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芳
- 作品数:1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马凡综合征-家系FBN1基因突变筛查
- 2010年
- 目的 对一个马凡综合征家系进行FBN1基因突变筛查,探讨该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集家系中四名患者及两名正常个体外周静脉血5毫升,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直接测序法对FBN1基因全部65个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部进行序列分析.Polyphen程序分析FBN1基因突变引起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 通过基因突变筛查,发现该家系所有患者均携带有c.2261A>G(p.Y754C)突变体,而患者家中正常个体及100名正常对照无此突变.经Polyphen程序分析,此突变将导致FBN1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论 FBN1基因突变体p.Y754C是导致该马凡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此突变首次在中国马凡综合征患者中发现.
- 郝朋汤欣宋慧王犁明王玉川应铭韩瑞芳李宁东
- 关键词:马凡综合征微丝蛋白质类突变系谱
- 人视紫红质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韩瑞芳郝朋王玉川应铭王犁明李宁东
- 关键词:视紫红质基因基因克隆真核表达视网膜色素变性
- 白藜芦醇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SV)对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HCECs发生炎症反应,设对照组、TNF-α组、RSV+TNF-α组;用H_(2)O_(2)诱导HCECs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设正常组、H_(2)O_(2)组、RSV+H_(2)O_(2)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RT-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IL-1、IL-6、IL-8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核转位;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在HCECs炎症反应中,RT-qPCR及ELISA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的HCECs IL-1、IL-6、IL-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RSV预处理细胞后,以上指标较TNF-α组显著下降;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TNF-α组NF-κB p65核转位增加,而RSV预处理细胞后NF-κB p65核转位受到抑制。在HCECs氧化应激反应中,MTT和DCFH-DA荧光探针染色结果分别显示,H_(2)O_(2)刺激使HCECs活力显著下降,HCECs内ROS的产生增多。而RSV预处理后,细胞活力显著上升,且RSV抑制了H_(2)O_(2)诱导的HCECs内ROS的产生。结论:RSV对HCECs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抑制作用,RSV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以抑制炎症反应。
- 朱琳韩瑞芳王培红李轩
- 关键词:白藜芦醇角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 两个X连锁遗传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家系NYX基因新的突变位点的研究
- 应铭郝朋王犁明韩瑞芳李宁东
- 应用BIOMED-2引物检测眼附属器淋巴瘤Ig基因重排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初步评价BIOMED-2引物在辅助诊断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3例眼附属器淋巴瘤,均为甲醛固定的石蜡包埋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并通过扩增管家基因β—actin检测其质量,应用BIOMED-2标准化基因重排检测系统中IgHB和IgKB两套多重PCR引物进行Ig基因的PCR扩增,并利用基因扫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性分析。结果76.2%(48/63)淋巴瘤石蜡包埋标本的DNA可扩增出300bp大小的β—actin,适于基因重排检测。lgHB和IgKB多重PCR引物的淋巴瘤检出率分别为79.2%(38/48)和68.8%(33/48),二者联合的检出率为91.7%(44/48)。结论应用较少的BIOMED-2引物结合基因扫描技术能检测出大多数眼附属器淋巴瘤,对临床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辅助价值。
- 王玉川王犁明郝朋应铭韩瑞芳林锦镛
- 关键词:眼肿瘤淋巴瘤基因重排聚合酶链反应
- 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一患者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 目的 分析一个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cone rod dystrophy,CORD)患者临床表现及其候选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对1 名视锥杆细胞营养不良患者进行ERG、VEP、眼底照相等详细的眼科临床检查。采集患者及其直系亲...
