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英 作品数:48 被引量:220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北京地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凉血解毒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招募同期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HP组),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筛选出HBV-ACLF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的菌群多样性和菌种的差异,从门、属水平筛选出两组的差异菌;利用体外模拟发酵实验,HBV-ACLF患者给予不同浓度(0、10%、50%、100%)凉血解毒方培养基培养24 h,从属分类水平比较分析HBV-ACLF用药组、HBV-ACLF未用药组及HP组菌群变化。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纳入HBV-ACLF患者10例,其中HBV-ACLF用药组5例,未用药组5例;HP组15例。HBV-ACLF未用药组较HP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下降。在门分类水平,HP组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HBV-ACLF未用药组拟杆菌门明显减少,梭杆菌门、变形菌门、纤维杆菌门增多。在属分类水平上,HBV-ACLF未用药组瘤胃菌、布劳特菌属、真杆菌属较HP组明显减少,而副杆菌属、乳酸杆菌、梭杆菌、链球菌较HP组增多。体外模拟发酵实验结果显示,HBV-ACLF用药组瘤胃菌、毛螺菌属、拟杆菌、氏菌属相对丰度值较HBV-ACLF未用药组显著升高,而梭杆菌、变形菌较未用药组显著减少(P值均<0.05)。结论凉血解毒方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优势菌,减少致病菌,这可能是其治疗HBV-ACLF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侯艺鑫 张群 江宇泳 于浩 杨玉英 王宪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1 2007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其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可抑制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转录因子FoxP3是控制Treg发育和功能的关键基因,可作为鉴定CD4^+CD25^+Treg的一个特征性标志。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了19例PBC患者肝组织FoxP3的表达及分布。 王培之 马沛卿 兰孟东 沈冰 石晓虹 张亮 马志春 杨玉英 孙静媛 郎振为关键词:T淋巴细胞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诊断标准及其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断标准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以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共106例为观察对象,详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和转归。结果患者症状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腹部压痛或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腹水白细胞总数及多核细胞数(PMN)升高;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细菌109株25种,革兰阴性菌87株,革兰阳性菌17株,真菌5株。结论判断肝硬化患者有无合并SBP应尽早行腹水培养,且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多项辅助检查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SBP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肠道内正常菌群,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单一菌种多见;SBP患者预后差,耐药率升高可影响预后。 张锦前 杨玉英 吴亮 罗凌 赫嵘 蒋煜 刘庄关键词: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原菌 肝病患者大静脉置管感染临床特征及酶原学特点分析 经皮穿刺大静脉置管不仅可为临床救治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而且还可监测CVP,指导临床用药及补液,全胃肠道营养,血透等诸多用途,而对于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晚期危重患者,以及重型肝炎及淤疸型肝炎患者,近几年开展血浆置换或血浆... 杨玉英 罗凌 刘庄关键词:肝病患者 文献传递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999年 我院自1991年1月~1997年8月对538例住院肝炎病人进行肝组织学检查,其中527例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现将其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并分析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原因。1资料和方法11本组病例男性434例,女性93例,男女之比为47∶1,... 杨玉英 王宇 徐道振 刘雅关键词: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理诊断 重症酒精性肝炎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重症酒精性肝炎(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SAH)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SAH的25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CLF分为ACLF组(84例)和无ACLF组(1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白蛋白(albumin,ALB)]、肾功能[血清肌酐(creatinine,Cr)]、血脂[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LDL-C)]、血Na+、血糖(glucose,Glu)、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tio,IN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Maddery判别函数(Maddrey discriminant function,MDF)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采用Cox回归分析SAH患者进展为ACLF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危险指数(PI)模型。使用受试者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新模型进行评价。结果ACLF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中位数:31.5 d vs 20.0 d)、MDF评分(中位数:51.3分vs 46.5分)、MELD评分(中位数:13.8分vs 11.1分)、TBil(中位数:195.6μmol/L vs 129.5μmol/L)、WBC(中位数:7.8×1012/L vs 5.7×10^(12)/L)、NLR(中位数:6.0 vs 3.8)及Cr(中位数:75.1μmol/L vs 62.0μmol/L)均显著高于 王浩宇 全卉 江宇泳 杨玉英 于浩 孟培培关键词:肝衰竭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贫血 分泌型重组人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国产分泌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以国产普通干扰素作为对照药物,观察分泌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个月,停药随访6个月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分泌型干扰素在治疗24周时,ALT复常率为36.40%,优于对照组,但随访结束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分泌型干扰素组的HBVDNA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但复常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HBeAg/抗-HBe:在治疗结束时(24周),试验药物组的HBeAg的阴转率和HBeAg/抗-HBe的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9.17%和22.70%;对照药物组则分别为16.67%和8.30%。