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业
- 作品数:26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未知来源骨转移癌病人的诊断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不明来源骨转移癌病例的原发瘤进行规范诊断,并对诊断策略进行评估,为寻找骨转移癌原发肿瘤提供合理方案。[方法]2003年6月~2006年12月共收治无既往恶性肿瘤病史,来源不明的骨转移癌125例。初诊时骨转移部位主要包括,脊柱57例,骶骨24例,骨盆16例,股骨15例,肱骨7例。通过常规体检、实验室检查、胸部平片和(或)CT,腹部和盆腔B超和(或)CT,以及病理活检等方法对原发肿瘤进行诊断。[结果]在70.4%的病例中发现了原发肿瘤,来源分布肺脏40%、肾脏8%、前列腺5.6%、肝脏4.8%、乳腺4%、甲状腺和胃各2.4%,其他3.2%。各种检查方法中,体检仅发现9.6%的原发病灶,43.2%的病例存在肿瘤特异抗原异常。60%的病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原发肿瘤。病理检查结果中能够明确或提示诊断的占66.4%。发现原发肿瘤病例的1年生存率58.57%;未发现原发肿瘤病例的1年生存率22.93%。[结论]无明确恶性肿瘤病史的骨转移癌病例经规范检查后大部分可以诊断原发肿瘤,接受适当治疗后生存时间得到延长。
- 汤小东郭卫杨荣利唐顺杜志业
- 关键词:骨转移活检
- 骨转移和肺转移的骨肉瘤基因组学表现差异
- 2023年
- 目的探讨初始骨转移与肺转移的骨肉瘤基因组学表现差异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5月1日至10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38例高级别骨肉瘤患者肿瘤新鲜标本及部分石蜡包埋标本,男29例、女9例,年龄(19.6±2.2)岁(范围6~61岁)。38例中12例发生初始骨转移、26例发生初始肺转移,其中15例(40%,15/38)具有原发灶和转移灶的配对标本。应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转录组测序,并随治疗进程获取肿瘤演进过程中的新鲜配对标本,分析不同进展模式的骨肉瘤配对标本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进一步根据其基因型表现进行疾病亚分类,将基因学表现与临床过程进行关联。结果骨转移组以单核苷酸变异为主(83%,10/12),肺转移组以结构变异为主(58%,15/26)。骨转移组的肿瘤突变负荷为4.9(2.8,12.0)、新抗原负荷为743.0(316.5,1034.5),较肺转移组的2.4(1.4,4.5)和128.5(49.0,200.5)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3)。突变谱示骨转移组[0.33(0.13,0.60)]和肺转移组[0.10(0.00,0.13)]在与年龄有关的基因特征1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随机表法每组各选择3例患者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染色,骨转移组中1例发现了三级淋巴结构。通过对配对标本进行进化图谱分析发现骨肉瘤配对标本的已知基因呈高度保守。结论以单核苷酸变异为主而非结构变异的骨肉瘤可能容易发生初始骨转移,此类患者年龄更大,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源性可能更高。
- 蔡震宇佘艳春谢璐王涵杜志业李原任婷婷许婕孙馨孙昆昆沈丹华汤小东郭卫
- 关键词:骨肉瘤肿瘤转移基因组学
- 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在骨肉瘤广泛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行设计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假体远端的组配节段与距骨和腓骨远端接触面为3D打印金属骨小梁界面,通过锥接的组配式节段调节假体长度。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的胫骨下段骨肉瘤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6.1±7.4)岁(范围8~29岁)。包括骨母细胞型骨肉瘤7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在规范术前化疗后行肿瘤广泛切除术,以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骨缺损。术后6个月内配戴支具行走,6个月后配戴护踝行走。术后每个月行X线检查评估踝关节融合情况,融合完成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2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学预后。采用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估术后功能。结果胫骨下段肿瘤均毗邻踝关节,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截骨,截骨长度为(16.0±3.1)cm(范围11~20 cm),肿瘤切除获得广泛外科边界。假体近端髓腔固定方式:3D打印金属骨小梁柄1例,自体腓骨移植1例,骨水泥固定6例。手术时间为(128.8±18.9)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25.0±37.8)ml(范围100~200 ml)。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6±10.5)个月(范围7~39个月)。假体远端与距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为(4.3±0.7)个月(范围3~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无伤口并发症和假体松动,全部患者均无瘤生存。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84.2%±3.0%(范围80%~90%)。结论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安全、有效,融合率高,术后早期功能满意。
- 牛天立杨毅梁海杰杜志业臧杰刘星雨郭卫
- 关键词:骨肉瘤胫骨踝关节假体设计骨重建
- 组配式铰链型踝关节假体在胫骨远段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组配式铰链型踝关节假体在胫骨远段恶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9例胫骨远端恶性肿瘤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14,24)岁(范围11~56岁);左侧5例、右侧4例。8例骨肉瘤均接受新辅助化疗,EnnekingⅡA期1例,ⅡB期7例;1例为肾癌孤立性胫骨远端转移。胫骨远端瘤段切除后,去除距骨表面关节软骨,采用加压螺钉固定距骨组件,组配合适长度胫骨组件,重建胫骨缺损后复位胫距假体组件。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瘤段切除长度及假体型号,随访过程中记录并发症情况(负重时踝关节疼痛、距骨塌陷、假体松动、感染、伤口延迟愈合)、肿瘤复发、肺转移或全身转移情况、影像学资料。末次随访时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踝部疼痛程度。结果9例术中出血量为(245.6±103.9)ml(范围100~400 ml),手术时间为(178.9±56.9)min(范围120~300 min)。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4±5.6)个月(范围12.5~27.2个月)。胫骨切除长度为14(11,17)cm(范围11~28 cm);假体基座2#1例、3#3例、4#5例,胫骨假体柄骨水泥固定5例、生物固定4例。9例至末次随访均未出现肺转移或其他脏器转移。1例骨肉瘤出现软组织复发而行复发病变切除;1例于术后4个月出现深部感染,行假体取出spacer旷置术。至末次随访,1例行胫骨远端假体取出spacer旷置而未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余8例MSTS评分为97.1%±3.3%(范围93%~100%),8例VAS均为0分;8例均可不拄拐完全负重行走,未见假体柄松动、断裂及距骨塌陷、假体下沉、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组配式铰链型踝关节假体在胫骨远端大段骨缺损重建中可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
