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华
- 作品数:109 被引量:1,093H指数:17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慢性呼吸道疾病科研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支气管激发试验在婴幼儿慢性咳嗽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评价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BPT)在婴幼儿慢性咳嗽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慢性咳嗽患儿5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23例,正常婴幼儿10例进行BPT,试验中观察肺部哮鸣音、血氧饱和度(SaO2)、气道阻力(Rrs)、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等,作为阳性判断指标。结果在50例慢性咳嗽患儿中有39例BPT为阳性(78%),而23例有喘息症状的患儿中有21例阳性(91.3%),正常对照组全部为阴性(10/10例)。在BPT阳性患儿中SaO2、Rrs、% T-PF、% V-PF在激发前后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阴性患儿中只有SaO2、Rrs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BPT来辅助婴幼儿慢性咳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用综合指标来判断激发试验,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 袁红欣黄英陈坤华罗健石田田龚财惠
- 关键词:慢性咳嗽支气管激发试验肺功能乙酰甲胆碱
-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治疗195例儿童哮喘安全性的初步评价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评价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治疗儿童哮喘的安全性。方法195例轻、中度过敏性哮喘患儿,男性122例,女性73例,年龄(7.7±s 2.8)岁。采用常规免疫注射疗法,给予皮下注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治疗,疗程1~3年。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情况,以及可能与全身不良反应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95例病人共完成6 004次注射。其中全身不良反应人均发生率为26.7%(52/195),每注射发生率为2.55%(153/6 004);局部不良反应人均发生率为89.7%(175/195),每注射发生率为29.20%(1 753/6 004)。剂量递增阶段全身不良反应每注射发生率为0.53%(18/3 374),明显低于维持阶段(5.13%,135/2 630,P<0.01)。所有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缓解。Logistic回归分析全身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提示,维持治疗阶段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相关(P<0.05)。结论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用于治疗儿童哮喘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较高,维持阶段是免疫治疗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陈芸黄英王模奎陈坤华蒋永惠
- 关键词:儿童哮喘疫苗
- 静滴国产丙种球蛋白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研究被引量:2
- 1993年
-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主要病原。本文以探讨IgG亚类为主的RSV毛支炎的体液免疫变化,并观察应用国产静滴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IVIG)治疗的临床效果。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72例为我院呼吸病房住院的患儿,经血清RSV-IgM测定均确诊为RSV感染,随机选择分为两组。治疗组(IVIG和抗生素、给氧、激素)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9天~1.5岁(平均4.67月);对照组43例,接受一般治疗,男30例,女13例,年龄33天~2岁(平均1.92月)。
- 陈坤华伍祥芳王莉佳杨锡强何佳敏
-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合胞病毒支气管炎
- 274例小儿肺出血临床分析
- 1993年
- 肺出血是小儿疾病中最严重的症候之一,也是死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对我院1963年以来274例,(其中181例为新生儿)因肺出血住院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对发病因素和早期临床诊断等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274例肺出血中,男185例(67.51%),女89例(32.48%)。年龄新生儿181例(66.05%),~7岁11例(4.01%),≥7岁82例(29.92%)。来自农村229例,城市45例。发病季节以冬春多见,新生儿肺出血冬季更多,早产儿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二、临床资料 (一)原发疾病新生儿181例:肺炎134例(74.03%),硬肿症117例(64.64%),败血症82例(45.30%)。
- 何佳敏陈坤华徐达伍祥芳
- 关键词:儿童肺出血
- 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儿童中重度哮喘的肺功能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2
