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 作品数:24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北魏“神部”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引言
自三代以降,祭祀之礼便在古人心目中占有极重要之地位。北魏虽起自朔漠,为拓拔鲜卑建极,然关注礼制,尤重祭祀,史籍所载,屡有征见。孝文帝征马圈时,执散骑常侍兼祠部尚书宋弁手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令卿绾摄二曹,可不自勉。”
- 刘凯
- 关键词:北魏孝文帝祭祀礼制史籍
- 北魏祭祀机构之“神部”窥管
- 祭祀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经典所载,可窥一斑。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之《祭统》开篇即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郑注云:'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也。莫重于祭,谓以吉礼为首也...
- 刘凯
-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表征被引量:13
- 2005年
-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 2004 年以来文艺学界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这固然是由于现实生活的推动所致,但讨论所牵出的一系列问题———文艺学学科的建设问题、文艺审美的特性与本质问题、大众文化的评价问题,以及文学艺术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与社会责任问题,等等———都显示了当代文艺理论工作者贴近现实社会对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的执着求索。本组笔谈三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以及这场讨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值得关注这场讨论的人们一读。
- 刘凯
- 关键词:文艺学审美化审美话语语境艺术形式
- 贤臣·神人与异化的神明:西门豹邺地成神的轨迹及其异化被引量:5
- 2019年
- “贤臣”西门豹的生成,端赖史书记载中西门豹治邺与史起治邺说的折衷.三国至北魏太和年间政府与民众眼中的西门豹形象在“贤臣”与“神人”间游移:政府倾向于具有宣扬教化功用的“贤臣”,而民众更多关注拥有求子、降雨等神力的“神人”形象.太和之后,邺地军事色彩转重,作为古之贤臣西门豹祠,逐步让位于“神人”西门豹,地方政府与民间信仰关于西门豹祠属性转换最为契合的点,厥非降雨救旱莫属;但在政治实用主义下,偶尔神力不至的“豹神”依然遭遇北齐君主毁庙掘冢之灾.西门豹神人形象的民间宣传掌握在巫觋手中,“巫以为虎、豹之祟”是一明证.至北齐时,出现了与“豹祠”并列、结合的“石婆”,通过徐之才、之范兄弟关于“豹祠娶石婆”对话的解读,可确知巫觋对鲜卑上层民众的影响.愈往后,西门豹“神灵”的身份愈强化,而“贤臣”身份的逐步消亡,不仅代表着官方对先贤礼敬祭祀权力的丧失,即便在民间,因知识普及率较低等原因,两宋时,西门豹治邺的功绩也被埋没,西门豹神灵的形象遭到传讹,甚至部分“异化”为动物,成为名副其实的“豹神”了.
- 刘凯
- 关键词:贤臣神人异化
- 清整与转化:北魏杂祀简考被引量:2
- 2021年
- 本文将杂祀界定为不被中央政府实际掌控的祭祀,既涵盖"其神不在祀典"的"淫祀"概念,也包括地方政府承认的祀典之外的"地方祠祀"。其间情形可分为两种。杂祀与王朝正统祭祀并非完全对立,因为政治需求,二者虽有碰撞、冲突,却也可在一定条件下交融乃至转化。北魏杂祀是伴随着王朝正统祭祀的发展而变动的,可关注情形有三:以西郊为核心的原始祭典,从王朝正统祭祀转变成杂祀;嘎仙洞石室从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的杂祀,被收纳入王朝正统祭祀;与淫祀概念相类的杂祀,被政府清整的同时亦因政治实用主义而被纳入王朝祭祀范畴。北魏杂祀政策背后是潜隐的皇权及其壮大自身的政治意图,有意识也有能力完成杂祀的清整及其与正祀的相互转化,而东晋皇权在门阀政治中自顾不暇,甚至需要借助杂祀,以求取政治抗争上的有利形势。
- 刘凯
- 关键词:北魏清整
- 李清照词研究新的里程碑——《漱玉词全璧》读后被引量:1
- 2017年
-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明人杨慎于《词品》中的品评道出了李清照在宋词人中的地位。李清照流传于世的诗词“篇秩无多,故不能不宝而存之”(《四库总目提要》),其作品集在宋元两代有留存,但《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等书录所载书名、卷数、阕数多不一致,
- 刘凯
- 关键词:《直斋书录解题》词研究《四库总目提要》《郡斋读书志》里程作品集
- 北魏祭祀机构之“神部”窥管
- 祭祀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经典所载,可窥一斑。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之《祭统》开篇即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郑注云:"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也。莫重于祭,谓以吉礼为首也...
