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日光 作品数:63 被引量:148 H指数:7 供职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化学工程 一般工业技术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氧化铈基脱硫剂脱除H2S的机理 H2S 约占煤气中含硫气体的90%,这些气体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导致后续煤化工过程中催化剂中毒和设备腐蚀,因此煤气中H2S 的脱除引起了广泛关注.氧化铈被誉为第二代高温脱硫剂,且在多次脱硫再生循环中保持良好的脱硫活性[... 赵森鹏 凌丽霞 章丽娜 章日光 王宝俊高导热SiO_(2)@Al载体的制备及其在费托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21年 通过在弱碱性条件下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成功制备了SiO_(2)@Al核壳结构高导热载体,并采用过量浸渍法负载15%(质量分数)钴物种,进行了费托合成反应性能考察。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核壳结构载体既保留了高金属铝含量,又具有高比表面积壳层,孔径较为均一,为2.6−2.8 nm。通过改变正硅酸乙酯的添加量可以调节载体中二氧化硅的含量,进而控制壳层厚度。随着二氧化硅壳层厚度的增加,载体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催化剂还原度降低。二氧化硅壳层增强了金属钴的分散,避免金属钴在铝颗粒上的团聚失活。在相近转化率条件下,壳层厚度较薄的15Co/5-SiO_(2)@Al催化剂显示出最好的费托反应性能,这主要归因于较薄的二氧化硅壳层和金属钴颗粒之间具有适中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在起到锚定分散钴物种作用的同时提高了钴物种的还原度。 张天鹏 王俊刚 章日光 陈从标 贾丽涛 李德宝 李德宝关键词:高导热 核壳结构 费托合成 碱金属阳离子对Cu^+Y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性能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构建并优化了Cu MY(M为碱金属阳离子)分子筛的稳定构型,采用速控步骤CO插入CH3O形成CH3OCO反应,研究了碱金属阳离子对Cu+Y分子筛中活性中心周围电子环境及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Li+,Na+和K+稳定落位于Y分子筛小笼中,且随着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CH3OH,CO,CH3O在Cu MY上的吸附能和CO/CH3O的共吸附能均逐渐增加,CO插入CH3O反应的过渡态结构稳定性逐渐降低,活化能逐渐上升,相应的反应活性逐渐下降.而落位在超笼中Ⅱ*位的Rb+与Cs+则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大,反应过渡态的结构稳定性提高,克服的活化能降低,反应活性升高.不同Cu MY分子筛上催化活性顺序为Cu Li Y-Ⅰ'>Cu Cs Y-Ⅱ*>Cu Na Y-Ⅰ'>CuRb Y-Ⅱ*>Cu KY-Ⅰ'>Cu Cu Y-Ⅰ',其中Cu Li Y-Ⅰ'分子筛克服速控反应的活化能垒(52.74 k J/mol)最低. 张艳青 郑华艳 章日光 李忠 王宝俊 赵秋勇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Y分子筛 氧化羰基化 碳酸二甲酯 Co-Pd催化剂上CH_4/CO_2合成乙酸反应中CO_2与表面金属物种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DFT-GGA)对Co-Pd催化剂上CH4/CO2两步法合成乙酸反应中CO2与金属表面物种M—H(M=Co,Pd)和Pd—CH3的插入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CO2与M—H和Pd—CH3的插入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在CO2与M—H和Pd—CH3相互作用的4个反应路径中,反应以CO2与Co—H作用生成产物HCOO—Co为动力学优先路径,但由于HCOO以双齿形式与金属Co结合,其结合能较大,导致HCOO在金属表面不易脱附,故较难形成甲酸;反应生成H3CCOO—Pd产物路径次之,H3CCOO和Pd之间结合能较小,H3CCOO容易脱附形成主产物乙酸;生成H3COOC—Pd反应为动力学最不利路径,故甲酸甲酯为动力学禁阻产物;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章日光 黄伟 王宝俊关键词:乙酸 CO 密度泛函理论 广义梯度近似 一种纳米镍基甲烷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纳米镍基甲烷化催化剂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NiO 20-35wt%;载体55-79wt%;结构助剂为0.1-10wt%。本发明具有适用于浆态床甲烷化工艺,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的优点。 