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杰

作品数:36 被引量:107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动脉瘤
  • 13篇手术
  • 10篇颅内
  • 9篇血管
  • 7篇外科
  • 6篇动脉
  • 6篇入路
  • 6篇显微外科
  • 5篇血管造影
  • 5篇造影
  • 5篇手术治疗
  • 5篇显微手术
  • 5篇颅内动脉
  • 5篇颅内动脉瘤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4篇切除
  • 4篇外科手术
  • 4篇显微外科手术
  • 4篇出血

机构

  • 34篇安徽医科大学...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6篇沈杰
  • 34篇赵兵
  • 23篇江涛
  • 16篇孙锦章
  • 15篇郭致飞
  • 13篇仰鹏志
  • 12篇李德坤
  • 11篇吴德俊
  • 11篇王少华
  • 4篇何洁
  • 3篇王洪亮
  • 3篇谢永胜
  • 3篇马春春
  • 2篇谭捷
  • 1篇洪韬
  • 1篇李鸿飞
  • 1篇谭捷
  • 1篇桑杨
  • 1篇王光辉
  • 1篇万经海

传媒

  • 5篇安徽医学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安徽医药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科教文汇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微创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128层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优缺点,探讨128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12...
仰鹏志江涛赵兵吴德俊李德坤王少华郭致飞孙锦章沈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
文献传递
简易内镜系统在神经内镜手术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简易内镜系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简称住培医师)神经内镜手术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位主治医师(主治医师组)和5位住培医师(住培医师组),均应用简易内镜制作内镜下血肿清除模型和内镜下骨质磨除模型进行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止血、骨质磨除等神经内镜手术基本技能的规范化操作训练,比较两组医师训练前后的技能得分。结果住培医师组训练前后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评估(OSATS)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主治医师组(均P<0.05);住培医师组训练后各项评分显著高于训练前(均P<0.05);主治医师组训练前后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简易内镜结合内镜下血肿清除模型、内镜下骨质磨除模型有助于住培医师神经内镜手术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
张亿乐何洁霍修好黄鹏鹏花向阳沈杰宗钢王洪亮汪宇阳桑杨
关键词:神经内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总结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对40例应用三维塑形钛网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修补颅骨缺损40个,2例发生皮下积液,平均手术时间约2 h,塑形钛网和颅骨缺损正确对合,患者及家属对颅骨修补结果 100%满意。结论数字化塑形钛网技术修复颅骨缺损简单、快捷,可节约手术时间,并发症少,塑性满意。
郭致飞赵兵吴德俊李德坤王少华江涛仰鹏志孙锦章沈杰
关键词:颅骨修补钛网
软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治疗1例
2018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间断反复头痛30余年,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发现右颞顶叶高密度血管影,头颅MRI示血管流空影,见图1、2。后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DSA检查,明确诊断软脑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分别为右大脑中动脉、右大脑后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见图3~5。瘘口处静脉囊状扩张,通过皮层静脉向矢状窦引流。手术过程:首先选择流量小的供血动脉,使用Magic微导管从右侧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超选择到靠近瘘口处打胶,最后从右侧大脑中动脉使用球囊导管降低血流量后打胶栓塞,复查造影动静脉瘘消失,见图6~8。栓塞剂为50%浓度的Glubran胶。术后患者出现左侧肢体轻偏瘫,肌力III级,复查头颅CT及MRI示右顶叶皮层水肿,引流静脉内血栓形成,见图9、10。临床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出院时肌力IV级。
沈杰洪韬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
急性自发性椎管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王少华赵兵王洪亮汪宇阳孙锦章沈杰仰鹏志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通过2~5年的长期随访,总结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床突上段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探讨动脉瘤大小、部位、Hunt-Hess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机、低钠血症、脑积水等可能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中完全栓塞48例,不完全栓塞9例;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发生动脉栓塞事件;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评分)评价:满意50例(87.7%),残疾6例(10.5%),死亡1例(1.8%)。随访2~5年,1例明显复发增大,行二次介入治疗。单因素分析Hunt-Hess分级III^IV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 III^V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手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上段动脉瘤相对于开颅夹闭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Hunt-Hess分级III^IV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沈杰江涛赵兵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HUNT-HESS分级脑血管痉挛
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9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依据Hunt-Hess分级,其中Ⅱ级30例,Ⅲ级5例,Ⅳ级4例。39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37例治愈,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者再出血。术后3例患者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经治疗后明显好转。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积极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谢永胜赵兵江涛沈杰宗钢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
经鼻蝶入路切除无功能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前后的内分泌功能变化分析
仰鹏志赵兵李德坤江涛吴德俊王少华郭致飞孙锦章沈杰
额窦颅腔化技术在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额窦颅腔化技术在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15例。所有病例均急诊行头颅CT扫描,病情稳定者进一步行三维重建。根据伤口情况扩大原伤口或发际内冠状切口入路,沿帽状...
何洁吴德俊李德坤郭致飞孙锦章沈杰赵兵
关键词: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
文献传递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小型及微小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小型及微小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的44例患者,共计47个前循环小型及微小型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89±12.15)岁,最常见的是前交通动脉瘤(44.68%),其次是大脑中动脉瘤(29.78%)。手术持续时间(126.91±26.53)min,开颅时间(30.26±5.45)min,瘤颈夹闭完全闭塞率100%,术中动脉瘤破裂3个(6.38%),与手术相关的脑梗死1例(2.27%),无1例发生术后再出血,无死亡。出院前均复查CTA,无1例瘤颈残留。术后随访6~24个月,1例后交通段小型动脉瘤复发,43例(97.72%)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小型及微小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临床预后良好。
宗钢马春春沈杰汪宇阳赵兵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