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振华

作品数:36 被引量:163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全球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囊虫
  • 14篇虫病
  • 13篇囊虫病
  • 10篇脑囊虫
  • 10篇脑囊虫病
  • 7篇尾蚴
  • 7篇囊尾蚴
  • 6篇疟疾
  • 6篇囊尾蚴病
  • 6篇恶性疟
  • 6篇病例
  • 5篇原虫
  • 5篇疟原虫
  • 5篇癫痫
  • 5篇疗效
  • 4篇乳酸脱氢酶
  • 4篇恶性疟原虫
  • 3篇输入性
  • 3篇误诊
  • 3篇疗效观察

机构

  • 32篇山东省寄生虫...
  • 3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济宁师范专科...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安康医...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 1篇济宁市妇女儿...
  • 1篇济宁市第二人...
  • 1篇济宁市药品检...
  • 1篇山东省济宁卫...

作者

  • 35篇于振华
  • 9篇王福勇
  • 8篇孔庆安
  • 7篇葛凌云
  • 6篇孔巧云
  • 5篇马巧荣
  • 5篇杨淑芳
  • 5篇张敬举
  • 5篇吴晓燕
  • 4篇贾凤菊
  • 4篇王昌源
  • 4篇魏艳彬
  • 3篇李桂玲
  • 3篇毛德华
  • 3篇缪峰
  • 3篇徐洪秀
  • 3篇杨艳君
  • 3篇付婷霞
  • 3篇刘玉磊
  • 3篇吕桂月

