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玉
- 作品数:22 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凝血因子Ⅷ野生型pIRES2-ZsGreen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016年
- 目的本研究以含有凝血因子Ⅷ(FⅧ)cDNA的pCI/FⅧ质粒为模板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FⅧ并进行鉴定,在HEK-293细胞中表达。方法以pCI/FⅧ质粒为模板,扩增出FⅧ的开放阅读框(ORF)区,使用Infusion酶对线性pIRES2-ZsGreen1双酶切产物及FⅧORF扩增产物进行连接,连接产物进行转化后筛选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及凝胶电泳鉴定。野生型pIRES2-ZsGreen1/FⅧ转染HEK-293细胞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野生型FⅧ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pIRES2-ZsGreen1/FⅧ并转染入HEK-293细胞中,实时定量PCR检测FⅧmRNA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结论为实时观察FⅧ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及FⅧ基因突变导致血友病A的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 陈剑芳杨林花张耀方王梅芳康建民秦秀玉王刚
- 关键词:血友病A真核表达载体分子发病机制
- 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 候彦飞张建华董春霞张睿娟葛晓燕秦秀玉张耀方任方刚杨林花
- Th17细胞及白介素17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13
- 2012年
- 本研究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48例ITP患者及28例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结果显示,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为(1.40±1.35)%,较对照组升高(P<0.05),Th17细胞比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低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P<0.05)。ITP患者Th17分泌的IL-17量为(19.624±5.187)pg/ml,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但IL-17水平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h17细胞在ITP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Th17细胞发挥治疗作用。
- 段晓娟杨林花张丽任方刚张睿娟陈剑芳秦秀玉梁弘正
- 关键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TH17细胞IL-17
- E59.HLA-DQA1区基因多态性在Ⅷ因子抑制物发生中的作用
- 梁弘正杨林花刘秀娥赵华张睿娟秦秀玉陈剑芳
- 文献传递
- 多种疾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 目的:通过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患者进行临床疾病特点的分析,探讨其临床疾病的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临床确诊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
- 刘秀娥秦秀玉
- 血友病A患者环境因素与出血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内含子22(intron 22 inversion,Inv22)和内含子1(intron 1 inversion,Inv1)倒位的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患者临床表现异质性的环境因素与出血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2年在山西省血友病管理中心登记的63例Inv22和Inv1阳性重型HA患者信息,详细记录其一般情况信息、首次出血年龄、首次关节出血年龄、首次治疗时间、年出血率(annualized bleed rate,ABR)等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环境因素与临床表现异质性关系。结果6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7. 75±8. 51)岁,中位年龄为15岁,平均年出血率为(77. 83±56. 43)次,年出血率中位数为60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首次治疗年龄、替代治疗方式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首次关节出血年龄≤1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OR=13. 97,95%CI:2. 32~84. 52),首次治疗年龄≤1岁的患者更不容易发生出血(OR=0. 03,95%CI:0. 01~0. 49)。结论在Inv22和Inv1的重型血友病A患者中,首次关节出血年龄≤1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首次治疗年龄≤1岁的患者更不容易发生出血。首次关节出血年龄可作为HA出血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建议给予更早的预防治疗,以避免后期严重出血的发生。
- 陈昆杨林花王刚刘秀娥秦秀玉张夏林
- 关键词:血友病A环境因素
- 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8.5±11.6岁(27~82岁)。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受累节段的疼痛及神经功能损害。原发肿瘤为肺癌(38例),肾癌(21例),乳腺癌(13例),骨髓瘤15例,淋巴瘤5例,其他来源28例。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14例,脊柱肿瘤分离手术67例,病灶姑息性切除减压手术34例。分别在手术前和术后第5d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硬膜外脊髓压迫(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系统评估脊髓压迫程度。统计术前ASIA分级为AB级以及C级患者受累平面以下肌力出现障碍至接受手术的时间,将其记录为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于术前ASIA分级AB级的患者选取术后7d、10d、15d三个时间点,C级的患者选取术后15d和30d两个时间点。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至少改善一级病例数目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进行充分减压以解除神经压迫(除PVP外),术后脊柱稳定性得到恢复。术后全部患者疼痛NRS评分显著降低[术前6.00(2.00)分vs术后3.00(1.00)分,P=0.000]。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在术后早期即刻得到改善,ASIA分级至少改善一级例数术前AB级17例(74%),C级10例(63%),D级18例(47%)。其中术前AB级与C级患者ESCC评分没有差异[3.00(1.00)分vs 3.00(0.00)分,P=0.070]。对于术前ASIA分级AB级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10d的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优于>10d组(>10d 57.1%vs≤10d 100%,P=0.048)。对于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
- 吕嘉白军军秦秀玉武壮壮兰彦平吕智冯毅
-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外科手术术后早期
- E60.4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7和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
- 段晓娟杨林花张丽任方刚张睿娟陈剑芳秦秀玉梁弘正
- 文献传递
- 重型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检测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检测重型血友病A(HA)患者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内含子22倒位(INV22)的发生频率,探讨部分重型HA患者的发病机制,并对患者家系女性成员进行携带者诊断。方法126例重型HA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14岁(4个月~63岁)。应用一期法检测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采用长距离PCR(LD—PCR)结合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FⅧ基因1NV22检测,并对其中3例1NV22阳性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结果126例重型HA患者中检mINV22阳性患者52例(41.3%)。3个INV22阳性家系中疑为携带者的11例女性成员中检m携带者4例,其中3例为患者母亲,1例为患者胞姐。其中1个家系无家族史,该家系8名女性成员中除患者的姨表妹未检测外,其余7名成员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母亲为INV22携带者,其外祖母及2个姨母、2个同胞姐妹及1个姨表姐均为非携带者。结论LD—PCR结合PFGE检测FⅧ基因INV22可用于部分重型HA患者和携带者基因诊断。
- 郭志萍陈剑芳秦秀玉张耀方杨林花
- 关键词:血友病A内含子聚合酶链反应
- 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抑制物筛查及部分基因新突变位点的研究
- 目的:(1)通过检测山西地区重型血友病A(HA)患者因子VIII(FVIII)抑制物,初步研究抑制物阳性患者部分基因突变情况。(2)探讨HA患者FVIII外显子(exon)12、14、16突变发生情况。方法:(1)58例...
- 张傲利杨林花刘秀娥张耀方聂欣陈剑芳秦秀玉梁弘正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