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娟
- 作品数:20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后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以期临床早期预防。方法选择1997年1月-2012年10月血液科住院的MM患者,其中败血症患者42例为研究组,另从同期住院无败血症的MM患者中随机抽取57例作为对照组,对继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AMS60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GNS-120药敏卡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败血症患者发热42例、畏寒31例、寒颤23例,分布率分别为100.00%、73.81%、54.76%;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0g/L、肾功能不全、骨髓瘤未缓解、血清β-微球蛋白≥3.5mg/L与MM患者败血症发病显著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0g/L(OR=3.621)、肾功能不全(OR=3.075)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败血症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瘤达缓解状态(CR/PR)(OR=0.074)与MM患者败血症发病呈负相关(P<0.05);败血症患者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12株,占28.57%,革兰阴性菌25株占59.53%,真菌5株占11.90%。结论血清白蛋白<30g/L、肾功能不全是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重要因素,而骨髓瘤达缓解状态是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保护因素,医师应关注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 马泳泳周淑娟葛杭萍沈志坚钱红兰蔡芳芳俞康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败血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3例再障患者,其中重型再障2例,再障-PNH综合征1例,均为HLA全相合亲缘供者。预处理方案:重型再障患者为CTX+ATG方案,再障-PNH综合征患者加用白消安、氟达拉宾,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预防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加氨甲喋呤(MTX)联合方案,以前列素E1预防肝静脉闭塞病(VOD),以巨细胞病毒(CMV)抗原血症监测和更昔洛韦预防CMV病。结果:3例患者经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证明为供髓植入,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的平均天数为16 d(12~20 d),血小板大于20×109/L的平均天数为20 d(15~23 d)。发生Ⅱ度aGVHD 1例,未发生cGVHD,未发生移植排斥。中位随访时间248 d(138~465 d),全部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allo-HSCT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
- 梁彬俞康陈怡沈志坚江松福胡旭东钱红兰孙岚周淑娟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排斥
- 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8
- 2023年
- 临床技能教学是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技能,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医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内科基本临床技能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胸腔穿刺术、体格检查等。尽管临床技能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医学模拟教学也获得很大进步,内科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模拟人模型仿真程度较低,和临床实践存在距离;内科临床技能住培指导医师带教能力同质化程度不够,带教水平良莠不齐;住院医师临床实践机会少,实战能力有欠缺;住院医师对体格检查不够重视,基本功不扎实。针对以上问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内科临床技能的教学水平。
- 梁彬钱珊瑚周淑娟
- 关键词:临床技能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
-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随访中的意义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随访中的作用。方法:2005-2015年在我院对130例原发性DLBCL患者进行一线化疗,并随访观察。结果:130例患者中有40例(30.8%)在随访时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2.5(1~101)个月。复发时LMR的最佳界值为2.8,其曲线下面积为0.804(P=0.001)。LMR〈2.8的患者复发率较LMR≥2.8的患者明显升高,其1年内的复发率分别为26.8%和10.1%(P=0.019);2年内的复发率分别为41.5%和14.6%(P=0.001);5年内的复发率分别为51.2%和18.0%(P=0.000)。多因素分析发现随访时LMR和LDH与复发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2.546和2.708。低LMR值与较短总生存期及无进展期生存有关,LMR〈2.8提示不良的预后(总生存期:P=0.000;无进展生存期:P=0.000)。结论:LMR可以作为DLBCL一线化疗后的随访指标,LMR降低提示复发可能。
- 周淑娟周郁鸿马泳泳汤丽苑施益芬孙岚梁彬陈怡俞康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随访预后
- 万珂联合EPOCH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万珂联合EPOCH化疗方案作为解救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复发或难治性NHL患者。30例患者均接受万珂联合EPOCH化疗方案作为解救方案进行化疗,并观察...