传媒

  • 13篇中国寄生虫病...
  • 3篇中国血吸虫病...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实用寄生虫病...
  • 1篇中华医学检验...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第二届北京热...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3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4
  • 3篇199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吡喹酮、阿苯达唑剂量递增疗法治疗脑囊虫病41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1
1995年
应用吡喹酮(PQT)、阿苯达唑(ALB)3种疗法治疗脑囊虫病415例:1.PQT30mg/kg·d×12,第2、3疗程为30~50mg/kg·d×12,疗程间隔2~3个月。2.PQT10mg/kg·d×12,递增至30~50mg/kg·d×12,疗程间隔2~3个月。3.ALB、PQT联合治疗,共3个疗程。总治愈率为88.43%,总有效率为99.76%。
李庆山葛凌云徐洪秀杨艳君张敬举王昌源孔庆安孔巧云于振华贾凤菊侯连泉孙广平马巧荣李怀菊
关键词:脑囊虫病吡喹酮阿苯达唑
恶性疟原虫特异性示踪物——乳酸脱氢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1994年
建立一种快速而又实用的疟疾诊断方法一直是疟疾免疫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所有研究中,循环抗原的检测是最有前途的方法。由干疟原虫抗原具有高度复杂性,致使研究人员在抗原的分析、提纯中遇到了困难。发现一种疟原虫特有的抗原成分,作为原虫存在与否的指示物,必将具有重大意义。MAKIER等的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LDH-p),作为疟原虫特殊形式的循环抗原,与人红细胞和其它许多微物质LDH具有显著不同的物理、生化特性,易于区分。LDH-p的检测可望成为检测原虫血症的首选方法。本文从LDH的提纯、LDH-p与LDH-r红细胞乳酸脱氢酶的分离、鉴别及其临床应用现状和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旨在推动疟疾快速诊断研究的发展。
王福勇于振华
关键词:疟原虫电泳
慢性阿米巴痢疾1例被引量:1
2001年
董红董玉华于振华
关键词:抗生素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在脑囊虫病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所致后遗症的疗法。 方法 采用低能量 He- 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 (IL IB)对脑囊虫病后遗症者进行治疗。 结果 多数病人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头痛、头晕临床治愈率分别为 17.2 4%和 6 4.71% ;头痛、头晕和记忆力减退总有效率达 10 0 % ;在癫痫发作控制方面 ,总有效率 (包括显效和有效 )达 76 .19% ;IL IB治疗后81.82 %的病人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出现明显改善。 结论  IL
贾克东吴晓燕杨淑芳张敬举于振华葛凌云高凤林辛福敏朱宇英
关键词:脑囊虫病后遗症低能量激光
山东省2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报告被引量:29
2012年
本文报告了2例国外输入卵形疟病例。两患者均为非洲几内亚务工返乡人员,回国后数月因发热、乏力而就医。入院血膜镜检见多期卵形疟疟原虫,环状体较粗大,大滋养体期、配子体期颗粒较粗;受染红细胞明显变形,呈多种不规则形状,具备卵形疟原虫特点。PCR基因产物约800bp,与卵形疟相符。对两患者应用蒿甲醚肌注和伯氨喹口服规范治疗,分别于7d、10d痊愈出院。
肖婷魏艳彬刘凡李瑾黄炳成王用斌张本光尹昆孔庆安于振华李继民李登俊马巧荣付婷霞魏庆宽
关键词:输入性病例报告
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简便的疟疾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快速电泳法和快速薄层色谱法检测疟原虫乳酸脱氢酶 (LDH -P)诊断疟疾 ,并将两检测系统制成试剂盒。检测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不同分离株和疟疾病人全血中的LDH -P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结果 应用快速电泳法和快速薄层色谱法检测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敏感度分别为 10~ 10 0个原虫 /μl血和 2 5~ 15 0个原虫 /μl血 ;检测病人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 90 .0 0 %和 80 .0 0 % ,检测 30份间日疟病人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 83.33%和 76.67% ;检测 40份疟区非疟疾血样、非疟区 40份健康人及 30份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样 ,仅快速电泳法检测出 1份疟区非疟疾血样为阳性。结论 应用快速电泳法试剂盒和快速薄层色谱法试剂盒诊断疟疾 ,敏感、特异、简便快速 。
刘玉冰王福勇余志伟于振华赵玉强韩广东
关键词:疟疾乳酸脱氢酶
斑点免疫金染色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循环抗原被引量:8
1994年
应用胶体金探针建立了斑点免疫金染色法(Dot-IGS)。以捕捉法Dot-IGS检测30份海南恶性疟病人全血,循环抗原阳性者27份,阳性率为90.0%;40份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样全为阴性。结果表明,捕捉法Dot-IGS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优于间接法Dot-IGS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检测疟疾循环抗原的理想方法。
王福勇刘克义程义亮黄炳成于振华
关键词:抗原恶性疟原虫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后脑CT影像学特征变化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胡颖新贾凤菊台桦于振华戴军于涛
关键词:脑囊尾蚴病体层摄影术影像学特征
疟疾误诊2例报告
2010年
本文对2例误诊疟疾病例进行了报道,对疟疾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疟疾的诊疗措施提出了建议。
于振华杨秋兰孙广平王中磊李继民
关键词:疟疾误诊病例报告
氯喹治疗小鼠弓形虫感染的实验观察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研究和探索治疗弓形虫病新的有效药物,并揭示其治疗机理。方法用弓形虫Rh株感染昆明小鼠,设计氯喹治疗组、甲硝唑组及对照组,观察对比。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对比各种情况下弓形虫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按照疗效判定标准,氯喹治疗小鼠弓形虫感染有效,而甲硝唑无效。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氯喹治疗组中弓形虫速殖子有聚集、粘连,虫体大小不均,表面皱缩,形态不规则。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大量有核细胞内有弓形虫侵入并增殖,以一个细胞内3~4个弓形虫速殖子者多见。氯喹治疗组中少数组织细胞内有弓形虫侵入,且细胞内仅有1个弓形虫速殖子;大部分弓形虫细胞膜及核膜均有破损,破膜从头、尾两端开始;弓形虫内脂肪空泡及线粒体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棒状体断裂。结论氯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小鼠弓形虫病药物。其治疗机理是破坏弓形虫的细胞膜及核膜,降低其攻击有核细胞的能力,阻断其在细胞内的增殖,且造成代谢紊乱。
于振华胡颖新曹健李惠霍海英辛福敏董小红付婷霞
关键词:弓形虫病速殖子氯喹甲硝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