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
- 作品数:31 被引量:149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带线锚钉联合减张钢缆固定治疗髌腱止点断裂
- 刘建
- 手法整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纯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比较研究
- 目的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提供一种费用较低、止痛效果好且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的治疗方法。方法:在2011年3月...
- 刘建俞雷钧宋红浦陆建伟刘宏张春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法
- 文献传递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 刘建俞雷钧宋红浦陆建伟刘宏张春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
- 文献传递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
- 刘建王瑾王健杨洋徐卫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
- 刘建王瑾杨洋王健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 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2-Exo)对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RA)小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提取C57BL/6J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收集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培养的上清液,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出M2-Exo。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观察M2-Exo的形态结构及粒径分布;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2-Exo处理的M1型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Arginase)的表达。复制胶原诱导的DBA/1小鼠R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M2-Exo组,以正常DBA/1小鼠为对照组。M2-Exo组在首次免疫后第16天及第26天关节腔注射M2-Exo(100μg/只),发病全过程监测关节炎病变并评分,于第42天安乐处死小鼠。对3组小鼠左后足拍照并测定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关节中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3组小鼠关节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物iNOS2、CD86、Arginase、CD206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M2-Exo为类圆形、有完整的包膜的囊状结构,粒径均值为44.1 nm。M2-Exo处理24 h后的M1型巨噬细胞表达Arginase,不表达iNOS。在RA发病过程中,M2-Exo组小鼠平均关节炎指数(AI)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复制第42天M2-Exo组小鼠的足趾关节红肿不明显,活动障碍程度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Exo组小鼠关节IL-1β、TNF-ɑ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M2-Exo组小鼠关节组织中iNOS和CD86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而CD206和Arginase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M2-Exo可能通过重编程炎症M1型巨噬细胞转换为M2型抗炎的巨噬细胞,以缓解RA病情。
- 闻君侠王瑾江彬锋翟利锋刘建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重编程
- “腰痛三号方”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2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腰痛三号方"联合经皮椎间孔镜(PTE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3例;对照组予以单纯PTED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同期进行的PTED治疗基础上,予口服"腰痛三号方",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于术前、术后1、6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lilty index,ODI)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以及腰背部功能的改善情况,末次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随访时"腰痛三号方"联合PTED治疗后的VAS、ODI评分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3.9%和9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全部患者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腰痛三号方"联合PTE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在缓解疼痛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辛龙俞雷钧徐卫星王健宋红浦刘建钟甫华刘宏杨洋
- 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
- 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测量:①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②下胫腓联合间隙;③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例(21踝)均获得随访,时间1~2.2年,平均1.3年。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46±3.56)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5.69±0.88)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5.67±1.2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87±0.96)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7.14±0.62)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3.28±0.39)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3.12±0.3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2.91±0.30)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复查显示: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有4例,均为轻度。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86.24±13.26)分(62~98分),在各项评定内容中,13踝(61.90%)获得无痛踝关节,16踝(76.19%)无踝关节不稳征象,11踝(52.38%)恢复正常行走能力,8踝(38.10%)恢复正常奔跑能力,11踝(52.38%)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踝关节背伸活动度(21.05±5.00)°,跖屈活动度(33.57±5.76)°,内翻活动度(19.48±4.57)°,外翻活动度(24.05±4.86)°。踝关节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表现的患者3例,无一例发生断钉;临床疗效优12踝,良2踝,可4踝,差3踝。结论:下胫腓联合3层皮质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是患者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常规负重前取钉可有效减少下胫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
- 颜瑞健张晓文郭峭峰马苟平张春刘建
- 关键词:韧带踝关节外科手术
- 独活寄生汤结合中药外洗治疗肝肾亏虚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3例被引量:7
- 2019年
- 笔者采用独活寄生汤结合中药外洗治疗肝肾亏虚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4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14±4.03岁。
- 刘建黄凯刘宏
- 关键词:独活寄生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肝肾亏虚关节功能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PVP的病例资料,其中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12例,同时随机选择15例无腰椎融合术病史、性别匹配且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4.0±6.4)岁;骨折均发生在融合节段的近侧椎体,依据AO分型均为A1型骨折,平均BMD(-2.1±0.5)T。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VAS由术前(8.2±1.1)分降至术后1个月(3.0±0.7)分、术后6个月(2.3±0.5)分,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由术前(84.6±6.8)%降至术后1个月(30.6±5.4)%、术后6个月(26.0±4.8)%,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各个时间点VAS、OD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融合术后邻椎骨折患者BM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未发生明显的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伤椎再骨折或其他椎体骨折。结论 PVP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骨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接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王健刘建徐卫星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骨折腰椎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