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
-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及支架植入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灌注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46例老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 ( 17例 )、有心绞痛组 ( 2 9例 )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 15~ 3 0d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SPET)测定梗死区缺血程度 ;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观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再梗死率。结果 有心绞痛组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K -MB)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 ,有心绞痛组心肌缺损程度小于无心绞痛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 6个月后观察 ,两组梗死区缺血程度均较术前有改善 ,有心绞痛组梗死区缺血程度较术前改善尤明显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率有低于无心绞痛组的趋势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肌保护作用 ,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可明显提高有梗死前心绞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灌注 ,并改善其近期预后。
- 田芳周丕明朱卫民李军
- 关键词:支架植入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
- 低分子肝素治疗70岁以上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43例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肝素100IU/kg静注,续1000IU/h,维持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活化的全血凝固时间(ACT)于正常的1.5~2,0倍,连续7日。低分子量肝素0.4ml,每日两次皮下注射,连续7日。住院至少7日,随访至治疗后30日。结果 本研究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4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绞痛发作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低分子肝素组治疗1周后的心绞痛缓解率明显优于普通肝素对照组(P<0.05);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和紧急血管重建)在低分子肝素组明显下降两组间治疗前后试管法凝血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显著减少(P<0.05)。低分子肝素组无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
- 田芳朱卫民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安全性
- 氯沙坦钾/氢氯噻嗪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氯沙坦钾 /氢氯噻嗪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研究 ,将 4 2例心功能Ⅱ、Ⅲ级的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 0例 ) (氯沙坦钾 /氢氯噻嗪组 ) ,对照组 (2 2例 ) (卡托普利 /氢氯噻嗪组 ) ,比较治疗前后 8周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 ,心功能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氯沙坦钾 /氢氯噻嗪组治疗 8周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近似于对照组 (P >0 0 5 ) ,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改善也近似于对照组 (P >0 0 5 ) ,两组不良应轻微。结论 氯沙坦钾 /氢氯噻嗪治疗CHF患者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轻微 ,使用方便 ,患者的依从性佳 ,可作为治疗CHF新的有效措施之一。
- 田芳唐安丽
- 关键词:氯沙坦钾氢氯噻嗪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 中年非高血压IGT患者动脉压力负荷及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IGT患者动脉压力负荷及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采用OGTT筛选出的80例非高血压患者出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和同期50例糖耐量正常(NGT)两组。采用动态记录和分析其动脉压力负荷之间的差异,并研究该差异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IGT组的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心室结构与舒张功能明显低于NGT组,且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高血压病非冠心病IGT患者动脉压力负荷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IGT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早期影响,为判断IGT患者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
- 田芳
- 关键词:糖耐量异常血压负荷心脏结构
- 强化调脂治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 2004年
- 目的 评价强化调脂治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病人预后的影响 ,探讨调脂药物的作用机制。 方法 确诊为老年UAP病人 5 9例 ,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 (常规组 ,n =2 9)和常规药物加氟伐他汀钠 (Lescol/fluvastatin)组 (氟伐他汀钠组 ,n =3 0 )。以 12导联ST段压低数值总和 (∑ST)和 1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作为心肌缺血指标 ,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血糖、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一氧化氮、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C -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 6鲈潞蟾床馍鲜鲋副 同时观察半年内心脑血管事件。 结果 6个月后两组病人用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ST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 ,氟伐他汀钠组下降更明显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氟伐他汀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一氧化氮明显增加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 -反应蛋白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明显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氟伐他汀钠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均少于常规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脑卒中及心原性猝死者也较少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强化调脂?
- 田芳李朝晖迟元
- 关键词:心绞痛老年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