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丽

作品数:22 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地震
  • 4篇震灾
  • 3篇地震应急
  • 3篇灾害
  • 3篇震后
  • 3篇符号学
  • 3篇传播学
  • 2篇地震灾害
  • 2篇地震灾情
  • 2篇灾情
  • 2篇震区
  • 2篇震中
  • 2篇救援
  • 2篇宏观震中
  • 2篇M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图
  • 1篇地图符号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分布

机构

  • 2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广东省地震局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中山大学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作者

  • 22篇李晓丽
  • 16篇李志强
  • 4篇代博洋
  • 2篇齐文华
  • 2篇何萍
  • 2篇袁一凡
  • 2篇黄猛
  • 2篇高祥林
  • 2篇付博
  • 1篇姚远
  • 1篇李伟华
  • 1篇马宗晋
  • 1篇邓砚
  • 1篇陈杰
  • 1篇马晓静
  • 1篇韩贞辉
  • 1篇杜品仁
  • 1篇杨国宾
  • 1篇李涛
  • 1篇李涛

传媒

  • 5篇地震地质
  • 3篇灾害学
  • 3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地学前缘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应急救援

年份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灾害类符号标准化的认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前灾害符号的标准化和认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关于灾害符号的认知问题尤其是学生的认知问题缺乏相关的研究。本文探讨了不同人群对灾害符号的认知过程,分析了我国当前灾害符号存在的问题。
黄猛张震丰继林李志强李晓丽
对汶川地震宏观震中和极震区的认识被引量:45
2008年
汶川8.0级地震是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在大量的现场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汶川地震的极震区和宏观震中分布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认为汶川地震极震区与地表破裂带关系极为密切,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宏观震中与传统的宏观震中的认定有较大的区别,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组点。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是宏观震中在西南段的起点,中间经由汶川县映秀镇、银杏乡,都江堰市虹口乡北部,彭州市小鱼洞镇北部、龙门山镇北部,什邡市红白镇北部,到绵竹市清平乡截止,跳过安县,再由北川县擂鼓镇起至漩坪乡、北川县城曲山镇、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武县平通镇、南坝镇北部截止。宏观震中区是一条狭长的中间断开的线或窄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灾区的总体认识。
李志强袁一凡李晓丽何萍
关键词:汶川地震极震区宏观震中
浅谈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正>地震灾害符号是把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理论应用到地震及地震工作中产生的部门符号,是符号学与地震学交叉后的结果。目前各国对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地震灾害符号的整体把握不够,尚未成为一个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
李晓丽李志强
文献传递
微型无人机在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W6.6地震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5
2018年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M_W6.6地震,为了更好地做好野外考察工作,利用微型无人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以探索其在震后考察中的应用。地表破裂对于地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选取阿克陶地震的宏观震中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小型旋翼无人机获取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可见光遥感图像,基于摄影测量原理获取数字表面模型与数字正射影像,对具有垂直位错的地表破裂进行了识别,并选取6处特征点画出高程剖面线。在高程剖面图中,选取曲线上地表破裂两侧较平稳部分做拟合趋势线,选取落差处稳定的点带入2条直线方程,将差值作为特征点处的垂直位错。得出6处特征点的地表破裂的垂直位错为4.4~10.4cm,并利用高程数据推测了具有垂直位错的疑似地表破裂,为地表破裂的现场调查提供了新的辅助办法。此外,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的布伦口乡为例,对外界条件恶劣的布伦口地区进行了DEM的快速获取。通过与RTK实地测量数据比对,对极端条件下微型无人机的数据精度进行了评价,计算得到2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6 6,其结果可以很好地满足野外调查需要,最后对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付博李志强陈杰范熙伟李晓丽李涛姚远刘耀辉
关键词:微型无人机地表破裂DEM
中国地震救援行动图例符号初步研究
2018年
为了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并更新地震灾情和救援力量分布情况,对历次地震救援行动中产生的图件中的标识、标绘等符号进行了统计、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对中国地震救援行动图例符号进行了分类,并设计出各分类下不同图例符号的基本样式,提高了地震救援行动图制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使图件编制更加快速、便捷,信息传达准确,并实现了其在不同平台上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在芦山、鲁甸等地震救援行动及多次重大地震演练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伟华孙刚李晓丽王龙