- 蔡芳芳葛杭萍罗盛马泳泳周淑娟江松福俞康
- 文献传递
- 姜黄素对骨髓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骨髓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hRNA表达质粒沉默含IQ模序的RasGTP酶活化蛋白1(IQ motif-containing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1,IQGAP1)后转染RPMI8226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PMI8226-shIQGAP1组、RPMI8226-shRNA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RPMI8226组细胞IQGAP1表达;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各组细胞后,Transwell迁移实验和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力,RTPCR法检测姜黄素作用后IQGAP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姜黄素对各组细胞IQGA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使用shRNA表达质粒沉默IQGAP1后,RPMI8226细胞IQGAP1表达减少;RPMI8226-shIQGAP1组较RPMI8226-shRNA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RPMI8226组细胞迁移及侵袭力下降,姜黄素可降低RPMI8226-shRNA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RPMI8226组细胞迁移及侵袭力,无浓度相关性,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RPMI8226-shIQGAP1组作用后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力无明显变化。对于RPMI8226-shRNA阴性对照组及未转染RPMI8226组,姜黄素作用后IQGA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降。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IQGAP1的表达降低骨髓瘤细胞的迁移力和侵袭力。
- 马泳泳黄进周淑娟葛杭萍俞康
- 关键词:姜黄素肿瘤侵袭
-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输注异型成分血不良反应系统评估分级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和评估本院输注异型成分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输注异型成分血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血液移植中心2021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467次输注异型成分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输血前后临床表现及变化、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诊断评估,从反应类型的肯定程度、严重程度、输血相关可能性大小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分级。结果 输注异型成分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19%(141/467)。发生率最高的血制品是悬浮红细胞,占42.86%(15/35),接下来依次是单采血小板,占39.25%(73/186),冰冻血浆,占28.26%(26/92),冷沉淀凝血因子,占19.05%(8/42)和洗涤红细胞,占16.96%(19/112)。洗涤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不良反应的类型以过敏反应为主,占67.37%(95/14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22.69%(32/141),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相等,均为2.84%(4/141),其它不良反应2例,占1.42%(2/141)。141次不良反应等级评估,“肯定”113例,占80.14%(113/141),“基本肯定”20例,占14.19%(20/141),“疑似”8例,占5.67%(8/141);“轻微”130例,占92.20%(130/141),“中等”10例,占7.09%(10/141),“严重”1例,占0.71%(1/141);“相关性极高”117例,占82.98%(117/141),“很可能相关”17例,占12.06%(17/141),“相关性较小”7例,占4.96%(7/141)。结论 将输注异型成分血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分级,能够加深临床医务人员的认知,能够增加其对不良反应判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不良反应的漏报和误报,为制定输注异型成分血不良反应统一标准奠定了基础。
- 田园卢文敏翁娇娇周淑娟
- 关键词:血型不合
- 恶性淋巴瘤患者继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继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2年10月血液科住院的12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发生带状疱疹患者51例作为病例组,无带状疱疹的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后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分析,先将研究变量做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带状疱疹患者的发病部位以胸肋神经区和腰腹神经区为主,分别占56.86%和27.45%;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类型以寻常型为主,占86.27%;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B症状、初诊时原因不明的发热(>38℃)、恶性淋巴瘤未缓解状态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显著相关(P<0.01),而恶性淋巴瘤达缓解状态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P<0.01);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淋巴瘤达缓解状态(OR=0.091)、Ann Arbor分期(Ⅰ、Ⅱ期)(OR=0.089)、A症状(OR=0.065)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医师应关注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 马泳泳刘慧陈枫煜周淑娟沈志坚钱红兰蔡芳芳俞康
-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带状疱疹病例对照
- 足疗程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去甲基化药物(HMA)足疗程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来自浙江省45家医院的409例接受了至少连续4个周期的HMA单药起始治疗的MDS患者,评估HMA疗效和安全性。采用Mann-Whitney U或卡方检验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疗效与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409例患者HMA治疗的中位疗程为6(4~25)个疗程。完全缓解(CR)率为33.98%,总缓解率(ORR)为77.02%。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杂核型(P=0.02,OR=0.39,95%CI 0.18~0.84)是CR的独立良好影响因素;TP53突变(P=0.02,OR=0.22,95%CI 0.06~0.77)是ORR的独立良好预测因素。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25.67(95%CI 21.14~30.19)个月,HMA治疗有反应(P=0.036,HR=0.47,95%CI 0.23~0.95)是OS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而伴有复杂核型(P=0.024,HR=2.14,95%CI 1.10~4.15)、发生白血病转化(P<0.001,HR=2.84,95%CI 1.64~4.92)、TP53突变(P=0.012,HR=2.19,95%CI 1.19~4.07)均是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MA减剂量较标准剂量在疗效和中位OS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治疗组的CR率、ORR均无显著差异。接受地西他滨治疗患者的中位OS时间长于接受阿扎胞苷治疗患者(29.53个月对20.17个月,P=0.007),但地西他滨组严重骨髓抑制、肺炎发生率高于阿扎胞苷组。结论在患者能够耐受情况下,连续规律地使用适当剂量的HMA,有利于MDS患者最大程度从治疗中获益。
- 刘晓珍周淑娟黄健赵彩芳赵彩芳张喻堤梅琛梅琛马丽亚周歆平邵燕萍肖希斌肖希斌姚荣欣胡通林胡通林钱申贤严雪芬黄黎黄黎王曼玲傅佳萍寿黎红江文华李琳洁李琳洁乐静罗文纪周秀杰周秀杰张浩周梅金洁金洁蒋慧芳欧阳桂芳欧阳桂芳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阿扎胞苷
- 恶性血液病患者肠源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源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肠源性败血症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比未使用的肠源性败血症发生率(82.4%)高(P=0.000);而糖尿病、病毒性肝炎、糖皮质激素治疗、粒细胞缺乏时间、抗菌药物使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研究发现,仅PPI的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43,P=0.485);多因素研究发现,PPI的使用是肠源性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r=0.485)。结论 PPI的使用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源性败血症有关。
- 周淑娟金珍琳沈志坚梁彬孙岚江松福俞康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