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芬

作品数:38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空军后勤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血管
  • 8篇动脉
  • 7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5篇症状
  • 5篇缺血
  • 4篇细胞
  • 4篇脑血
  • 3篇血管内支架
  • 3篇血流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聚集
  • 3篇震颤
  • 3篇症状性
  • 3篇视神经
  • 3篇视神经脊髓炎
  • 3篇特发性
  • 3篇特发性震颤
  • 3篇内支架

机构

  • 38篇空军总医院
  • 2篇空军航空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38篇杨芬
  • 31篇石进
  • 28篇张卫清
  • 27篇张英谦
  • 26篇吕强
  • 18篇赵发国
  • 13篇宋琛
  • 12篇王姮
  • 9篇陈雪涛
  • 8篇尹延伟
  • 7篇陈大伟
  • 6篇王素君
  • 5篇胡文娟
  • 3篇朴龙松
  • 3篇王海音
  • 2篇靳雁斌
  • 2篇宋东林
  • 2篇李兆圣
  • 2篇李利
  • 2篇付兆君

传媒

  • 5篇中华老年心脑...
  • 5篇神经损伤与功...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康复
  • 2篇人民军医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航空航天...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空军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免疫学会...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将溶栓微导管送入急性闭塞颈内动脉血栓部位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立即头颅CT判断有无颅内出血。随访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8例患者闭塞处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6例患者有意识障碍,7例溶栓后血管再通,1例未通,1例溶栓中发生基底节区出血,1例溶栓后第7天猝死。结论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一项有意义的治疗手段,意识障碍并非绝对禁忌证。
石进吕强张英谦张卫清王键杨芬朴龙松宋东林
关键词:颈动脉血栓形成尿纤溶酶原激活物脑血管造影脑梗塞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部狭窄的随访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06年1月至2013年3月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椎动脉开口部支架置入患者共107例进行随访研究。随访时间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以支架成功置入,残余狭窄≤30%,前向血流通畅为手术成功。临床终点事件定义为:(1)围手术期并发症:支架置入术后30d以内任何卒中和(或)死亡;(2)支架置入效果:支架置入30d后责任血管供血区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支架置入处因再狭窄再次行血管内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随访期内行数字减影技术或CT血管造影技术检出的再狭窄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术成功率为98.1%(105/107),失访率5.7%(6/105),中位随访时间23(14,44)个月。随访期内共7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其中围手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1.O%);再发责任血管供血区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死亡1例;因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2例。1、3、6、12、24、36、48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2.O%、4.1%、5.2%、5.2%、5.2%及11.8%。78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9±5.9)个月,37.2%患者(29/78)发生再狭窄,其中10.3%患者(3/29)出现临床症状。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部狭窄安全性好。中远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应重视围手术期规范用药及术后卒中的综合防治。
张英谦吕强张卫清赵炫柱李兆圣赵发国杨芬宋琛王姮王素君石进
关键词:椎动脉支架置入术随访研究
飞行人员无症状脑梗死的影像特点及与飞行因素的相关性
陈大伟石进刘红巾尹延伟杨芬宋琛
脂联素通过干扰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
目的 探讨脂联素(adiponectin,APN)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尹延伟石进杨芬宋琛陈大伟
CD1d~(hi) CD5~+ CD19~+调节性B细胞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研究背景:视神经炎脊髓炎(NMO)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往多认为NMO是多发性硬化(MS)的一个亚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NMO不论在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神经影像以及治...
杨芬黄德晖程辰吴卫平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调节性B细胞
飞行因素对飞行人员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对比分析飞行员和健康志愿者的动态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飞行因素对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分别观察飞行员(n=99)和健康志愿者(n=99)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流速(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血管搏动指数(pulsitility index,PI)。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飞行员的左侧椎动脉(颅内段)Vm(34.77±8.40,32.60±6.20;P=0.038)降低。结论飞行因素可以导致飞行人员左侧椎动脉流速的降低,可能会进一步诱发眩晕等症状。
王海音赵诚炫王学良张薇张清俊许波李利付兆君杨芬王新宴
关键词:脑血流动力学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热应激对小鼠记忆及海马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热应激环境下小鼠空间工作记忆、空间参考记忆的变化,同时观察海马对超微结构的影响,为研究热损伤机制及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热应激组(40℃,60 min)、对照组和电镜观察组。采用恒温恒湿动物箱建立热应激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小鼠空间工作记忆、参考记忆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结果热应激组的空间参考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时间分别为(50.7±7.1)s和(46.2±6.8)s,明显长于对照组的空间参考记忆时间(41.0±8.2)s和空间工作记忆时间(37.7±7.4)s(P<0.05,P<0.01),但热应激组小鼠海马组织的形态结构完整。结论 40℃热应激60 min,小鼠的记忆能力下降,而海马超微结构未发生变化。
杨芬张英谦吕强张卫清万琪石进
关键词:热应激空间工作记忆空间参考记忆MORRIS水迷宫实验海马
8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8例患者,男4例,女4例,均以双下肢无力或麻木为首发症状,长期素食者4例,萎缩性胃炎者3例。所有患者均在后索及周围神经受累体征,同时累及侧索4例,累及脑2例。巨细胞贫血5例,维生素B12水平降低4例,叶酸水平全部正常,5例患者行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均提示升高,肌电图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损害及体感诱发电位异常。脊髓磁共振仅1例脊髓内有异常信号,经应用维生素B12治疗后,全部患者病情有改善。结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表现复杂,维生素B12水平可正常,同型半胱氨酸有可能是其诊断指标之一。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尽早给予维生素B12治疗。
杨芬张英谦吕强张卫清宋琛赵炫柱胡文娟石进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
中青年缺血性卒中脑动脉狭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 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50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及68例中年患者行DSA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前循环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后循环及联合病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青年组颅内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颅外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均P〈0.01),中年组颅内-外联合病变显著高于颅内及颅外病变(均P〈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内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颅外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外动脉轻度狭窄的比率显著降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1)。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内动脉轻度狭窄的比率显著降低,重度狭窄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5)。与中年组比较,青年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率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比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病变为主,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较高,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对偏少。中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后循环病变增多,串联及联合病变更多见,动脉狭窄程度更重,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更多。
张卫清石进张英谦吕强杨芬王姮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青年中年
不同发病年龄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发病年龄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特发性震颤患者分为两组,早发型50例,晚发型72例。应用震颤评分标准进行震颤程度评分,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进行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家族史、震颤程度评分、MMSE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早发型患者4%头部震颤,晚发型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早发型患者的HAMD评分为16.2±9.4,晚发型患者的HAMD评分为11.6±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不同发病年龄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头部震颤多见于晚发型患者,早发型患者很少出现头部震颤,但多存在抑郁症状。
杨芬王海音张卫清张英谦吕强王姮石进
关键词:特发性震颤发病年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