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益琛
- 作品数:157 被引量:46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更多>>
- 家族性肝癌一家系调查
- 2007年
- 恶性肿瘤发病有家族聚集性,但家族性肝细胞癌临床报道少见,本文为一个家系内10例相继患原发性肝癌情况.
- 汪志坚江拥军肖雁曾伟陈河森谢军培戴益琛
- 关键词:家系调查家族聚集性原发性肝癌恶性肿瘤
- 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为提高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医院消化科收治的48例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E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病理学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以腹水为主要表现EG患者多伴有以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明显升高,腹水渗出液可见大量EOS,胃肠镜、CT可见胃肠病变处炎性改变,病理可见明显EOS浸润,EG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近期复发率低。结论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EG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外周血和腹水EOS异常增高是以腹水为主要表现EG的诊断要点,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预后较好。
- 陈美燕戴益琛潘桂兰
- 关键词:腹水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 浅谈医院的人性化管理被引量:1
- 2007年
- 王彦惠戴益琛肖雁陈素玲江拥军唐东良
-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医院管理生涯管理
- 沙利度胺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在白塞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符合白塞病诊断标准及完成治疗的21例我院门诊患者,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给沙利度胺100 mg 2次/d,持续服用4周,第5~12周给沙利度胺100 mg 1次/d;第13~24周给沙利度胺50 mg 1次/d,疗程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复查CD3及CD4,CD8,CD4/CD8,及内镜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85.7%,治疗前后CD3、CD4、CD8、CD4/CD8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个月内复发2例(9.5%),12个月内复发4例(19.1%)。结论沙利度胺能有效治疗白塞病,无明显副作用。
- 戴禄寿谢军培戴益琛宋维芳李东福
- 关键词:沙利度胺白塞病
- 大肠腺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索大肠腺瘤特异性相关基因。方法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大肠腺瘤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以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来验证芯片结果。结果大肠腺瘤的282特异性差异表达的基因,基因上调85个,下调197个。结论大肠腺瘤有多种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肿瘤相关基因及细胞凋亡基因是大肠腺瘤的相关基因。
- 戴益琛林志翔姜元芹陈章兴谢军培曾伟傅育卡
- 关键词:大肠肿瘤腺瘤基因芯片
- 食管癌带膜内支架治疗后再次瘘的治疗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食管癌支架治疗后再瘘的治疗。方法 再次采用带膜内支架治疗。结果 4例病人 ,3例成功再行支架治疗 ,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再次内支架治疗食管癌再瘘疗效可靠。
- 戴益琛陈文柳申爱华戴禄寿
- 关键词:内支架治疗内镜下治疗
- 肉毒毒素在Oddis括约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2005年
- 戴益琛宋于刚
- 关键词:肉毒毒素ODDIS括约肌EST胆胰疾病胆结石胰腺炎
- 大肠复合性息肉102例临床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大肠复合性息肉102例临床研究冯福才,张月彩,戴益琛,周殿元关于大肠息肉的病理分类和临床特点已屡见报道,但对复合性息肉却少有报告。本组在2201例大肠息肉中发现复合性息肉102例(4.8%)。所谓复合性息肉即在一患者肠道内含有二种不同组织类型的息肉。...
- 冯福才张月彩戴益琛周殿元
- 关键词:大肠息肉
- 黑斑息肉综合征肿瘤相关基因初步筛选
- 目的探索黑斑息肉综合征(PJS)肿瘤相关特异性相关基因。方法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PJS息肉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建立和研究PJS与肿瘤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结果大肠PJS息肉411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的有19...
- 戴益琛
- 关键词:黑斑息肉综合征微阵列
- 文献传递
- ECHS1经线粒体途径调控HepG2细胞凋亡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烯脂酰辅酶A水合酶短链1(enoyl-CoA hydratase short chain 1,ECHS1)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ECHS1基因的干扰质粒,转染HepG2细胞后通过嘌呤霉素筛选稳定干扰ECHS1的细胞株(HepG2-siECHS1),利用Western blot验证其干扰效率;利用流式细胞仪及TUNEL方法检测ECHS1干扰后HepG2细胞凋亡情况,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ECHS1的干扰质粒;Western blot验证了ECHS1干扰后HepG2细胞株中ECHS1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未转染HepG2细胞)及阴性对照组(空载体pU6转染HepG2细胞)(P<0.05);流式细胞仪术显示HepG2-siECHS1组细胞株凋亡率(14.98±1.07)%,阴性对照组(10.55±0.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实验显示HepG2-siECHS1组细胞株凋亡率(6.13±0.12)%,阴性对照组(2.89±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ECHS1干扰后p53、促凋亡蛋白Bax及Bid均表达增加。结论:ECHS1通过线粒体途径拮抗HepG2细胞凋亡。
- 朱小三戴益琛陈章兴谢军培曾伟林园园赵本华
- 关键词:线粒体途径HEPG2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