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欢粉
- 作品数:143 被引量:14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交通运输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及硫唑嘌呤预防NMOSDs复发的比较研究
- 王均清周欢粉徐全刚魏世辉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外显率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黄斑厚度观察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观察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外显率及不同发病时间、位点突变对患者视盘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厚度的影响。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5年至2017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并经线粒体基因检测确诊为LHON患者88例及其母系亲属(基因携带者)1492人纳入研究。母系亲属1492人中,男性694人,女性798人。所有受试者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线粒体DNA检测,计算外显率;行BCVA、频域OCT检查117人,其中患者82例,基因携带者35人。BCVA采用Snellen视力表,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频域OCT仪测量视盘RNFL及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GCC)、内界膜(ILM)-RPE层各象限厚度。平均随访时间(50.02±86.27)个月。82例患者中,81例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3、4~6、7~12、>12个月组。对比观察不同发病时间、不同位点突变患者与未发病基因携带者视盘RNFL、黄斑区GCC和ILM-RNFL厚度变化。不同发病时间、不同位点突变患者与未发病基因携带者视网膜OCT参数的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以百分率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母系亲属1492人中,确诊LHON和临床表现高度疑似患者285例(外显率19.10%),其中男性190例(外显率27.38%),女性95例(外显率11.90%)。11778、14484、罕见突变位点总外显率分别为19.84%(228/1149)、20.50%(33/161)、13.19%(24/182);男性外显率分别为28.87%(153/530)、27.78%(20/72)、18.48%(17/92);女性外显率分别为12.12%(75/619)、14.61%(13/89)、7.78%(7/90)。不同位点突变者总外显率(χ^2=4.732)及不同性别者外显率(χ^2=4.263、2.10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4、0.110、0.349)。与未发病基因携带者比较,发病时间≤3、4~6、7~12、>12个月组患者视盘RNFL厚度及黄斑区GCC、ILM-RPE各象限厚度均随发病时间延长逐渐薄变(P=0.000)。不同位点突变患者黄斑区GCC、ILM-RPE层各象限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1778�
- 滕达滕达杨沫彭春霞周欢粉宋宏鲁孙明明徐全刚徐全刚
- 关键词:外显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厚度
- 47例外展神经麻痹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
- 目的分析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治疗方法、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10月至2007年10月诊断为外展神经麻痹的47例住院患者。结果外展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有糖尿病性外周神经麻痹(26.3%);非特异性炎症...
- 周欢粉魏世辉
- 关键词:外展神经麻痹糖尿病性住院患者
- 颅脑交通型炎性假瘤综合征一例
- 苏玉婷周欢粉徐全刚魏世辉
- 妊娠相关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 周欢粉赵朔陈霆隽徐全刚彭春霞王均清康皓曹珊珊魏世辉
- AQP-4对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患者的诊疗价值
- 周欢粉魏世辉
- IgG4相关眼病三例
- 2021年
- 1例主诉为左眼视力下降1周;1例主诉为右眼视力减退2个月、结膜水肿10余天;1例主诉为双眼红肿1年,纳差、乏力4个月患者分别就诊眼科。3例患者均为男性,眼部检查均为双眼受累,2例表现为双眼泪腺肿大伴有球结膜水肿,1例为双眼眼睑肿胀,3例均伴有眶外组织受累,均诊断为IgG4相关眼病。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患者症状均好转,分别随访58、54、60个月,其中2例患者复发1次,1例患者复发3次。
- 曹珊珊周欢粉魏世辉
- 关键词:泪器眼睑疾病眶疾病
- AQP4抗体阳性及MOG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特征的初步探讨
- 目的:既往的研究表明视神经脊髓炎的患者会合并大脑解剖和功能的改变,目前AQP4抗体阳性及MOG抗体阳对视神经脊髓炎有诊断意义,但是不同抗体是否对患者自发的大脑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尚没有结论。本研究将应用功能核磁探讨AQP4抗...
- 王均清黄兴周欢粉魏世辉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静息状态
- 早期线粒体性视神经病变的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及神经节细胞层损伤特点的观察
- 目的 采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技术(OCT),观察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与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EON)两种线粒体性视神经病变(MON),早期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 RNFL)和黄斑视神经节细胞层(RG...
- 彭春霞钱海燕赵朔周欢粉魏世辉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评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效果。设计单中心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住院的TON患者85例(95眼)。方法根据患者是否同意行EPO治疗,将其分为EPO治疗组45例(50眼)和对照组40例(45眼),所有患者均行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治疗。EPO治疗组连续三天静脉滴注EPO,对照组未行此治疗及其他治疗。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两组患者视力预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治疗方式、年龄、性别、光感、视力下降时间、昏迷史、异常FVEP,是否合并蝶窦或筛窦积血、眼眶骨折或血肿及视神经管骨折,有无视神经管减压术史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史等),并记录EPO的不良反应。视力改善定义为随访时BCVA下降≥0.3 LogMAR。主要指标治疗前后BCVA、疗效影响因素、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时EPO治疗组有26眼(52.0%)视力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眼(28.9%)(χ2=5.228,P=0.022);治疗后≥12个月时,EPO治疗组28眼(56.0%)视力改善,对照组无变化,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96,P=0.008)。治疗后≥12个月时EPO治疗组中5例(5眼)BCVA仍有改善,其中2例(2眼)治疗后3个月时视力无改善。治疗方式、年龄、合并蝶窦或筛窦积血及异常FVEP均与视力预后显著相关(P均<0.05)。EPO治疗组中未见显著不良反应。结论EPO治疗TON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视力预后,可作为TON的一种临床辅助治疗手段。
- 王宇航徐歆桐李雨雨陈碧玥孙明明徐全刚周欢粉魏世辉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