孟凡会 李忠 吉可明 高源 郑华艳 章日光 任瑞鹏文献传递 Rh催化剂表面结构和组成对合成气合成乙醇的影响 工业上合成气合成乙醇是主要途径之一,然而,该催化反应中由于CHx 与C2 氧化物等重要中间体形成受动力学影响,进而导致乙醇产率和选择性较低.目前,Rh 基催化剂对合成气合成乙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实际反应过程中,催化剂... 刘志雪 章日光 王宝俊关键词:乙醇 合成气 助剂 密度泛函理论 CO和CH_3O在Cu_2O(111)表面吸附特性及共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liken电荷的计算和比较发现,Cu2O(111)表面上配位未饱和铜离子(CuCUS)为CO的活性吸附位;配位饱和铜离子(CuCSA)为CH3O的活性吸附位.CO和CH3O吸附于Cu2O(111)表面后,表面弛豫现象明显改善.CO和CH3O与Cu2O(111)表面能够形成共吸附体系,CO和CH3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75.89 kJ/mol,为典型的化学作用,有助于促进CO和CH3O反应形成表面物种CH3OCO,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 章日光 郑华艳 王宝俊 李忠关键词:CO CH3O 密度泛函理论 Pd1-M(M=Al,Cu)单原子催化剂上CO氧化偶联制DMO的理论研究(英文) 2019年 为了减少CO氧化偶联制DMO反应中Pd催化剂的用量,设计了一系列单原子Pd催化剂,并通过DFT理论计算详细研究了Pd1-M(M=Al,Cu)单原子催化剂(SACs)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由于Pd1-Al SAC结构不稳定,导致该催化剂不能用于CO氧化偶联制DMO反应;其次,Pd1-Cu SAC对该反应有出色的活性,同时也达到了减少贵金属Pd用量的目的,但其对DMO生成的选择性很不理想,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 林浩 韩冰莹 凌丽霞 刘平 刘平 章日光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一种铜导线绝缘材料阻挡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导线绝缘材料阻挡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充分利用亚临界和超临界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将醋酸锰水溶液与二氧化硅前驱体在亚临界和超临界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晶体产物。该方法对环境污染少、工艺简单,所述产物具有结晶度好,纯度... 章日光 马清亮 王建成 韩丽娜 王兵 常丽萍 彭兆亮 鲍卫仁文献传递 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氧物种迁移及类型对CH_(4)解离影响的DFT研究 2025年 La_(2)O_(3)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但确定该反应中关键氧物种的类型及其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仍具有挑战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Li掺杂La_(2)O_(3)催化剂上氧迁移过程、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氧物种类型以及氧物种类型对甲烷解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i/Ov-La_(2)O_(3)催化剂,O_(2)在催化剂表面氧空位上形成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_(2(1st))^(-)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Ov-La_(2)O_(3)-O_(2(2nd))^(2-)催化剂。对于Li/La_(2)O_(3)催化剂,O_(2)解离与催化剂表面晶格氧结合生成两个表面超氧物种O_(2(1st))^(-),随后表面超氧物种O-2中的一个O迁移到次表层形成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即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Li/Ov-La_(2)O_(3)-O_(2(2nd))^(2-)和Li/La_(2)O_(3)-O_(2(1st))^(-)+O_(2(2nd))^(2-)催化剂中的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并使甲烷自发解离为吸附态CH_(3)和H。这主要归因于次表层过氧物种O_(2(2nd))^(2-)的存在使得催化剂表面O处于缺电子状态,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甲烷解离性能。 刘思 章日光关键词:甲烷氧化偶联反应 氧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