关键词:图例符号
震后应急期生命线工程抢修人员优化调配模型——以通讯设施抢修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以实现科学救灾为目标,根据震后应急期高时效性的要求,提出了震后应急期间生命线工程抢修力量优化调配的技术思路。并以震后应急期通讯设施的应急抢修为例,首先基于以往地震救灾案例给出了抢修人员的需求经验关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震后抢修优先度的快速评判模型;进而利用运筹学中运输问题的算法,以应急抢修时间最短为目标构建了震后抢修人员优化分配的模型;最后,通过算例表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邓砚孙磊郭永李晓丽
关键词:震后生命线工程优先度
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当前在震后快速响应阶段的盲场快速评估过程中,震中位置普遍采用速报震中,而速报震中与实际宏观震中之间存在客观的不一致性,会给震灾评估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而在震后短时间内可用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判断宏观震中的位置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引入余震法,为震后快速判定宏观震中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对1970年以来近40组破坏性地震的研究,利用余震法可在震后6h根据地震破裂性质推断宏观震中,其准确度、时效性都能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王伟锞李志强李晓丽
关键词:宏观震中
浅谈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被引量:1
2012年
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已经成为地震应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借助于符号学及传播学的方法论,在分析地震灾害符号的符号学内涵、使用人群和传播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特点及构建原则。地震本身的特殊性和破坏性决定了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特殊性和时间性,本文在遵循实用性、主次性及概括性三个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了一套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可为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李晓丽李志强代博洋陈振拓
关键词:符号学传播学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震后房屋损坏快速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引入了目前地震现场房屋快速安全性鉴定工作的辅助手段——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借用图像处理手段、数学统计方法等,探讨了震后房屋破坏红外图像的表现效果,分析了红外图像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文中以汶川地震现场建筑物的典型震害为代表,重点分析了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简单结构房屋的红外图像表现。本文所涉及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红砖、黏土、楠木、石棉瓦、水泥板等;表面装饰层材质有红漆、白色抹灰、黄色涂料、白色壁纸、红色瓷砖、白色瓷砖等。材料的物理性质不同,其表现出的红外图像特征差别较大。统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图像的表现效果在下午时段优于中午时段和上午时段;晴天拍摄图像的表现效果最佳,雨天次之,阴天最差。同时,要考虑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检测漏水破坏的优势,充分利用雨天对建筑物破坏的影响;光照射情况与红外图像表现效果的关系为:直面照射条件优于倾斜照射和不能照射;破坏程度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构件的"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这3个破坏等级,随着破坏程度的递进,图像的表现效果增强;而构件的"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毁坏"这3个破坏等级,随着破坏程度的递进,图像的表现效果无显著变化;对结构类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底框架结构图像的表现效果优于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简单结构;装饰层材质分类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图像表现效果与材质性质、颜色、表面粗糙状况等因素有关。
李志强代博洋李晓丽何萍
基于物元理论的自然灾害损失等级划分方法被引量:18
2009年
基于"灾度"概念及其改进算法,结合物元理论,提出了自然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可拓学算法,建立了基于物元理论的自然灾害损失等级划分模型,将物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自然灾害损失等级划分,作为灾害损失等级评估方法的一种补充,并与之前算法互为验证。不仅论证了物元理论应用于灾害等级划分的可行性,阐述了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物元模型的算法过程,而且利用该模型正确评估了2008年中国南方冰冻灾害的损失等级。经过反复验证,证实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同时提出了该模型尚存在的细节问题,如灾度上限的取值,权重确定的方法等问题,以便于更好的完善该模型算法。
代博洋李志强李晓丽
关键词:灾度物元分析模型自然灾害可拓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