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 作品数:15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典型Kaposi肉瘤合并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一例
- 2021年
- 56岁老年男性,全身红斑、丘疹伴瘙痒1年余,四肢及外阴紫红斑8个月,加重伴肿胀2个月。阴囊及左小腿紫红斑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梭形细胞团块样增生,纵横交错排列,瘤细胞有异形性,偶见核分裂像,梭形细胞团块中见裂隙样腔隙结构,梭形细胞间可见红细胞外渗,含铁血黄素沉积以及间质内可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梭形细胞CD31、CD34、HHV8阳性,D2-40部分阳性、caldesmon阴性;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约10%阳性。背部红斑组织病理示:表皮中央凹陷,内含角质物、淋巴细胞及变性的胶原,两侧可见角化不全及棘层稍增厚,其下方真皮内可见变性的胶原穿向表皮,Masson染色示蓝色胶原纤维穿出表皮。诊断:(1)经典型Kaposi肉瘤;(2)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 朱建建李昕陈霄霄袁佳龙剑何平杜维
- 关键词:KAPOSI肉瘤
- 早期呈丹毒样损害的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文献复习
- 朱建建李昕龙剑
-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土壤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抗菌活性筛选被引量:25
- 2013年
- 目的探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以期发现新药用微生物资源,为新抗生素发现奠定基础。方法采用10种分离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放线菌多样性;放线菌液体发酵,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菌丝体丙酮浸提;对获得的提取浓缩物,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从17份土壤样品,共纯化到368株放线菌;其中166株经过16S rRNA序列分析的放线菌分布于16个科的24个属,链霉菌属和拟诺卡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SC8A-24的16Sr RNA基因序列与最近有效菌株Nocardioides salaries CL-Z59T(DQ401092)的相似率为96.41%,为潜在的新种;发酵96株放线菌,其中62株在至少一个抗菌活性筛选中显示为阳性,总阳性率为64.58%。结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土壤中存在较为丰富的药用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及新结构抗生素的潜力。
- 董艳萍郭琳旭格拉·哈布丁刘佳萌陈川蒋忠科李昕朱霞琳曹存巍张玉彬孙承航
-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放线菌生物活性
- 皮疾灵口服液联合外用咪喹莫特乳膏及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评价皮疾灵口服液联合外用咪喹莫特乳膏及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9年2月收治扁平疣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交替外用咪喹莫特乳膏与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治疗组口服自制中药制剂皮疾灵口服液并交替外用咪喹莫特乳膏与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高于对照组,起效时间和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疾灵口服液联合外用咪喹莫特乳膏及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扁平疣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可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 朱建建龙剑李昕何平覃瑾
- 关键词:扁平疣咪喹莫特乳膏他扎罗汀凝胶
- 脉冲595nm染料激光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以脉冲595nm染料激光与硫酸羟氯喹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以我院皮肤科2018年4月—2019年4月门诊就诊的64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方案,n=32)和对照组(硫酸羟氯喹,n=32),就临床症状积分、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的6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红斑毛细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以脉冲595nm染料激光与硫酸羟氯喹联合方案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皮损情况,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朱建建李昕陈霄霄龙剑
- 关键词:硫酸羟氯喹玫瑰痤疮
- 干扰素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1例
- 目的报道一例干扰素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皮损病理,骨髓涂片及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患者50岁男性,全身皮肤发红伴瘙痒3月余再发加重1周。体查见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肿...