- 刘凯
- 关键词:尚书令孝文帝太武帝
- 从“南耕”到“东耕”:“宗周旧制”与“汉家故事”窥管——以周唐间天子/皇帝耤田方位变化为视角被引量:14
- 2014年
- 周秦汉唐间天子/皇帝耕耤礼之耤田方位存在着从本乎"宗周旧制"之"南耕"逐渐向源出"汉家故事"的"东耕"转化之轨迹,且自汉以降的"东耕"耤田礼内部亦显现出东南与东方位上的变更。后世王朝以"宗经"、"复古"和"尊君"、"实用"为标准于"宗周旧制"、"汉家故事"采掘其一,为自身寻求正统依据,拓跋魏、字文周即为显例;杨隋宗周"南耕",所承当出"西魏、北周"一源,与唐制承继"梁、陈"之源有异。唐太宗和孔颖达在耤田方位上存在的"矛盾",实乃政治与人伦隐情支撑下的"权宜"。太宗未回避其太上皇之子的身份,终采"东耕",有意表示他的谦退和孝道,是其"权宜",有着处理与太上皇关系,摆正己之身份位置之需;孔氏所主则以实际皇权为中心,其不改《礼记正义》"南耕"之论的做法,不能简单以"疏不破注"原则视之。梁武变耤田方位于东缘由暗合"帝出乎震",背后彰显的当是门阀政治以降,皇权在多重举措之下已有复御天下威权的事实。李唐未袭隋"宗周"之"南耕",亦未全摹"汉家故事"的"东耕",而是在其基础上参合南朝后期萧梁之改革行"东耕",是其耤田渊源当出"梁、陈"一源。
- 刘凯
- 关键词:天子皇帝渊源
- 2010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 2011年
- 2010年国内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颇丰。出版的研究专著有: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黄惠贤《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与资料》(湖北人民出版社),严耀中《魏晋南北朝史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
- 戴卫红刘凯
-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史
- 北魏羽真考被引量:9
- 2015年
- 北魏羽真有羽真号、羽真姓氏和羽真侯国三义。三义之间存在关联。学界以羽真第一义为官职或爵称,并不准确。羽真号的合理表述应当是鲜卑拓跋使用的"类官号",内部存在一般羽真、大羽真、内行羽真和内大羽真的分别;其最初功能是分定以血缘为纽带的统治集团内部及与内入诸姓、四方诸姓之间的权力等级边界。道武时羽真号已有大羽真、内行羽真、内大羽真三职的分别:获赐大羽真的原因主要是世领部落,率部归魏及有捍边之功,当类领民酋长;内行羽真可能是针对帝室十姓;内大羽真当是给予昭成皇帝嫡系子孙。以太武帝统一华北为转折点,稳定下来的北魏政权开始收紧对于大羽真等三者的授予,一般羽真大量出现,并因适应权力来源由贵族转向皇帝的大势,而更多地被应用,太武以后诸帝开始将一般羽真号授予汉人,以削弱贵族政治,确保政权由宗王政治向皇权政治的过渡,孝文帝时的羽真号更多地成为一种得到皇权认可、可以进入核心统治圈的身份标识。而在拟制血缘的皇权政治中羽真号逐渐失其意义,以孝文改制、河阴之变为两临界点,在人为制造的历史真空与异质载体历史书写的熏染、挤压下以"理性"的方式被选择性遗忘,出现中古时期鲜明可见的结构性失忆。
- 刘凯
- 关键词:北魏历史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