- 王犁明韩瑞芳应铭郝朋王玉川李轩
- 遗传眼病永生化细胞系建立方法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通过遗传眼病患者的外周血或皮肤组织建立永生化细胞系,以保存其遗传资源。方法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的建立:抽取患者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以EB病毒体外转化B淋巴细胞为类淋巴母细胞,利用环孢霉素A抑制T淋巴细胞RNA聚合酶Ⅱ活性,防止已转化B淋巴细胞因受到T淋巴细胞的攻击而退化,培养后建立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利用DispaseⅡ酶处理离体皮肤组织以分离表皮组织,将其余组织剪碎后贴瓶培养,成纤维细胞可从组织块爬出,生长成为细胞系。结果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共完成标本17例,成功建系15例,成功率88.2%;经过转化后B淋巴细胞悬浮生长,胞浆丰富、形态各异,聚集成团,可无限传代用于实验研究。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共完成标本5例,成功建系3例,成功率60.0%;皮肤成纤维细胞贴壁生长,呈典型纺锤形,中间饱满,两边细长,50代以内增殖旺盛可用于实验研究。结论通过遗传眼病患者的外周血和皮肤组织可建立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系以保存其全部遗传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遗传性眼病奠定物质基础。
- 王冬杰李宁东韩瑞芳
- 关键词:EB病毒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
- 先天性无虹膜患者Pax6基因突变筛查被引量:3
- 2016年
- 背景 先天性无虹膜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表现为双眼无虹膜,目前已知配对盒基因6(Pax6)突变与先天性无虹膜相关. 目的 对先天性无虹膜患者进行Pax6基因突变筛查.方法 纳入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先天性无虹膜患者11例,包括来自3个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6例患者及5例散发病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采集所有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各3 ml,按照DNA分离试剂盒说明书描述的标准流程提取DNA,对Pax6和Elp4基因全部外显子、外显子5'和3'端与内含子拼接部序列、SIMO序列进行PCR扩增,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以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患者的Pax6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与500例无眼前节异常的眼外伤患者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所有患者均虹膜缺如,视力为手动/眼前,1例患者存在晶状体脱位.直接测序结果发现,AN-01家系中的3例患者均携带Pax6基因c.688g>t(p.E230X)突变,5例散发病例中3例携有Pax6基因突变,分别为c.468g>a(p.W156X)、c.613c>t(p.Q205X)和c.141+2t>c突变,其中c.688g>t (pE230X)为新发现的突变.AN-02家系的1例患者、AN-03家系的2例患者及另2例散发病例经直接测序和MLPA验证,均未发现Pax6、Elp4基因以及SIMO片段的突变.500名正常个体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先天性无虹膜可由Pax6基因突变引起,c.688g>t(p.E230X)为新发现的Pax6突变体,扩大了Pax6基因突变谱.
- 郝朋应铭韩瑞芳王犁明李宁东
- 关键词:先天性无虹膜基因突变PAX6基因
- 眼皮肤白化病患者TYR基因突变筛查及临床分型被引量:2
- 2016年
- 背景 眼皮肤白化病(OCA)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缺乏导致的眼、皮肤、毛发部分或全部色素缺失的一组遗传性疾病,可分为OCA1~7型,其中TYR基因(TYR)突变可引起OCA1型.OCA具有明显的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突变基因的分子诊断有助于对OCA患者进行分型并进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 对OCA患者进行TYR基因突变筛查,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纳入10例OCA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采集所有患者及1例患者直系亲属的外周静脉血各3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法进行扩增,然后行TYR全基因序列分析,包括TYR基因的全部5个外显子编码序列及外显子5'端和3'端与内含子拼接部非编码区序列.结果 10例OCA患者的毛发呈白色或红棕色,皮肤呈白色,虹膜不同程度的色素缺少.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5~0.2,部分患者合并眼球震颤.直接检眼镜下眼底呈晚霞样改变,黄斑结构缺失.全TYR基因测序发现,例1患者携带复合性杂合突变体c.832C>T(p.R278X)和c.1217C>T(p.P406L),其父母分别为第4外显子P406L杂合突变和第2外显子R278X杂合突变,患者为OCA1A亚型,其表型为白发和白色虹膜;例3患者携带c.1265G>A(p.R422Q)和c.1217C>T(p.P406L)复合杂合性突变,表现为OCA1B亚型,表型为头发红棕色,虹膜为灰黄色.其他8例患者未携带TYR基因突变体. 结论 TYR基因突变是导致OCA1型的主要诱因,OCA1A亚型表型的患者毛发和眼部全部色素丧失,OCA1B亚型为部分色素缺失.OCA的突变基因不同,可能是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的原因.
- 王犁明韩瑞芳应铭郝朋李宁东
- 关键词:碱基序列基因突变表型酪氨酸酶
- 两个X连锁遗传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家系FRMD7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两个X连锁遗传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idiopathic nystagmus,CIN)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对两个家系进行病史采集及临床检查以确定其遗传表型;通过系谱分析,确定遗传模式;筛选致病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发现致病突变。结果两个家系均为X连锁遗传,其中CIN-01家系所有患者均携带错义突变c.685C>T,位于FRMD7基因外显子8上,该突变可导致FRMD7编码的精氨酸被半胱氨酸替换(p.R229C);CIN-02家系所有患者及携带者均携带错义突变c.887G>C,位于FRMD7基因外显子9上,该突变使FRMD7蛋白第296位的甘氨酸被替换为精氨酸(p.G296R)。结论 FRMD7基因c.685C>T及c.887G>C分别是引起CIN-01家系及CIN-02家系致病的主要原因。
- 吴晓飞韩瑞芳李宁东
- 关键词: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X连锁遗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