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道振

作品数:166 被引量:1,782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2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3篇医药卫生
  • 2篇社会学

主题

  • 121篇肝炎
  • 85篇慢性
  • 71篇病毒
  • 64篇乙型
  • 45篇慢性乙型
  • 43篇乙型肝炎
  • 43篇干扰素
  • 38篇丙型
  • 36篇丙型肝炎
  • 30篇慢性乙型肝炎
  • 28篇慢性丙型
  • 28篇慢性丙型肝炎
  • 21篇病毒性
  • 19篇抗病毒
  • 17篇疗效
  • 16篇毒性肝炎
  • 16篇细胞
  • 16篇病毒性肝炎
  • 15篇肝炎病毒
  • 14篇血清

机构

  • 149篇北京地坛医院
  • 3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8篇重庆医科大学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2篇北京大学第一...
  • 1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温州医学院附...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8篇上海市静安区...
  • 7篇复旦大学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7篇解放军第30...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吉林大学第一...
  • 5篇济南市传染病...

作者

  • 165篇徐道振
  • 37篇谢尧
  • 27篇李明慧
  • 19篇路遥
  • 18篇周霞秋
  • 16篇成军
  • 14篇张璐
  • 14篇申戈
  • 14篇王宇明
  • 13篇陆志檬
  • 12篇孙庆丰
  • 11篇刘顺爱
  • 10篇贾继东
  • 10篇吴云忠
  • 10篇姚光弼
  • 10篇邱国华
  • 9篇宋淑静
  • 8篇任红
  • 8篇丁继光
  • 8篇张树林