- 李昕刘栋华严煜林
- 关键词:甲泼尼龙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干扰素
- 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局部Th1型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局部的免疫病理损伤及细胞免疫反应。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30例,HIV阴性20例]皮损组织和10例健康人局部皮肤肿瘤坏死因子ct(TNF-a)、干扰素Y(IFN-Y)、白介素2(IL-2)及炎性细胞CD4、CD8的表达。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标记结果进行组间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结果50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皮损按组织病理学表现分为肉芽肿性反应9例、化脓性反应19例、无反应或坏死性反应22例。9例肉芽肿性反应均见于HIV阴性患者;19例化脓性反应者中HIV阳性10例,HIV阴性9例;22例无反应或坏死性反应者中HIV阳性20例,HIV阴性2例。健康对照组皮肤CD4、CD8、TNF-a、IFN-Y、IL-2免疫组化检测均为阴性。HIV阳性组皮损中见明显的CD8’细胞浸润(3例+++、8例++、7例+、12例-),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其余各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阴性组皮损中CD4(2例+++、2例++、9例+、9例-)、IL-2(1例++、8例+、11例-)、IFN-1(4例++、7例+、9例-)、TNF-仪(3例+++、2例++、5例+、10例-)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IFN-.y表达在HIV阳性组低于HIV阴性组(P〈0.05)。肉芽肿反应者中CD4、IL-2、IFN-1表达明显高于无反应或坏死性反应者(P〈0.05),而化脓性反应与肉芽肿反应、无反应或坏死性反应比较,各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Thl型细胞免疫在皮损局部抵御马尔尼菲青霉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李昕吴易莫冬冬袁锡华罗虹梁浩邓卓霖曹存巍
- 关键词:青霉属CD4阳性T淋巴细胞病理过程
- 早期呈丹毒样损害的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2019年
- 患者男,69岁。右下肢红肿3个月,结节1个月余。患者早期右下肢皮肤红肿呈丹毒样损害,抗感染治疗欠佳,病程进展出现肿胀加重及多个紫红色结节。皮肤科检查:右下肢肿胀,可见多个紫红色结节,部分融合。右大腿及颈部散在豌豆大的红色或肤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真皮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内及皮下脂肪层可见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淋巴样细胞核大、深染,异形性明显,部分呈泡状核,有单个中位核仁,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20、CD10、转录因子(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灶状表达Bcl-6;不表达CD3、CD5、CyclinD1及CD30;原癌基因(Cmyc)约70%阳性;核增殖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90%。诊断: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ⅢA期。予化疗后,皮损明显好转。
- 朱建建李昕龙剑何平陈霄霄杜维覃瑾
- 关键词:丹毒
- 33例脂膜炎与结核感染相关性分析
- 2022年
-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的脂膜炎患者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33例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与结核感染的相关性、治疗情况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33例脂膜炎患者中,结节性红斑24例,硬红斑9例,男女比例为1∶4.5,平均年龄46岁,平均病程10个月。②临床发病部位集中在四肢,均伴有疼痛。30例(90.91%)表现为红斑、结节、肿胀,其中1例硬红斑(3.03%)出现溃疡。6例(18.18%)出现发热、咳嗽、盗汗。2例硬红斑患者同时伴有或先后出现丘疹性坏死性结核疹,2例结节性红斑患者伴有全身多关节疼痛。③22例(66.67%,包括9例硬红斑、13例结节性红斑)伴结核分支杆菌潜伏感染(LTBI)。硬红斑患者结核感染阳性率高于结节性红斑患者(P=0.020)。④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11例、小叶性脂膜炎3例、混合性脂膜炎19例。与结核感染相关的22例脂膜炎患者病理下多可见上皮细胞肉芽肿、多核巨细胞以及干酪样坏死,其余11例均可见真皮层血管周围及脂肪间隔淋巴细胞浸润,且均未见上皮样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33例患者抗酸染色、PAS染色、直接免疫荧光均未见阳性表现。⑤22例与结核感染相关患者中,接受抗结核治疗15例,治愈率为68.18%,拒绝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7例,治愈率为14.29%。11例结核感染不相关患者采用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硬红斑患者的结核感染阳性率比结节性红斑患者高。在结核感染相关的脂膜炎患者中,接受抗结核治疗者治愈率比免疫调节联合治疗者高;对于未发现结核感染证据的结节性红斑,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有效。结节性红斑患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结核感染相关。在结核高发地区,结节性红斑患者完善相关筛查极其重要。
- 陈霄霄李昕赵小娇游霞龙剑何平袁佳刘兆贵李爽雷熠董锡阳周权朱建建
- 关键词:硬红斑结节性红斑结核
- 两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体外药敏的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两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对20株马尔尼菲青霉(PM)酵母相体外药敏的作用。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27-A3方案并做适当修改,采用棋盘格微量稀释法对20株PM酵母相进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他克莫司(FK506)与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联合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CsA与两性霉素B(AmB)、伊曲康唑(ITC)、氟康唑(FLC)联合时,各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均比单用时明显降低(均P<0.05)。CsA与AmB、ITC、FLC联合,分别有17株(85%)、13株(65%)、6株(30%)的菌株显示协同作用;而CsA与米卡芬净(MCFG)、卡泊芬净(CPFG)联合所有菌株均表现为无关联作用。FK506与以上5种抗真菌药联合时,各药物的MIC值较单用时无明显变化,联合时呈无关联作用。在所有受试PM酵母相中,CsA及FK506与以上5种抗真菌药物联合均未出现拮抗作用。结论:体外药敏研究显示,CsA与FK506在体外联合药敏中作用不同,CsA可增强AmB、ITC、FLC对PM酵母相的抗真菌活性;但FK506则无此作用。
- 李强国李昕曹存巍
- 关键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马尔尼菲青霉抗真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