- 王军杨毅梁海杰杜志业臧杰尉然汤小东郭卫
- 关键词:胫骨踝关节骨肿瘤假体设计
-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非感染性失败骨水泥固定翻修术的疗效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非感染因素导致的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病例进行骨水泥固定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128例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接受骨水泥固定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1例、女57例,年龄(33.5±15.4)岁(范围8~77岁)。128例患者中骨肉瘤73例、骨巨细胞瘤38例、未分化肉瘤8例、软骨肉瘤4例、Ewing肉瘤2例、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假体翻修部位:股骨远端假体105例、胫骨近端假体23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64例、假体部件损坏47例、肿瘤复发17例。经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后失败19例,其中16例接受了二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主要观察指标为假体生存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流行病学数据、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128例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7±33)个月(范围6~326个月)。初次翻修手术后发生并发症25例(19.5%),其中导致假体寿命终结19例(14.8%),包括5例(3.9%)结构性失败、6例(4.7%)无菌性松动、2例(1.6%)肿瘤复发和6例(4.7%)感染;5例切口浅表愈合不良,经局麻清创后痊愈;1例髌韧带止点断裂,经切开修补后痊愈。初次翻修手术后假体5年、10年和1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0%、76.6%和70.7%,保肢率为97.7%。16例接受了二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手术时间为(206±51)min,术中出血量为(596±217.99)ml,术后MSTS 93功能评分为(26.38±2.47)分;二次翻修手术时间为(258±41)min,术中出血量为(621±245.84)ml,术后MSTS93功能评分为(25.06±2.11)分,初次与二次翻修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MSTS 93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18,P=0.399;t=0.30,P=0.926;t=1.61,P=0.376)。结论骨水泥固定翻修术治疗非感染因素导致的膝关节肿�
- 杜志业汤小东杨荣利李大森杨毅郭卫
- 关键词:膝关节肿瘤假体失效聚甲基异丁烯酸
- 一种带有凹坑的可弯曲消融针
-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融针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有凹坑的可弯曲消融针,包括针管、套管、手柄、同轴线缆、拉绳、节环、卡块、竖向绕柱、横向绕柱和调节旋钮,所述针管上设有凹坑,所述凹坑内部设有银材质图层,在B超影像下显现的更明显...
- 杜志业王玉鑫黄炜何燕玲
- 骨肉瘤原发灶与配对邻近瘤栓转录组学比较研究
-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二代测序方法对骨肉瘤原发灶及瘤栓进行全转录组测序,以期找到关键基因,为转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3例合并瘤栓形成的骨肉瘤病例标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RNA-seq),标本为骨肉瘤原发灶肿瘤组织...
- 姬涛郭卫李大森杜志业王毅飞
- 关键词:骨肉瘤肺转移瘤栓基因组学
- 3D打印半肘关节假体重建肱骨远端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定制肱骨远端半肘关节假体的围手术期安全性、肿瘤学预后、假体相关并发症、术后功能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例肱骨远端恶性肿瘤患者。7例患者均行瘤段截除、3D打印肱骨远端半肘关节置换术。总结7例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肿瘤学预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假体的生产周期为7~12 d,平均(8.4±1.9)d,在假体准备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肿瘤进展。手术时间为100~240 min,平均(137±51)min;术中失血量为50~750 ml,平均(207±254)ml。所有假体均在术中顺利植入,无一例发生术中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8.4±5.0)个月(12~24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桡神经麻痹和1例假体半脱位。末次随访时屈肘活动度为100°~135°,平均(119.3±11.7)°;伸肘受限度为0°~30°,平均(10.0±13.8)°。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93量表(MSTS-93)评分为26~28分,平均(27.6±0.8)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为95~100分,平均(98.6±2.4)分,提示功能状态优良。结论:对于肱骨远端肿瘤切除术后的骨缺损,应用3D打印定制肱骨远端半肘关节假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可获得满意的功能状态。
- 郭卫梁海杰杨毅杨荣利姬涛臧杰杜志业
- 关键词:3D打印假体肱骨远端骨肿瘤
- 一种带有凹坑和操作架的消融针
-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融针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有凹坑和操作架的消融针,包括针体、套管、手柄、耐热套环、固定环和长板,所述针体一段设置在所述套管内,所述套管靠近所述针体的一端上设有耐热套环,所述套管设置在所述手柄上,所述手...
- 杜志业王玉鑫黄炜何燕玲
- 单中心682例骨盆原发肿瘤流行病学分析
- 目的 骨盆原发肿瘤侵袭性强、肿瘤包块大、常累及盆腔脏器和神经血管,是一类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的肿瘤。为了进一步为骨盆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流行病学依据,本研究对在我中心接受诊治的骨盆原发肿瘤病例进行了汇总分析。
- 张熠丹王翼飞臧杰谢璐尉然杜志业郭卫
- 关键词:骨盆肿瘤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