从数值上看试验药物组略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与既往文献报道相同,本研究亦发现干扰素有较明显的后续作用,即在干扰素治疗停止后仍可继续出现HBeAg阴转与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在随访结束时(48周),两组的HBeAg的阴转率和HBeAg/抗-HBe的血清学转换率仍有变化,试验药物组分别为33.33%和14.30%,对照组则分别为16.67%和13.00%,两组间仍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所观察到的干扰素对HBeAg的疗效水平接近于国外文献报道的水平,但低于国内文献报道水平。两种干扰素的安全性良好。结论分泌型干扰素治疗结束时在ALT复常率、HBVDNA下降幅度方面优于普通干扰素,随访结束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方面两种干扰素无差异。两种干扰素安全性良好。 谢雯 马秀云 刘庄 李蕴铷 欧蔚妮 胥婕 杨玉英 段雪飞关键词: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HBV 2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情况分析 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 利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2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隋况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北京地坛医院病案数据库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排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其他系统各种严重疾病者.比较通过血肌酐(SCr)与eGFR评价肾功能不全的一致性;比较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肾功能不全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患者肾功不全情况;筛选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Mantel-Haenszel法控制混杂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 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98例,其中代偿期患者41例,失代偿期患者257例.通过SCr评价的肾功能不全者共20例(6.7%),依据eGFR结果评价的肾功能不全者共62例(20.8%),两种方法评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00,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代偿期并发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分别为56例(21.8%)和6例(14.6%),eGFR水平分别为(117.75±32.60) ml·min-1·(1.73 m2)-1和(112.72±24.01) ml·min-1·(1.73 m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2.7% (17/75)和20.2% (45/223),eGFR水平分别为(110.07±26.60) ml· min-1· (1.73m2)-1和(112.49±33.05)ml· min-1· (1.73 m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0 ~ 40岁组、>40 ~ 60岁组和>60岁组患者肾功能异常率分别为5.7% (4/70)、22.5% (40/178)和36.0% (18/50),eGFR值分别为(123.43±24.42)ml· min-1·(1.73 m2)-1、(111.18±33.57) ml· min-1·(1.73 m2)1和(98.20±27.04)ml· min-1·(1.73 m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年龄分层后,eGFR与肝功能是否失代偿及患者性别无关(P值均> 0.05).� 左璐 孙凤霞 王宪波 王晓静 刘龙 杨玉英 周桂琴 杨莉关键词:肝硬化 肾功能不全 抗肝纤维化中成药预防酒精性肝病相关肾功能减退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对于酒精性肝病(ALD)相关肾功能减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1日-2016年3月1日收治的ALD住院患者592例,根据应用扶正化瘀胶囊、安络化纤丸或复方鳖甲软肝片是否≥180累计日剂量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对入组患者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得到两组患者各187例,记录病史、饮酒量、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和腹部影像学等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lplan-Merier法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减退累积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饮酒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基线AST、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酸、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随访时间36(23~54)个月。尿酸(HR=1.003,95%CI:1.001~1.005,P=0.001)、凝血酶原时间(HR=1.103,95%CI:1.034~1.177,P=0.003)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HR=1.024,95%CI:1.011~1.038,P<0.001)是ALD发生肾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抗肝纤维化中成药(HR=0.170,95%CI=0.053~0.552,P=0.003)是发生肾功能减退的独立保护因素,中药组肾功能减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vs 32.1%,χ^2=10.263,P=0.001)。对中药组患者的亚组分析中,累计应用中药治疗>24个月时效果最佳(HR=0.210,95%CI:0.084~0.525,P=0.001)。中药组肾功能减退发生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36个月vs 24个月,Z=-2.652,P=0.008)。结论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可以降低ALD患者肾功能减退发生率,延缓肾功能减退发生时间。 孟培培 刘尧 周梅月 于浩 杨玉英 江宇泳关键词:中成药 麻疹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附462例报告)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住院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新特点,为预防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对策。方法将462例麻疹患者分为婴儿组(16d~<1岁),儿童组(1~17岁)、成人组(18~50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观察期间各月份均有麻疹住院病例,1~6月份398例,占86.1%,5月份最高,为104例,高发时间较以往向后延迟近1个月。流动人口患病多于常住人口,占68.2%。1岁以内婴儿占住院麻疹患者的49.6%,成人占28.1%。高发年龄段明显提前。麻疹集中好发年龄段,婴儿组为6~9个月龄,占64.6%;儿童组为1~5岁,占70.9%;成人组为18~39岁。占86.2%。8个月龄以上、符合麻疹计划免疫接种条件的349例中,接种疫苗者占12.0%,未接种者占88.0%;婴儿组中符合接种条件的116例中有17例接种疫苗,占14.7%;儿童组有接种史者占17.5%;成人组有明确疫苗接种史者仅占5.4%。有明确麻疹接触史者占19.0%。临床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充血性皮疹和发热为主要表现,婴儿组以肺炎、腹泻和白细胞升高多见,成人组则为一过性血尿和腹泻。结论麻疹发病以流动人口为主,免疫接种率低。应加强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或补种,其中婴儿免疫接种的起始月龄应适当提前。为保护易感人群,建议加强成人麻疹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育龄妇女应列为强化免疫和监测的重点人群。 杨松 李建菊 曾跃萍 杨玉英 李杏红 张新鑫关键词:麻疹 儿童 成人 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