传媒

  • 27篇中华肝脏病杂...
  • 26篇中华实验和临...
  • 15篇中华传染病杂...
  • 6篇中华医学信息...
  • 5篇肝脏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国新药与临...
  • 2篇抗感染药学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第十二次全国...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医学会全...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传染病信息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12篇2007
  • 19篇2006
  • 20篇2005
  • 14篇2004
  • 12篇2003
  • 12篇2002
  • 9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 9篇1998
1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CV基因型和RNA含量与ALT和AST水平不相关被引量:33
2007年
目的研究HCV基因型、RNA含量与肝损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来自14家医院的20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ALT、AST检测,采用罗氏公司的Cobas Amplicor HCV Monitor Test version2.0(v2.0)试剂进行HCV RNA定量和Simmons酶切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分析HCV基因型、HCV RNA含量与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的20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基础HCV RNA含量与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没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093、0.092、0.009,均P〉0.05),高病毒含量组(≥8.5×10^5IU/ml)与低病毒含量组(〈8.5×10^5IU/ml)比较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0.052、0.746);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之间ALT、AST、AST/A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0.461、0.528),HCV基因1型与非基因1型之间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病毒应答组和非应答组比较的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0.641、0.942),随访结束时,病毒应答组和非应答组的ALT、AST水平及AST/ALT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0.411、0.76)。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型和RNA病毒含量与肝损伤指标没有相关性。
赵辉谢尧李明慧徐道振陆志檬骆抗先贾继东王宇明赵桂珍张树林张大志
关键词:基因型丙氨酸转氨酶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52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10mg/日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52周疗程分三个阶段,两次随机双盲:前12周的第一次双盲阶段,...
曾民德茅益民姚光弼周霞秋王豪徐道振姚集鲁侯金林王宇明任红陈亚岗牛俊奇王耀宗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安慰剂
2002-2011年北京地坛医院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病因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2002--2011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病因。方法统计2002--2011年地坛医院所收治的急性肝炎患者,总结急性肝炎病因变化的特点,并初步分析形成原因。结果2002--2011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急性肝炎6235名,年龄12—78岁。男性4309人,女性1926人。急性肝炎中,急性病毒性肝炎占70.44%-85.07%,CMV、EBV、药物性肝损害〈5%,急性丁型及急性丙型肝炎〈1.10%。2002--2011年北京地坛医院急性肝炎发病人数及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急性肝炎占总住院患者的比例由20.38%降至2.05%,比10年前低10倍。10年间急性甲型肝炎病毒发病人数递减趋势最明显,下降99.1l%,急性乙型肝炎发病人数下降45.07%,急性戊型肝炎发病人数下降62.28%。急性肝炎构成比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急性甲型肝炎比例由2002年的31.31%,降至2011年1%以下,比10年前约低30倍。急性乙型肝炎比例由2002年26.47%上升至2011年45.88%,10年间上升约2倍。急性戊型肝炎由2002年26.73%,上升至32.05%,10年间上升1.20倍左右。结论2002--2011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急性肝炎占总住院患者比例由20.38%降至2.05%。急性肝炎的构成比发生变化。
申戈张璐张艳丽胡蕾萍李明慧路遥李杏红邱国华庄立伟穆彩琴赵辉陈利军杨民吴云忠谢尧成军徐道振
关键词:肝炎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原因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我院自1991年1月~1997年8月对538例住院肝炎病人进行肝组织学检查,其中527例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现将其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并分析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原因。1资料和方法11本组病例男性434例,女性93例,男女之比为47∶1,...
杨玉英王宇徐道振刘雅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肝炎病理诊断
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维持病毒学应答的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eAg仍为阳性的CHB患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的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 HBeAg阳性CHB并经NA只获得维持病毒学应答,于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转为peg-IFN-α-2a治疗的患者.peg-IFN-α-2a 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所有患者采用个性化疗程,对peg IFN-α-2a治疗期间HBsAg和(或)HBeAg持续下降者则继续治疗.患者入组和治疗前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肝脏和肾脏功能指标.peg-IFN-α-2a治疗期间每3个月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peg-IFN-α-2a治疗结束时,以HBsAg消失或血清转换、HBsAg<10 IU/mL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HBeAg血清学转换、病毒学应答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每1~3个月监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肝脏、肾脏和甲状腺功能.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入组81例患者,NA治疗中位时间38.6(25.7~102.9)周;peg-IFN-α-2a治疗中位时间82.0(52.9~109.2)周.在80例治疗结束的患者中,13.8%(11例)患者获得HBsAg消失,12.5%(10例)患者达到HBsAg<10 IU/mL,23.8%(19例)患者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消失患者的peg-IFN-α-2a治疗时间长于HBeAg未消失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09,P=0.000).HBsAg消失患者基线水平低于HBsAg未消失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10,P=0.000).基线HBsAg<1 500 IU/mL患者预测治疗结束时HBsAg< 10 IU/mL(包括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 9,敏感度和特异度为61.9%和86.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61.9%和86.7%.结论 peg-IFN-α-2a治疗可使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HBeAg阳性CHB的患者获得更高的免疫控制,基线HBsAg水平<1 500 IU/mL可预测peg-IFN-α-2a的疗效.
李明慧穆彩琴胡蕾萍张璐路遥申戈宋淑静张书凤华文浩谢尧成军徐道振
关键词:干扰素Α-2A核苷(酸)类似物
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本文对丙型病毒肝炎的α-干扰素(INFα)治疗、INFα加病毒性(RBV)联合治疗、长效干扰素治疗、金刚烷胺amantadine单独治疗等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徐道振
关键词:丙型病毒肝炎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
检验指标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检验指标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因子,指导检验和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4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慢性乙型重型肝炎206例患者,以各种可能影响本病预后的检验指标及其他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检验指标中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单因素有:PTA〈20%、AST/ALT〉1.2、TBil〉513μmol/L、ALB〈30g/L、CHO〈1.6mmol/L、CHE〈4000U/L、PLT〈50×10^9/L、较高HBV DNA水平(HBeAg阴性者HBV DNA≥3×10^4拷贝/毫升,HBeAg阳性者HBV DNA≥1×10^5),此8项指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有5项检验指标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分别是PTA〈20%、ALB〈30g/L、CHO〈1.6mmol/L、PLT〈50×10^9/L、较高水平HBV DNA,其回归系数分别是1.731、2.153、1.872、2.375和2.134。结论有8项单因素和5项多因素检验指标提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特别是较高载量HBV DNA和PLT计数对其预后的影响值得检验和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丁继光孙庆丰徐道振王均镕洪亮吴友朋钱定良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预后肝炎乙型慢性LOGISTIC回归
如何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2007年
1在慢性乙型肝炎(GHB)治疗的最佳策略中应关注患者的免疫调控 1.1免疫机制在CHB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患者感染HBV后,通过抗原递呈细胞激活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并且激活多种细胞因子抑制病毒复制,如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乙肝特异性CD4、CD8细胞水平升高,而CHB患者的CD4、CD8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急性乙肝;又如2003年Lau等进行的研究表明,8例CHB患者通过骨髓移植传递HBV特异性免疫治疗后,6例患者获得HBsAg清除。为此Ganem指出“CHB患者针对HBV的宿主免疫应答可能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徐道振郭雁冰陈菊梅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肝硬化特异性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治疗抑制病毒复制
73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73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总结73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按病因、发病性质分组,回顾性分析肝功、肾功、电解质、PTA等生化指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腹腔感染等合并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上述因素与预后关系。结果(1)73例重型肝炎中单独HBV感染占65.75%,酒精性肝病5例(6.85%),药物性肝损伤6例(8.22%),戊型肝炎2例(2.74%),自身免疫性肝病2例(2.74%),重叠病因7例(9.59%),其他因素3例(4.11%);按发病速度、严重程度和基础肝病情况分亚急性12例(16.43%),慢性肝炎基础上11例(15.07%),肝硬化基础上重型肝炎50例(68.49%);无肝性脑病表现占41.10%,有肝性脑病表现占58.90%;(2)重型肝炎死亡率,以酒精性肝病和重叠因素基础上为66.67%,其次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占50%,HBV相关重型肝炎死亡率为18.75%;73例重型肝炎总体病死率为28.77%,其中肝硬化组死亡率(40%)高于非肝硬化组(4.3%),P=0.00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肝性脑病重型肝炎死亡率3.33%,有肝性脑病组死亡率46.51%,肝性脑病Ⅲ、Ⅳ期死亡率72.73%;(3)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出可能与死亡相关的9个因素,分别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血肌酐、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血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性脑病,血肌酐水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ALB为保护性因素。结论肝性脑病,血肌酐水平是重型肝炎死亡的危险因素,ALB为保护性因素。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是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率低至18.75%的丰要原因之一.
赵俊梅张璐杜庆玮穆彩琴任玉莲胡蕾平申戈庄立伟路遥邱国华孙庆丰吴云忠杨民李明慧谢尧成军徐道振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白蛋白凝血酶原
国产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追访2年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1994年
输血后抗HCV和HCV-RNA(RT-PCR法)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43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22例应用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对照组21例用一般护肝药,12周后SALT的复常率分别为50%、4.76%(P<0.05)。血中HCV-RNA阴转率分别为27.27%、4.76%(P<0.05)。对治疗组SALT复常病人停药后3、6、12、18、24个月追访,复发率分别为37.5%、44.44%、60%、60%、60%。应用重组干扰素α1-b的最初4周内SALT复常者4例,无一例复发,5周以后延缓复常者全部复发。5例复发病人再用干扰素α,2例有效,并连续用至38周,病情稳定,HCV-RNA阴转。本品的流感样综合症发生率为18.18%,比其他类型干扰素轻。
徐道振牛润英林佳佳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干扰素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