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晓晔

作品数:47 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经济管理
  • 10篇社会学
  • 7篇文化科学
  • 5篇政治法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政治
  • 9篇企业
  • 8篇思想政治
  • 7篇信任
  • 6篇社会资本
  • 6篇资本
  • 6篇教育
  • 6篇关系网
  • 6篇关系网络
  • 5篇政治教育
  • 5篇治教
  • 5篇思想政治教育
  • 4篇社会
  • 4篇企业家
  • 4篇文化
  • 4篇伦理
  • 4篇高校
  • 4篇高校思想
  • 4篇高校思想政治
  • 3篇信任研究

机构

  • 46篇河海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江苏省哲学社...

作者

  • 46篇黄晓晔
  • 4篇张阳
  • 3篇孙其昂
  • 1篇刘戎
  • 1篇蒋云尔
  • 1篇崔益军
  • 1篇侯勇
  • 1篇李映红
  • 1篇禹久泓
  • 1篇田宏星
  • 1篇毕娟

传媒

  • 4篇生产力研究
  • 2篇华东经济管理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甘肃理论学刊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江苏商论
  • 2篇现代管理科学
  • 2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人力资源...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 1篇理论导刊
  • 1篇领导科学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学术研究
  • 1篇中学政治教学...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幸福是否需要外在善”——亚里士多德个人幸福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这一概念有着较多笔墨的论述,由此形成了他的幸福论思想体系。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关于"幸福是否需要外在善"的回答颇多争议。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文本梳理,将幸福划分为"属人的幸福"和"神性的幸福"两个层次,阐述幸福与"外在善"密不可分,至善幸福是人类神性得以展现的最高境界,以期弥合以往争论中的冲突,寻求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和对文本更好的理解。
黄晓晔朱诚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
中国当代私营企业家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06年
文章对当代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私营企业家的生成及来源;二是私营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三是私营企业家的阶层结构;四是私营企业家的群体意识;五是私营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私营企业家研究进行了理性的评价。
黄晓晔禹久泓
关键词:私营企业家阶层关系网络
取信还是守信:一项有关中国企业信用建立的个案研究
2014年
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本应是双方在制度中依照相关规定进行的互动与博弈,企业信用的重点是守信。但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中国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的建立往往是人应对信贷制度而使用的策略。企业主通过"关系运作",采用借、分、转、存、增等技术来构建起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在这一系列的策略中,企业信用的重点是取信于个人而不是制度。由此,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也转变成了个体行为和制度之间的博弈。策略的使用可引发回报需求,但也易导致信贷风险。而这样的风险既可能转嫁给社会,又有可能一直隐匿于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之中,或随时发生风险。
黄晓晔
关键词:取信守信信用策略
智能分析国内外互联网信任研究:AI驱动的文本识别与可视化
2024年
本文以2003~2023年相关的中外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ChatGPT等工具,对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国内外互联网信任研究的异同,并揭示中国互联网信任研究的独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信任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经过20多年,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而中国研究则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厘清了中外互联网信任研究的理论差异,并强调了构建中国本土化互联网信任理论的重要性。此外,研究还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分析和可视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互联网信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政策制定和未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This study focuses on relevant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from 2003 to 2023, using the latest AI tools, such as ChatGPT, for text mining and visual analysis to delve in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rnet trust research, and to reveal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nternet trust research. The study finds that foreign internet trust research started earlier and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mature theoretical system, while Chinese research presents diverse and fragmente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theore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internet trust research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a localized Chinese theory of internet trust. Moreover,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xt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trust. This research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internet trust research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policymaking and future research.
黄晓晔吴琰
关键词:互联网信任AI
社会学视角中的中国社会信任研究发展态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文本识别和可视化分析
2024年
本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1998~2023年间关于中国社会信任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文献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主题建模,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社会信任研究的演进历程、热点问题以及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虽然中国社会信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整体性不足、西方理论过度依赖以及本土理论框架缺失等问题。未来,信任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信任的复杂性,为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relevant papers on social trust in China published between 1998 and 2023, power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rough visual analysis and topic modeling of the literature data,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hot topic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trust research in China.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social trust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such as a lack of holistic perspective, excessive reliance on Western theories, and the absence of a localiz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the future, trust 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caliz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chie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trust in China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ocial governance.
黄晓晔吴琰
关键词:信任社会学人工智能
影响城市社区伦理建设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社会资本和社区伦理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关联。丰富的社会资本是社区伦理建设有效实施的一个前提条件。就社区而言,社会资本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区的伦理状况,社会资本的存量及分布状况意味着社区道德资源的多寡和道德水平的高低,这将影响到社区伦理建设的绩效。因此,通过对社会资本的测量,可以考量社区伦理建设可以利用的道德资源的状况,找出社会资本缺失的原因,为社区伦理建设提供针对性建议及实施重点。
黄晓晔孙其昂
关键词:社会资本
“关系信任”和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被引量:31
2013年
医患关系原本应是制度性的信任。当下中国常见的医患关系模式是"关系信任",产生的原因如下:"关系"嵌入职业伦理中是"关系信任"产生的社会动因;"关系"具有的"人情因素"和"利益交换"的功能使"关系信任"的产生成为可能;医患关系的变迁使得"关系信任"成为建立医患信任的策略性选择。要消除"关系"对医患信任的负面影响,重建良性医患信任,关键还在于从对"关系"的信任转向对制度的信任。
黄晓晔
关键词:医患信任医患关系信任制度
“党建+”: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被引量:1
2020年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模式在根本上由国家与社会关系决定并体现了权力在基层治理格局中的分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逐渐由纵向管控向横向互动转变。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核心,所具有的引领作用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于新时期社区治理便形成了“党建+”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承继了党组织在以往社区治理中的经验与智慧,遵循了新时期的社区治理逻辑并契合了社区治理目标,赋予社区治理中党组织建设以新的时代意蕴,是对社区治理模式的开拓与创新,是基层治理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生成产物。可以说,“党建+”社区治理模式的生成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表明社区治理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黄晓晔陶冬燕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乡村治理的路径探索:社会资本的重塑被引量:3
2017年
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的内生力量,决定着村民一致行动的能力,也影响着乡村秩序状况。随着社会变迁,乡村关系网络中蕴藏的社会资本存量减少,从而弱化了村民在乡村公共事务中的合作能力,这是造成乡村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重塑社会资本成为乡村治理的必由之路。培育村庄认同感是社会资本重塑的核心,提供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是社会资本重塑的物质条件,提升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是社会资本重塑的组织力量,而政府在重塑社会资本中的角色应由强行推进转为适度介入。
黄晓晔崔益军
关键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村民自治乡村秩序
传统与超越:苏南乡村治理变迁中的社会资本被引量:2
2016年
乡村社会资本是村民通过关系网络展示集体行动能力的表征,它是乡村治理的村庄基础。从历史脉络来看,传统苏南乡村水平网络中的关联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是较弱的,这使得村庄自治所需的社会资本先天不足。集体企业改制前,苏南乡村治理主要通过垂直网络中庇护或强制性的权威推动水平网络中关联甚弱的村民,以实现村庄的秩序。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国家力量的退出,苏南乡村的网络结构和力量发生改变,虽然缺乏传统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存量,但也为建立现代新型社会资本留下了空间和契机。为实现社会资本的更新与增值,苏南乡村应改变由垂直网络中的力量强行干涉农村自运作体系的治理模式,引导和培育水平网络中的力量,以形成村庄治理的合力。
黄晓晔
关键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嬗变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