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红平
- 作品数:15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论曹植游仙诗被引量:4
- 2000年
- 曹植对现实满怀忧患,内心压抑痛苦,建功立业的抱负无法施展,便借游仙这一幻想形式来超脱生命的悲剧。他希望保全生命,延长生命,建立不朽的功德,获得生命的永恒,也希望摆脱尘世的束缚,超脱于功名之外,追求道家式的逍遥。
- 鲁红平
- 关键词:游仙诗诗歌文学评论心理分析超脱幻想
- 山涛与竹林七贤被引量:1
- 2001年
- 鲁红平
- 关键词:魏晋时期山涛文学研究
- 论阮籍游仙诗的特色被引量:4
- 2001年
-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忧生切骨 ,以玄学作为自己的生命哲学。而这种哲学已浸染到他的游仙诗创作中 ,使他的游仙之作与曹氏父子、稽康不同 ,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 :羡仙之情与仙我的对立 ,脱俗与自由的追求 。
- 鲁红平
- 关键词:魏晋文学游仙诗
- 论汉末士风的嬗变——从“婞直”到新人格的追求被引量:1
- 2010年
- 东汉桓灵之际,党人力矫"保身怀方"的守节之风,在士人中掀起了一股"婞直"之风。但随着党锢之祸的到来,像陈寔这样的士人对"婞直"之风有所保留,主要据仁、德以理政、修身,想使废于上的风俗能在"清于下"中得到整肃。像郭林宗这样的士人则走向论道讲学与人伦识鉴,开清谈之风,让士林倾慕不已。像黄宪这样的士人则更加超脱,从坚持志操与学问中走向逃避,在独立自由的人格追求中渗进玄学新人格的因子。"道性周全,无德而称"的新人格成为士林之典范。
- 鲁红平
- 关键词:《世说新语》党锢之祸士风
- 《世说新语》中“马融追杀郑玄”说议被引量:1
- 2009年
- 《世说新语.文学》将"马融追杀郑玄"这样失之常理的事置于首篇,其原因可归结为:一是马融为外戚豪家,难免为士人轻视、排斥,而郑玄为纯正的经学世家,士人自然愿意与之亲近。二是马融达生任性;慢待士子及后学;党附梁冀,草章诬李固。这些行为招致士人的反感与不满。而郑玄则表现出士子们特有的操守与气节,赢得时人的尊重与赞扬。三是刘义庆借这样的故事"褒郑贬马",意在配合刘宋王朝倡导儒学,清算魏晋清谈之风和名士的纵情怪诞行为。
- 鲁红平
- 关键词:《世说新语》身份名节
- 司马相如《子虚赋》与《天子游猎赋》辨被引量:4
- 2003年
- 《文选》将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分为《子虚赋》、《上林赋》 ,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使后人错误地把《文选》中分出的《子虚赋》当作游梁时所作。本文主要从司马相如本人以及《文选》分出《子虚赋》入手 ,与枚乘的《七发》进行比较 ,认为《文选》所分出的《子虚赋》只能作于武帝时。而将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天子游猎赋》分为两篇是不科学的 ,主张恢复《史记》《汉书》里面的称呼———《天子游猎赋》。
- 鲁红平
- 关键词: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枚乘《七发》
- 论司马相如的创作心迹
- 2005年
- 司马相如的创作心迹可分为三个时期:慕战国策士余风,辞官游梁,为创作辞赋打下坚实的基础;游梁归来,东受七经,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将文学、经学融为一体,进入创作成熟期;为文学侍从,作赋以讽,为大一统政治服务,欲拔弄臣之位。
- 鲁红平
- 关键词:司马相如心迹
- 网络文学传播的伦理困惑与文以载道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导向被引量:7
- 2012年
- 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网络文学每年有三四万部网络小说作品签约,网络文学用户达到1.94亿,网络文学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分析了因代写问题而出现的知识产权伦理困惑,研究探讨了网络文学文体、网络文学语言时尚的伦理问题,分析了目前网络文学评论的现状及其困难,对网络文学内容及其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探讨,认为网络文学要进一步发展,创作出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伟大的作品,其内容必须切入时代,有强烈的现实感,关注现实问题,同时必须要有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引导,建议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的风骚传统,实现网络文学发展的重大突破。
- 兰甲云曾海纯鲁红平
-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
- 论“竹林七贤”称号的动态生成过程被引量:3
- 2012年
- "竹林七贤"不见载于曹魏文献,不是因为政治残酷、文献缺失,而是因其在当时不被关注以及士风使然。西晋元康时期,由于贵游子弟的追慕、仿效,他们被士林关注、推崇,于是有"竹林七贤"之称,阴澹《魏纪》所载就是标志。东晋时期,随着士林热衷于"贤人"品藻话题,林下之风遂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特征,将他们七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竹林诸人"、"竹林名士"、"竹林七贤"称之,从而完成了这一生成过程。
- 鲁红平
- 关键词:名士贤人
- 天边的那一抹彩虹,常在心底涌现——评周德义《哲学诗语》
- 2010年
- 鲁红平蓝甲云
- 关键词:彩虹诗语哲学文化沉淀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