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持华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汉儒的《诗经》阐释与“诗”的经典化被引量:1
- 2007年
- 从文学解释学的视域来看,汉代《诗经》政教意义的生成,是儒家知识分子与《诗经》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产物。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语境,深刻影响了汉儒的《诗经》阐释立场。怀抱经世以致用的立场,汉儒运用挖掘诗作者之"志"与诗"本事"的阐释策略,完成了《诗经》的政教经典化。
- 郭持华
- 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结构被引量:3
- 1998年
- 庄子美学作为一个内在的超越性结构,“人间世”是其审美超越的起点,“逍遥游”是心灵的审美超越之途,“与道冥一”则是一种精神超越的审美回归。庄子通过心灵的“逍遥游”来“与道冥一”的过程,实则借审美来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
- 郭持华
- 关键词:庄子美学审美超越人间世逍遥游
- 全文增补中
- “以意逆志”与文本阐释被引量:7
- 2006年
-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以其“心性”论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不仅首创性地提出了理解活动中阐释者主体意识的问题,而且将理解规定为阐释者与诗人之间人伦心理的会通,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意义生成方式。这一命题在后世的经籍阐释特别是文学阐释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多个层面上具有和当代文学解释学理论对话的可能性。
- 郭持华
- 关键词:以意逆志解释学
- 孔子释“诗”与“诗”的经典化被引量:1
- 2007年
- 孔子立足于春秋末世"礼坏乐崩"的历史语境,以"述中有作"为阐释原则,以"信而好古"为价值取向,通过不同的视域融合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诗三百篇"思无邪"的意义,并因此将它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使之从一部远古的乐歌民谣升华为儒家的伦理教化经典。
- 郭持华
- 关键词:孔子《诗经》伦理意义
- 意义的阐释:对话交流与间性凸现——金元浦“文学解释学”的理论探析被引量:5
- 2006年
- 郭持华
- 关键词:解释学文学凸现间性当代文艺西方美学
- 从《诗》的早期传播看《诗》的经典化
- 2006年
- 《诗》早期特殊的传播方式,是其经典化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制度化的“采诗”与“献诗”,作为一次自下而上的传播,使《诗》由乡间里巷走向了神圣的庙堂圣殿“;诗”的礼乐制度化,则标志着《诗》由民间歌谣转化为典礼乐歌,在自上而下的传播中被赋予了整合社会价值导向的教育意义;春秋战国间的“赋诗”与“引诗”,将这部先王之书广泛应用到具体社会生活中,《诗》成了政治生活中交流的工具,进一步为它的经典化打下了历史基础。
- 郭持华
- 关键词:《诗》
-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被引量:11
- 2005年
-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成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群集。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是一个“效果历史事件”。
- 郭持华
- 关键词:解释学
- 对文学意义的追寻——金元浦教授访谈录被引量:3
- 2005年
- 金元浦,1951年生,浙江浦江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主编,辑刊《文化研究》主编。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总编。金元浦教授的(《文学解释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当代文学解释学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专著,在《接受反应文论》中,他仔细梳理了当代西方现象擘、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发展史,而在《大美无言》与《读者,文学的上帝》两部著作中,他又用文学解释学的理论深入到作品解释与批评的实践中。这四部著作分别从史、论与批评实践的角度共同构筑了一个成熟的文学解释——接受批评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当代文艺学建设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本访谈即是围绕文学解释学的有关问题展开。
- 金元浦郭持华
- 关键词:文学意义访谈录国家重点学科接受反应文论文艺学建设人文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