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俊华

作品数:95 被引量:1,16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文化科学
  • 22篇艺术
  • 15篇文学
  • 5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6篇非物质文化
  • 36篇非物质文化遗...
  • 13篇文化
  • 13篇岭南
  • 13篇岭南人
  • 13篇岭南人文
  • 13篇南人
  • 13篇传承
  • 10篇非物质文化遗...
  • 9篇遗产
  • 9篇戏曲
  • 7篇图说
  • 7篇戏剧
  • 6篇学科
  • 5篇生态
  • 5篇文化遗产
  • 5篇可持续发展
  • 5篇传统戏
  • 4篇代表作
  • 4篇演剧

机构

  • 91篇中山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齐鲁师范学院

作者

  • 91篇宋俊华
  • 5篇林斯瑜
  • 4篇孔庆夫
  • 2篇黄纯
  • 2篇黄永林
  • 1篇张朝枝
  • 1篇何树炯
  • 1篇刘晓春
  • 1篇刘晓春
  • 1篇吕微
  • 1篇徐新建
  • 1篇陈平
  • 1篇康保成
  • 1篇陈泳超
  • 1篇刘红娟
  • 1篇刘铁梁
  • 1篇黄贤
  • 1篇刘志伟
  • 1篇萧放
  • 1篇邓剑

传媒

  • 28篇文化遗产
  • 15篇学术研究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文艺研究
  • 3篇戏曲艺术
  • 3篇民俗研究
  • 2篇人民论坛
  • 2篇群言
  • 2篇民族艺术
  • 2篇岭南文史
  • 2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戏剧文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决策探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戏剧艺术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7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2篇2007
  • 11篇2006
  • 2篇2005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岭南人文图说之三十六——佛山石湾陶艺被引量:1
2006年
石湾陶艺是指流传于佛山市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制陶技艺。它以陶泥、岗沙和釉药为原料,在南方龙窑煅烧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其它名窑的工艺精华。兼顾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和丰富的遗产价值,2006年人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俊华潘国欣
关键词:陶艺岭南艺术品位
岭南人文图说之四十三——开平碉楼
2007年
开平碉楼是广东开平华侨乡上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遗产价值和科学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宋俊华何树炯
关键词:碉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南华侨文化
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三种“活法”被引量:1
2020年
21世纪以来,随着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生存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我国继1951年发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来,时隔60多年之后再一次就戏曲传承发展作出的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
宋俊华
关键词:传统戏曲戏曲改革昆曲艺术传承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衍生态
人们喜欢用'原生态'来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借以表达对自然而又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渴望与追求,但这种表述的合理性却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化性的质疑.用'本生态'与'衍生态'来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保持了'原生态'术语中'自...
宋俊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被引量:7
2009年
白先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问世后,先后在两岸三地和国外演出近百场,在海内外掀起了"白旋风"和"牡丹热",与400多年前"至情版"问世时的盛况遥相呼应。从汤显祖"至情版"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经历了从建构到重构、解读的历程。"意趣神色"的创作理念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相激荡,使汤显祖打出"至情"的大旗;而昆曲情结、文化复兴的使命感与"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则使白先勇用"青春"来感召观众。在经典热的今天,梳理《牡丹亭》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的过程,反思文人如何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不仅对于审思当下的"经典热"具有借鉴意义的,而且对于揭示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文人化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俊华
关键词:《牡丹亭》
中国古代戏剧道具之名实与源流考辨被引量:2
2005年
本文专议中国古代戏剧道具名实与源流问题,指出道具之名源自军戎“什物”,本资生之众杂器具;进入佛教增“进道”之义,遂名“道具”;再传至戏剧,增“假代”之义,故有“砌末”之称。而“道具”先随佛教传入日本,成为僧俗资生、资道、戏剧器具之称;后又随话剧折返中国,与中国固有“砌末”相结合,遂形成中国所有戏剧所用器具之统称。模拟性、操练性、巫术性诸舞蹈连同倡优表演、游戏所用器具,其具有扮演角色之性质者,乃中国古代戏剧道具之渊源。戏剧表演及与其相关表演关系之变化是制约中国古代戏剧道具变化的力量,它们使中国古代戏剧道具在规模、性质诸方面不断发展和变化。
宋俊华
关键词:古代戏剧道具历史源流文化性质审美价值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24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引起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响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了非遗研究、管理和传承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非遗学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模式、经验和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就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宋俊华詹晓悦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岭南人文图说之三十三——陆丰皮影被引量:1
2006年
宋俊华黄贤
关键词:皮影人文岭南艺术魅力
非遗“出圈”热的冷思考
202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从本质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所形成且时代传承的知识、技能、艺术、民俗等智慧结晶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所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宋俊华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民族情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冷思考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被引量:11
2005年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影戏体系之一的潮州影系在大陆惟一的遗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陆丰专业皮影剧团演职员风流云散,名存实亡;业余皮影班每年只演出数场,且靠老艺人支撑,后继乏人,岌岌可危。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一典型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实行抢救与保护。
康保成宋俊华倪彩霞郑守治
关键词:非物质遗产濒临灭绝抢救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