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莎
- 作品数:24 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HIV-1儿童感染者CD3^(dim)CD56^+细胞数量及其受体变化的研究
- 2009年
-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 IV-1)儿童感染者体内CD3d imCD56+细胞数量及部分细胞受体的变化。方法:采集11例经确认的H IV-1儿童感染者和10例H IV-1抗体阴性的健康儿童抗凝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对CD3d imCD56+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上部分受体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H IV-1儿童感染者CD3d imCD56+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健康儿童(P<0.01);H IV-1儿童感染者与健康儿童比较,CD16无变化(P>0.05),NKp30、NKG2D、K IR2DL1和CD244的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NKp44、NKp46、K IR3DL1和NTB-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NKp80的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H IV-1儿童感染者CD3d imCD56+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健康儿童,并且细胞上受体的表达发生剧烈变化。
- 傅更锋郝莎赵俊丽徐晓琴丁萍还锡萍羊海涛侯亚义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受体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microRNA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与重度子痫前期(PE)患者胎盘组织中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及microRNA与重度PE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8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产科就医且行剖宫产的24例重度PE患者和26例正常妊娠的胎盘组织。首先用microRNA表达谱芯片筛选了其中正常妊娠(4例)与重度PE(4例)胎盘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然后,用定量PCR的方法对其中变化倍数较大的microRNA在24例重度PE患者和26例正常妊娠的胎盘组织中进行了验证。结果与正常胎盘相比,所验证的重度PE胎盘组织中仅miR-130a、miR-181a、miR-222、miR-16、miR-26b、miR-29b和miR-195差异升高,而miR-612、miR-491-5p、miR-335、miR-519d、miR-520g、miR-126和miR-451无差异。结论microRNA(miR-130a、miR-181a、miR-222、miR-16、miR-26b、miR-29b和miR-195)的差异表达可能与重度PE的发病有关。
- 李鹏飞胡娅莉郝莎刘柳赵俊丽侯亚义
- 关键词:MICRORNA芯片胎盘
- 17β-雌二醇调控小鼠NK1.1+/CD3-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NK细胞的调控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妊娠免疫耐受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用抗小鼠DX5抗体包被的磁珠从C57BL/6J小鼠脾脏分选出高纯度(>90%)的 NK细胞,以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E2)处理N...
- 郝莎周建军胡娅莉赵俊丽侯亚义
- 关键词:17Β雌二醇
- 文献传递
- 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T细胞活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目的: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异常活化。目前,尚无SLE患者骨髓T细胞活化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及多种活化的T细胞亚群与疾...
- 丁雪芹孙凌云郝莎李晓曦徐袆欣侯亚义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细胞活化
- 文献传递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标志及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了解SLE患者造血干细胞是否存在异常。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分析10例SLE患者和10例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CD90、 CD1...
- 周康兴孙凌云丁雪芹郝莎李晓曦侯亚义
- 关键词:红斑狼疮骨髓CD34+细胞
- 文献传递
- 人类子痫前期样小鼠模型构建及其发病机制探讨
- 研究背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严重的妊娠疾病,是引起孕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PE的病因至今不明,对PE的动物模型进行过很多探索,如较成熟的子宫胎盘缺血模型、慢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模型...
- 赵俊丽李鹏飞李若天梁志峰郝莎侯亚义
- 关键词:子痫前期小鼠模型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造血干细胞发生、动员、扩增及内外调控机制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造血干细胞(HSC)是发现最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一直起着范式作用的一类重要的成体组织干细胞。HSC研究被认为是整个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的主要奠基学科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在干细胞领域设立了"HSC维持、衰老与再生的调控机制"的项目。项目组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建立了小鼠及人HSC研究的重要平台,并借此开展了有效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本文围绕项目组的主要研究内容,从领域的研究背景、重要工作进展及其研究意义等进行简要综述。希望有助于学界和公众更好地理解HSC正常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 董芳郝莎高瀛岱程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动员扩增
- 嵌合抗原受体——癌症免疫治疗的新希望被引量:7
- 2015年
- 随着医学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癌症治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药物与手术疗法.从最初的肿瘤疫苗到现在举世瞩目的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T细胞,癌症的免疫治疗正逐步走向于临床舞台并造福于癌症患者.CAR的概念源于人们对癌症免疫治疗的进一步认识:即免疫细胞可以突破MHC的限制直接识别并杀伤癌细胞.1989年Gross等[1]首次提出CAR的概念,将针对肿瘤细胞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和T细胞受体(T cellreceptor,TCR)融为一体,重新定向T细胞的免疫反应.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CAR的研究正在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并且在临床试验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3].本文将对CAR-T细胞的构成及发展、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应用前景等作一综述.
- 鹿萍郝莎袁卫平程涛
- 关键词:抗原受体嵌合T细胞受体恶性血液肿瘤肿瘤疫苗
- Cyr61对外周血NK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调节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Cyr61对外周血NK(pNK)细胞的增殖和活性的影响。方法:磁珠分选得到纯化的pN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NK细胞的抑制性和活化性受体、细胞因子IFN-γ的生成和细胞毒性。结果:Cyr61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NK细胞的增殖,降低CD16的表达;降低淋巴细胞中pNK细胞的活化性受体NKG2D、NKp30和CD244的表达,提高抑制性受体KIR3DL1的表达;能够促进纯化pNK细胞的KIR2DL1表达,降低纯化pNK细胞的胞内IFN-γ生成和细胞毒性。结论:Cyr61对pNK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支持了其他学者关于Cyr61在正常妊娠和子痫前期的发病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研究结果。
- 赵俊丽李鹏飞郭葳郝莎胡雅莉侯亚义
- 关键词:CYR61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增殖细胞活性
- 子痫前期患者母-胎界面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1、2免疫状态的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母-胎界面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及辅助性 T 淋巴细胞(Th)1、2免疫状态的变化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于剖宫产时采集20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及11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的子宫底蜕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产妇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亚群,子宫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受体 CD_(69)、CD_(94)及 Th1/Th2免疫状态。结果 (1)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 CD_(56) ^(bright)CD_(16)^-亚群及 CD_(56) ^(dim)CD_(16)^-亚群的含量分别为(17.3±11.1)%及(16.3±8.7)%,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7.9±16.8)%及(16.2±8.8)%,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 CD_(56)^+CD_(69)^+及 CD_(56)^+CD_(94)^+的含量分别为(37.9±18.9)%及(34.9±15.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6.8±19.7)%及(32.7±16.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痫前期组 CD_(56)^+CD_(69)^+/CD_(56)^+CD_(94)^+值为1.1±0.2,正常对照组为1.2±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Tc)2型细胞含量为(3.0±1.0)%,正常对照组为(4.3±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痫前期组 Tc1/Tc2值为17.8±3.4,正常对照组为11.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痫前期组 Th1/Th2值15.1±2.4,正常对照组为13.2±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底蜕膜组织中母-胎界面的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表型无明显变化;但 Tc1/Tc2值向 Tc1偏移,使得母-胎界面 Th1/Th2免疫状态向 Th1型免疫偏移,这一现象可能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
- 周建军胡娅莉郝莎侯亚义
-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蜕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