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锋
- 作品数:55 被引量:232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胆囊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粘附分子CD44变构体6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胆囊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粘附分子CD44变构体 6(CD44v6)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测定 46例胆囊癌(GBC)和 1 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MMP 9、CD44v6表达。结果 MMP 9、CD44v6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8.2 6 %、71 .74%。MMP 9、CD44v6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率有关。结论 检测MMP 9、CD44v6的表达有望成为判断胆囊癌淋巴结转移。
- 张云锋王作仁牛新捷王林李恒力
- 关键词:胆囊癌基质金属蛋白酶-9粘附分子免疫组织化学
- 乳腺癌中bcl-2与nm23-h1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bcl-2与nm23-h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和nm23-h1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63.53%(54/85)肿瘤呈bcl-2阳性表达,bcl-2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值均<0.05)。40.00%(34/85)肿瘤呈nm23-h1阴性表达,nm23-h1阴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32、0.001和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与nm23-h1表达为影响癌细胞淋巴转移的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6.985、0.014,P<0.001)。结论:bcl-2基因高表达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之一。
- 李刚任宏张靖杜宁李晓军张云锋
- 关键词:BCL-2NM23-H1乳腺癌
- 一种磁控支气管镜活检及检查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控支气管镜活检及检查系统,包括支气管镜相对硬质端和支气管镜相对软质端,支气管镜相对硬质端一端与支气管镜相对软质端一端连接形成支气管镜,支气管镜相对硬质端另一端与数据信号处理端连接,支气管镜内置操作通道,...
- 崔晓海游江涛张靖张佳王哲张云锋张广健付军科吕毅
- 乳腺癌周微淋巴管密度与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癌周组织中微淋巴管的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采用Ⅷ因子、Ⅳ型胶原及VEGFR-3单抗将67例Ⅱ期乳腺癌癌周组织中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加以区别。并用装有10X10网格的目镜,在200倍光镜下对染色阳性的微内皮管计数。结果在3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乳腺癌周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是(6.33±0.37)/HPF(×200),在31例非转移组中,癌周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是(2.81±0.30)/HPF(×200),(P<0.001);转移组的微血管密度是(19.75±0.47)/HPF(×200),非转移组微血管密度是(25.65±0.81)/HPF(×200),(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癌周组织Ⅷ因子染色微管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r=-0.040,P>0.05),Ⅳ型胶原染色的微血管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成负相关(r=-0.844,P<0.001),VEGFR-3染色的微淋巴管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r=0.841,P<0.001)。结论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不同,其癌周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差异有显著性;乳腺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越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 何建军任予王珂张云锋霍永平陈武科
- 关键词: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
- 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HCC)临床病理特征与预 后的关系.方法:对1995 01/2003 12收治的128例EHCC患 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选 择对EHCC切除术后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在128例EHCC 中,59例施行了外科切除,69例施行了内或外引流术和非手 术治疗.在切除组59例中,根治性切除47例,姑息性切除12 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3,5a生存率分别为72%,45%和 23%;姑息性切除1和3a生存率分别为54%和9%,无5a存 活者.根治性切除组和姑息性切除组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显 著(log ranktest,P<0.05).肿瘤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 巴结转移、胰腺浸润、切缘癌残留、手术切除方式对预后有重 要影响(P<0.05).结论: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有明显的相 关性,根治性切除可提高EHCC的远期生存率.
- 秦兴雷王作仁鲁敏张云锋马炜杨平林
- 关键词:胆管肿瘤外科手术病理学预后
- 肺癌患者外周血AKAP12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研究甲基化特异‐高分辨融解曲线法(MS‐HRM)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A激酶锚定蛋白12(AKAP12)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MS‐HRM法检测6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AKAP1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分析其与肺癌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经MS‐HRM检测,从60例肺癌患者标本中检出34例(56.7%)AKAP12基因甲基化,其中,18例(52.9%)甲基化程度为1%~20%,14例(41.2%)为20%~60%,2例(5.88%)为60%~100%。外周血中AKAP12基因甲基化水平在不同患者年龄和性别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肺癌的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KAP12启动子甲基化改变与肿瘤进展及肿瘤恶性程度相关。
- 廖和和张云锋吴树强李寒春金磊任宏
- 关键词:肺肿瘤甲基化外周血
- 结肠造口袋在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我科对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8例,采用在颈部吻合口皮肤瘘口处放置结肠造口袋进行瘘口创面引流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 梁瑞张云锋张媛刘云霞
- 关键词:颈部吻合口瘘食管癌术后瘘口
- 积极心理暗示结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心理弹性及健康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暗示结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在肺结核(PTB)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2例PT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积极心理暗示结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坚韧、乐观、力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Herth希望量表评分、SE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家属分餐隔离,房间常通风,处理咳痰,不面对面与人说话、咳嗽、打喷嚏行为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积极心理暗示结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PTB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心理弹性评分和希望水平及自我效能,促进患者健康行为形成。
- 杨艳霞李亚琴任锐萍张云锋
- 关键词:积极心理暗示行为转变理论肺结核心理弹性
- 肾脏细胞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及丹参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探讨细胞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及丹参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胆总管结扎组和丹参治疗组各40只;结扎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丹参治疗组每日每只腹腔内注射1.7 g丹参注射液,对照组、胆总管结扎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2、3、4周剖杀,检测血清BUN和Cr的变化,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肾小管凋亡细胞。结果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BUN和Cr逐渐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增加。应用丹参治疗后,肾功能和肾脏损害程度较轻,肾小管细胞凋亡数减少。结论梗阻性黄疸可以引起大鼠肾脏损害,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脏功能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丹参可降低梗阻性黄疸肾脏损害程度。
- 张云锋王作仁于琳华韩水平郑黎明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肾损害病理学丹参
- 胆囊癌中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研究胆囊癌中VEGF C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测定 5 2例胆囊癌(gallbladdercarcinoma,GBC)和 1 8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VEGF C表达 .结果 :VEGF C在胆囊癌和胆囊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5 .4 % ,72 .2 % .VEGF C表达与胆囊癌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时间有关 ,而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无关 .结论 :VEGF C在胆囊癌的表达可促进胆囊癌淋巴结的转移 ,对判断胆囊癌淋巴结转移。
- 张云锋雷霆韩水平王作仁
- 关键词:胆囊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