明
  • 3篇潜夫论
  • 3篇曲折
  • 3篇古代文学
  • 3篇《潜夫论》
  • 2篇政论
  • 2篇生死
  • 2篇生死观
  • 2篇经学
  • 2篇考论
  • 2篇交游
  • 2篇汉代经学

机构

  • 28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28篇李晓敏

传媒

  • 3篇西部学刊
  • 2篇北方论丛
  • 2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文艺评论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船山学刊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天中学刊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古代文学理论...
  • 1篇斯文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09
  • 1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宋濂仕明前的用世心态——以《龙门子凝道记》为中心
2019年
《龙门子凝道记》是宋濂仕明前的重要作品,这部书集中反映了宋濂在元代末期的政治、学术思想,更因其所处特殊的创作时段而成为了窥探宋氏"由隐转仕"的重要史料。作为隐居山林时的愤世之作,《龙门子凝道记》包含了宋濂对于所处时代的深刻认识,寄寓着他的人格理想与胸怀抱负,体现着他心忧天下百姓,立志要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禹稷"的用世心态。
王路正李晓敏
陶渊明的生死观与佛教文化研究
本文将陶渊明放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文化背景之中,结合渊明所处历史时期各种哲学思想斗争现状及诗人的作品进行研究。从陶渊明的生死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生存困境,并引出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在此基础...
李晓敏
关键词:魏晋时期陶渊明诗歌创作生死观佛教文化
文献传递
重复与曲折——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复表现与抒情达成
重复与曲折是中国古代文学抒情模式的重要构成元素。重复是中国古代文学抒情的重要方式。曲折所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情感经历。曲折情感的重复表现是对作家内心挣扎的具象化演绎和升华。曲折式重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希望——失望——...
李晓敏
关键词:曲折古代文学抒情模式
文献传递
论王符的“元气本原论”——从汪继培《潜夫论笺》说起
2020年
历来研究者对王符哲学思想的认识分歧呈现出对立的两级,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汪继培订补《潜夫论》这一文献整理工作的不同理解。通过文献的仔细比对,结合《潜夫论》版本的流传情况,可以肯定汪继培的订补工作是基本符合王符原意的。据此,对《潜夫论·本训》篇进行释读,可以发现,无论是"一元论"者,还是"二元论"者,皆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在世界和宇宙的起源问题上,王符是以"元气"作为本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元气"一元论。
李晓敏
关键词:《潜夫论》
王符散文与汉代经学
东汉王符所著《潜夫论》,为其赢得了百代传颂的声誉.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论著,王符在这部论文集中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而卓绝的认识和见解,阐发了很多确实可行的治政思想,其思想史...
李晓敏
关键词:汉代经学
时间意识与古代文学经典母题被引量:2
2016年
时间是与人类共生的哲学存在,时间意识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重要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由于主体与时间意识之间构建的紧张对立,从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力量。这种抒情模式,在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文学母题中已经形成传统。这些母题下的很多古代文学经典,其艺术魅力皆得力于其对时间意识的运用和强调。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层意蕴。
李晓敏
关键词:文学经典母题
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视阈下的白居易胡乐诗被引量:1
2019年
胡乐诗是描写西域乐器、乐曲及乐舞的诗文,这类诗文大量见于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通过社会学“场域—惯习”视角对白居易胡乐诗进行分析,观照他对待异族文化的态度,发现文化复归和文化移情这对看似矛盾的心理是他适应不同文化场域的惯习,其文化惯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文人共同的心理机制:追忆大唐盛世、感慨国家兴亡和悲叹自身命运。
刘宇嘉李晓敏
关键词:白居易场域-惯习
郭象升与黄侃、江瀚交游考——兼论郭象升重实尚用的“古文”观念
2019年
郭象升是山西近代著名的文史专家,著述颇丰。他与黄侃、江瀚等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有着密切的交往。郭象升与黄、江二人不仅作诗文相互酬唱,还在学术上多有切磋和讨论。郭象升论"古文",重小学、重考据,更注重经世致用的文章品格,希望以此矫正桐城古文末流的空疏之弊。在这一点上,郭、黄、江三人可谓同道和知己。这些主张,折射出晚清民国学界有识之士面对民族危难,在精神上的担当和学术上所做的努力。
李晓敏
时间意识与《西厢记》抒情效果达成被引量:1
2019年
王实甫《西厢记》其卓绝艺术感染力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时间意识的强调。时间意识参与了该剧的情节推进、意境构建和人物塑造各个方面,凸显了戏剧的矛盾和人物的情感,最终成就了该剧的文学经典地位。
李晓敏吴艳玲
关键词:《西厢记》
人文思潮的复兴与汉末诸子政论文嬗变——兼论古代散文研究的一种思路
2017年
东汉社会中晚期,思想界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批判思潮。汉末诸子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文思想的复兴。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政治主张中对"民"的意愿和"人"的价值肯定。在这种思潮引导下,政论文作家们改变了"依经立意"的思维方式,杂取各家思想之长,切理务实立论。在论据的选择上重视民意的取向、凸显个体意识。在论证方式上一改解经式的书写,形象说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文学风格上表现放言无忌、气势放纵、悲愤难抑等特点。东汉中后期政论文的这种转变,是人文思潮复兴的必然结果,也是古代政论文发展演变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本文研究方法的反思,我们认为:将古代散文思想探析与文本研究的对照观察,应该是古代散文研究值得尝试的一种思路。
李晓敏
关键词:人文思潮政论文散文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