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悦义
- 作品数:26 被引量:103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股动脉入路无导引导管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15例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入路无导引导管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接受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的15例肺循环依赖动脉导管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出生体重、手术时年龄、术前超声心动图及术中血管造影等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Nakata指数和最终循环状态等)。所有患儿选择在无导引导管的情况下置入动脉导管支架,分析该方案实施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出生体重(3.3±0.3)kg,手术时年龄(15.0±0.1)日龄。9例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6例为室间隔完整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术前15例患儿三尖瓣瓣环直径为(8.8±0.8)mm,三尖瓣瓣环Z值为-0.7±0.9。右心室轻度发育不良3例、中度发育不良9例、重度发育不良3例。1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无重大并发症。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2.2±0.1)mm,动脉导管支架直径(3.9±0.3)mm,术前血氧饱和度0.83±0.03,术后血氧饱和度0.96±0.02。15例患儿随访时间为(7.0±0.5)个月,术前Nakata指数为(163±30)mm^(2)/m^(2),末次随访为(173±34)mm^(2)/m^(2)。14例患儿动脉导管支架均闭合,实现双心室循环;1例仍密切随访。结论经股动脉逆行无导引导管置入动脉导管支架可以作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或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伴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新生儿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法。
- 罗刚泮思林纪志娴王思宝任悦义
- 关键词:动脉导管
-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氯胺酮致新生大鼠脊髓神经毒性的影响
-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氯胺酮致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功能和毒性的影响 方法:出生后3天的大鼠(P3),体重在8-11克之间,随机进行分组,共分成四组(每组n=26):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右美托咪定组(D...
- 任悦义
- 关键词:麻醉药物神经毒性实验药理
- 文献传递
- 吗啡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及S100β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吗啡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含水量及脑脊液S100β的影响。方法:Pusinelli方法建立四动脉阻断全脑缺血模型:成年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脑缺血再灌注组(n=12)、吗啡预处理组(n=12)。脑缺血8min,再灌注48h后,每组取6只大鼠断头取脑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海马区组织病理学改变;另取剩余6只大鼠于枕骨大孔抽脑脊液后立即断头取脑,干湿称重法测量脑含水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S100β蛋白含量。结果:吗啡预处理组细胞受损的病理学改变显著轻于脑缺血再灌注组。吗啡预处理组脑含水量及S100β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或P<0.01)。结论:吗啡预处理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提高脑缺血耐受性。
- 任悦义董河王世端冀翔宇璩竹玲
- 关键词:脑缺血脑水肿S100Β吗啡
- 肺动脉高压小儿体外循环后氨力农的临床应用
- 2005年
- 目的探讨氨力农在小儿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术中应用氨力农的重度肺高压心内直视术病儿45例,年龄(3.9±0.8)岁,体重(10.6±3.2)kg,用药时间为(67.2±9.7)h,剂量5~10μg·kg-1·min-1,观察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应用氨力农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肺动脉压用药后2~5h明显下降(P<0.01)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结论氨力农对改善小儿重度肺高压心内直视术后心功能,降低肺动脉压,临床效果显著.
- 李生德王葵亮任悦义
- 关键词:氨力农肺动脉高压小儿体外循环
- 心脏跳动下无人工材料一期改良心外Fontan手术3例被引量:4
- 2012年
- Fontan类手术是“单心室”外科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改良Fontan术为体外循环(CPB)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一肺动脉吻合术(Total cavopulmonary anatomosis,TCPA)。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证实,心外管道Fontan循环有通路顺畅、循环阻力小、血流能耗低等优点,但是静脉系统的人工材料有早期形成血栓,造成人工血管栓塞的危险。
- 邢泉生武钦荣佑宝王平善任悦义
- 关键词:FONTAN手术心脏跳动改良FONTAN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良心心外管道
-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围术期处理策略
- 任悦义
-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
- 内脏反位患儿行无痛胃镜检查时反流误吸一例
- 2021年
- 患儿,男,9岁,32 kg,因“间断腹痛2月余”入院,拟在无插管静脉麻醉下行胃镜检查术。患儿2 d前进食后出现呕吐伴腹泻1次,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意识清楚,精神可,无脱水貌。查体:HR 92次/分,BP 101/67 mmHg,RR 22次/分,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右位心、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全腹无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实验室检查:Hb 135 g/L,WBC 5.9×109/L,Plt 278×109/L,中性粒细胞52.3%。辅助检查:外院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本院腹部CT提示肝脏、胆囊位于左上腹,脾、胃大部分位于右上腹,上腹部脏器镜面位。入院诊断为:腹痛原因待查;右位心;内脏反位。
- 张旭任悦义杨维民
- 关键词:右位心原因待查内脏反位胃镜检查术
-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被引量:4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观察中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新型输送系统封堵技术连续对136例膜部VSD患者施行修补,年龄3个月-15岁,平均年龄1.8岁;体重4.0-26.0 kg,平均体重12.7 kg;VSD直径3-12mm,平均5.1 mm。患者经胸部微创小切口(胸骨下端3-4 cm纵行小切口或胸骨左缘第3肋间2-3 cm横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引导下,建立VSD输送轨道,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封堵VSD。术后密切随访病情变化,按期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 136例患者中131例(96.3%)封堵成功,手术时间少于90 min,安置封堵器时间5-42 min(16.3±5.7 min)。89例(67.9%)采用对称封堵器,42例(32.1%)采用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用TEE监测,3例存在轻微残余分流,4例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但所有术前有三尖瓣反流患者未见反流加重,主动脉瓣未受影响,无左、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1例患者术后第4 d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但经内科处理3 d内恢复正常心律。5例(3.7%)术中改为常规体外循环手术。介入封堵成功的1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18.3±6.6个月)。随访期间3例原有轻微VSD残余分流者分流全部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无血栓和溶血,无封堵器位置移动现象,未发现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口隐蔽,基本不影响美观。结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适用于大多数膜部限制性VSD患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结果尚需要随访观察。
- 邢泉生任悦义段书华侯可峰王平善荣佑宝
- 关键词:微创非体外循环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食管超声心动图
- 婴幼儿骶管注用咪唑安定术后镇痛的研究
- 2006年
- 目的评价骶管注入咪唑安定用于婴幼儿下腹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婴幼儿下腹部手术患儿 120例。随机分为4组。A组为1%利多卡因(1ml/kg)行骶管阻滞,B组为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1ml/kg),C组为 1%利多卡因+50ug/kg咪唑安定(1ml/kg),D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50ug/kg咪唑安定(1ml/kg)。观察术后 24小时各时点镇痛、镇静效果及副作用。结果术后6小时B,C,D组疼痛减轻度明显优于A组(P<0.05)。两组术后疼痛客观评价B,C,D组明显优于A组(P<0.05)。镇静效果C、D组明显优于A,B组,4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骶管注入50ug/kg咪唑安定在婴幼儿下腹部手术时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 李生德张纵横任悦义范文杰
- 关键词:咪唑安定婴幼儿术后镇痛
-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探讨被引量:5
- 2006年
- 经胸非体外循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技术。此法具有微创、切口小、无体外循环、不断胸骨、患者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我院自2004年9月~12月采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经右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行ASD封堵术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其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 任悦义李生德
- 关键词: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经胸非体外循环手术麻醉右胸小切口快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