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曼

作品数:27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细胞
  • 16篇干细胞
  • 11篇基因
  • 10篇充质干细胞
  • 9篇间充质干细胞
  • 8篇移植后
  • 8篇造血
  • 8篇造血干
  • 8篇造血干细胞
  • 7篇异基因
  • 7篇异基因造血干...
  • 7篇间充质
  • 6篇造血干细胞移...
  • 6篇急性
  • 6篇干细胞移植
  • 5篇增殖
  • 5篇增殖性
  • 4篇特异
  • 4篇特异性
  • 4篇突变

机构

  • 27篇苏州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卫生部

作者

  • 27篇乔曼
  • 25篇吴德沛
  • 19篇陈广华
  • 18篇刘慧文
  • 13篇孙爱宁
  • 10篇薛胜利
  • 10篇田竑
  • 9篇陈峰
  • 7篇马骁
  • 7篇唐晓文
  • 7篇金正明
  • 6篇杨婷
  • 6篇徐杨
  • 6篇王荧
  • 5篇韩悦
  • 5篇仇惠英
  • 5篇顾斌
  • 4篇乔淑敏
  • 4篇苗瞄
  • 4篇冯宇锋

传媒

  • 7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江苏省第十七...
  • 1篇第13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JAK2突变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BMSC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和初诊MPN患者BMSC,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检测BMSC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检测MPN患者BMSC以及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存在JAK2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JAK2exon12)突变。结果MPN患者的BMsc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到2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V617F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检测到2例PV和1例ET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exon12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结论MPN患者BMSC与健康志愿者B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在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JAK2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的MPN患者中,均未检测到其BMSC存在该突变。
田竑陈广华徐杨王蓉娴乔曼刘慧文吴德沛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DNA突变分析
骨髓增殖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JAK2基因突变的研究
背景:近年来人们发现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广泛存在JAK2基因突变。可是,对于作为造血微环境主要成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该病的病理生理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MPN患者的MSC是否存在该基因突变仍不得而知。目的:研究...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基因突变间充质干细胞
文献传递
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及杀伤效果鉴定
目的:研究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EBV-CTL)体外诱导和扩增培养的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杀伤的效果.方法:采集EBV血清抗体阳性的6例正常供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BL...
陈广华顾斌陈峰乔曼刘慧文冯宇锋戴丽君朱予玲吴德沛
关键词: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2013年
病毒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由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能识别病毒表面抗原,且具有HLA限制性,近来T细胞免疫治疗被用于防治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腺病毒(AdV)等感染.文章就CTL治疗allo-HSCT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田竑陈广华徐杨乔曼刘慧文吴德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的严重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耐药的严重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19例糖皮质激素耐药的严重型aGVHD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反应、移植相关死亡、输注相关不良事件和复发率。结果19例患者发生Ⅱ度aGVHD2例,Ⅲ度aGVHD5例,Ⅳ度aGVHD12例,以Ⅲ度和Ⅳ度为主。平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总剂量为2.13(0.60~7.20)×10^6/kg。每次输注细胞总数为3×10^7,7例患者输注1次,2例患者输注2次,10例患者输注3次及以上。11例获得完全缓解,4例获得部分缓解,4例无效。未观察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无患者发生间充干细胞相关肿瘤。11例存活,8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aGVHD、1例死于感染、2例死于aGVHD伴感染、1例死于白血病复发。新鲜制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锥虫蓝染色细胞活力平均为93%(92%-95%),经程控降温液氮冻存37℃水浴复苏细胞活力平均为72%(70%~74%)。结论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难治性aGVHD的有效治疗措施且不增加恶性血液病复发率,新鲜制备间充质干细胞活性高于液氮冻存复苏细胞。
陈广华杨婷田竤乔曼刘慧文傅琤琤苗瞄金正明唐晓文韩悦何广胜张旭辉马骁陈峰胡晓慧薛胜利王荧仇慧英孙爱宁陈志哲吴德沛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被引量:4
2012年
本研究探索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合理化诊治流程及策略。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而后检测其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水平,并评价G-CSFR的突变发生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者进行临床及病因学诊断并实施随访。结果表明,参照诊断标准该患者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非综合征性CN;ELA2、GFI1、HAX1及WASp基因测序分析均无突变发生;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无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本研究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了CN的合理化诊治策略及流程,并证实该患者为无已知致病突变基因存在的散发的非综合征性CN病例。
乔曼薛胜利邹晶莹戴兰刘慧文陈艳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H28.小鼠硬质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多能性研究
陈广华吴德沛杨婷乔淑敏田竑刘慧文乔曼顾斌冯宇锋朱子玲
文献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的研究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比较骨髓或外周血嵌合度、GVHD发生与MSC嵌合度的相关性。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收集标...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状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文献传递
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比较无血清及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生物学特性,寻求无血清的UC—MSC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脐带小块。分别采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UC—MSC。比较两种方法培养的早期UC-MSC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增殖分化潜能、核型及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结果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26(18—39)μm,含血清完全培养基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35(20—61)μm。早期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时连续传代可倍增(5.2±0.2)倍,而采用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培养时传代可倍增(3.5±0.1)倍,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传代倍增数明显高于含胎牛血清的培养体系的传代倍增数(P〈0.05)。UC—MSC表达CD29、CD44、CD90、CD73、CD105、HLA—ABC抗原,不表达CIM5及CD34等造血细胞抗原。无血清培养的UC—MSC按MSC:T细胞比例为1:100、1:10及1:5共培养的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计数(CPM)值分别为(4.57±0.14)×10^4、(2.04±0.16)×10^4和(0.42±0.04)×10^4,含胎牛血清制备的UC—MSC共培养对应的CPM值分别为(5.29±0.18)×10^4、(2.55±0.15)×10^4和(0.52±0.03)×10^4,无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较含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与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相比无血清培养的人UC—MSC细胞直径小、早期传代增殖潜能增加、无异种蛋白。无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
杨婷陈广华薛胜利乔曼刘慧文田竑乔淑敏陈峰陈志哲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胎牛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异种蛋白
H26.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陈广华孙爱宁吴德沛杨婷乔曼刘慧文田竑乔淑敏陈峰薛胜利陈志哲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