- 2005年
- 目的 观察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salmeterol fluticasonepropionate ,SM FP) 6个月治疗中,重度儿童哮喘的肺功能改变和安全性。方法 4~14岁中、重度哮喘患儿14 5例,按病情轻重分别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治疗,剂量如下:中度组5 0 10 0 μg 2次 d吸(早、晚各1次) ,重度组5 0 10 0 μg 3次 d吸(早1次、晚2次) ,疗程6个月。开始治疗时测定基础肺功能指标FEV1、PEF、V75、V5 0、V2 5及患儿身高,治疗后第2个月、第6个月时复查肺功能,测定患儿身高。治疗结束时部分患儿查清晨血浆皮质醇和骨密度。结果 14 5例患儿治疗后2个月和6个月FEV1、PEF、V75、V5 0和V2 5及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 <0 0 0 1) ,治疗6个月后未见清晨血浆皮质醇和骨密度减低及生长发育落后现象。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防治儿童中、重度哮喘,能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无明显全身副作用。
- 黄英李艳陈坤华刘恩梅蒋永惠彭东红
- 关键词:沙美特罗替卡松儿童哮喘肺功能
- 二丙酸倍氯米松联合酮替芬防治毛细支气管炎后婴幼儿哮喘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观察低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和酮替芬联合应用能否降低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方法 5 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治疗组 ,采用低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局部吸入 ,口服酮替芬 ,疗程 6~ 9个月 ;3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不用药作为对照组。临床随访≥ 1年 ,观察两组患儿哮喘发生率。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及骨密度。结果 完成随访 1年以上者 ,治疗组 5 2例中仅 3例 (5 77% )发生哮喘 ,而对照组 30例中有 14例 (4 6 6 7% )发生哮喘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治疗组患儿肺功能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骨密度检测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
- 黄英陈坤华李渠北彭东红张儒谊石田田
- 关键词:二丙酸倍氯米松酮替芬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哮喘
- 基层医生对哮喘防治用药认识的不足与误区
- 2004年
- 目的了解基层医生对吸入疗法及哮喘相关药物作用和用法的认识。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基层医生对哮喘治疗的认识。结果家长由于恐惧激素的副作用产生的依从性差是临床哮喘防治的最棘手问题;基层医生尚未全面认识吸入激素、长效β2激动剂以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用法和特点;正规参加哮喘学习班的医生对哮喘治疗全面认识的正确率明显高于未参加学习班的医生。结论有必要进一步推广吸入疗法在哮喘长期预防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基层医生对哮喘用药的认识,而定期举办哮喘继续教育学习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刘恩梅陈坤华黄英
- 关键词:哮喘吸入激素
- 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哮喘儿前后PPD反应与Th1/Th2的相关性被引量:29
- 2001年
- 目的 观察卡介苗多糖核酸 (斯奇康 )治疗前后PPD反应 ,了解哮喘儿与Th1/Th2的相关性和疗效观察。方法 对 5 2例哮喘儿检测PPD反应 ,分成阳性组 2 2例和阴性组 30例 ,对比两组白细胞介素 4(IL 4)、IFN γ和血清IgE水平 ,用斯奇康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 PPD反应阳性组病情轻于阴性组 ,且IL 4、IFN γ、IgE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且斯奇康效果两组疗效均可 ,但是阳性组更好。 结论 检测哮喘儿PPD反应可了解Th1/Th2亚群功能有无失衡 ,建议对哮喘儿抗炎平喘同时加用免疫调节剂。
- 陈坤华赵晓东高武红李渠北
- 关键词:哮喘TH1/TH2亚群卡介苗多糖核酸
-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与临床观察被引量:2
- 1993年
- 本文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70例及38例正常儿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了急性期CD_3,CD_4、CD_8细胞均明显低于正常儿,CD_4/CD_8比值增高,恢复期CD_4细胞明显增多,CD_3、CD_8细胞呈升高趋势,推测RSV感染有细胞免疫受损,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CD_8细胞缺陷是发生喘鸣的机制。本文还探讨了年龄、喘憋程度和临床特点,为被动免疫疗法提供了依据。
- 陈坤华汪智鸿伍祥芳杨锡强何佳敏王莉佳杨晓波黄英
- 关键词:支气管炎淋巴细胞亚群合胞体病毒
- 小儿血胸24例病因分析
- 1996年
- 血胸系指血液聚积于胸膜腔内, 在小儿时期少见,病因诊断常较困难.本文对我院1982~1993年间收治的24例血胸进行临床分析, 以探讨其病因诊断.1 临床资料1.1 性别、年龄及病程 男17例,女7例.年龄<1岁2例,~3岁3例,~6岁4例.~13.5岁15例.
- 张儒谊陈坤华
- 关键词:血胸儿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