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裕清 作品数:34 被引量:113 H指数:5 供职机构: 日照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64层CT对小肠间质肿瘤诊疗意义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MPR及3D-CTA,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单发小肠间质瘤口服2.5%等渗甘露醇的肿瘤表现和造影方法及三维血供表现。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血供、强化特征、转移等。结果:11例小肠间质瘤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4例,十二指肠空肠移行部2例。其中高危险度间质瘤5例,中危险度间质瘤3例,低危险度间质瘤2例,极低危险度间质瘤1例。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供血7例。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密切相关3例,血供不明来缘1例。CT发现肿瘤坏死6例(58.5%),侵犯周围结构4例(27%),转移2例(22%)。肿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平均直径6.0cm。未见肠梗阻征象。结论:CT小肠造影及MPR重建在小肠间质瘤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对小肠间质瘤的定性分级有重要价值。小肠3D-CTA对于肿瘤的定性、定位、手术治疗方式的制定均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单裕清 延宏 徐锐 王雁冰 李振家关键词:胃肠间质瘤 小肠 回盲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CT诊断 2005年 回盲区占位一般是对回盲瓣、盲升结肠、回肠远段及阑尾区等位于右下腹麦氏区占位的统称,CT独特的准确评估肠壁、肠系膜和肠腔外组织的能力加以辅助其他表现,对回盲区疾病的评估和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张海燕 单裕清 李青 延宏 刘金贤关键词:占位性病变 CT诊断 恶性 盲升结肠 回盲瓣 右下腹 CT在评估胸骨肌变异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讨CT在评估胸骨肌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胸部CT平扫显示胸骨肌变异的患者102例,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对胸骨肌的数量、分布、形态、走行、宽度等解剖特点进行评估,分析性别间分布方式差异。结果 102例共发现137条胸骨肌。64条为扁平状(46.72%),30条为扁丘状(21.90%),42条为索条状(30.66%),1条为半羽状。单侧分布66例(64.71%),双侧分布36例(35.29%)。单侧分布中,51例位于右侧(77.27%),15例位于左侧(22.73%)。双侧分布中,28例双侧不对称(77.78%),8例双侧对称(22.22%)。所有胸骨肌均分布于胸骨两侧,97条斜行(70.80%),40条平行于胸骨(29.2%)。112条上缘起自第2~3肋软骨间水平(81.75%),23条起自胸骨(16.79%),2条起自第4肋软骨水平(1.46%)。96条下缘止于第4~5肋软骨水平(70.07%),41条止于第6~7肋软骨水平(29.93%)。男、女间胸骨肌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宽度分别为(20.01±10.37) mm和(12.80±6.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骨肌分布及形态多种多样,扁平状居多,单侧分布多于双侧;单侧分布中,右侧多于左侧;双侧分布中,双侧多不对称。影像学表现多为斜行,上缘多起自第2~3肋软骨水平,下缘多止于第4~5肋软骨水平。男、女间分布无差异,男性胸骨肌宽度大于女性。利用高分辨率CT及重建技术可完整、立体地显示胸骨肌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及必要的胸部手术提供帮助。 何晓宁 穆乃文 肖娟 郑超 王超 单裕清关键词:胸骨肌 计算机体层成像 64排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价值 2012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Crohn病患者行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AD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小肠Crohn病影像学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21例小肠Crohn病共累及78个肠段:累及回肠远段24个,回肠中段20个,回肠近段、空肠远段和空肠中段分别为9、6、5个,累及回盲部9个,广泛累及结肠5个;21例患者均同时累及2组以上小肠且呈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平扫CT值平均为(38±4)HU,动脉期为(78±12)HU,门静脉期为(96±1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35,P〈0.01)。病变肠段平扫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CT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与门静脉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Crohn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DCT增强扫描在小肠Crohn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孔云朋 王玲 单裕清 徐锐关键词:小肠CROHN病 16层CT各向同性重建及Lung Care软件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 2007年 目的评价16层 CT 各向同性重建及 Lung Care 软件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提高恶性结节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孤立性肺结节患者52例,由两名经验丰富的 CT 专家判读分析征象。首先提供普通横轴位图像并预诊断,再使用各向同性重建及 Lung Care 软件对病变重新分析,所得的两组结果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使用各向同性重建及 Lung Care 软件的诊断准确率与普通横轴位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向同性重建发现的毛刺征、棘状突起、浅分叶、肺血管包埋聚集等征象的数量均明显高于横轴位图像(P<0.05)。结论各向同性重建及 Lung Care 软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较普通横轴位图像无明显提高,对于发现某些特征性征象有重要意义。 徐锐 李建龙 相成 单裕清关键词:肺肿瘤 全文增补中 多层螺旋CT对小肝癌的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CT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004年2月至2006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CT表现。结果26例小肝癌大小为0.5~3.0cm,平扫发现25个病灶,动脉期27个病灶,门脉期24个病灶,延迟期30个病灶,其中25个病灶在增强扫描三期中符合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呈“快进快出”的特点。其中4例是单个病灶,示门脉癌栓,1例是2个病灶示门脉和下腔静脉癌栓。结论多层螺旋CT是小肝癌诊断的主要方法。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够反映肝癌的血供特征和门脉及下腔静脉受累情况,对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价值。 张善娟 单裕清 孙先普关键词:肝肿瘤 儿童正常和肥大增殖腺的CT测量 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 :确定儿童正常和肥大增殖腺的CT测量值。材料和方法 :5 0例正常增殖腺儿童和 3 0例肥大增殖腺儿童行CT检查 ,并在重建正中矢状位图像上测量增殖腺的厚度和鼻咽腔宽度。结果 :正常儿童组增殖腺厚度和鼻咽腔宽度分别为 1.0 1± 0 .3 5cm和 2 .3 4± 0 .40cm ,增殖腺和鼻咽腔比率 42 .2± 9.2 % ;2 3例肥大增殖腺不需手术治疗的增殖腺厚度与鼻咽腔比率 5 3 .1± 7.4% ;7例增殖腺肥大需要手术治疗者 >66.5 %。结论 :CT测量对儿童肥大增殖腺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杨斐 费洪钧 陈为霞 王云 单裕清关键词:增殖腺 肥大 CT 儿童 一种防X光射线保护门 本发明一种防X光射线保护门,包括保护门框,保护门框内侧分别安装有第一保护门板、第二保护门板,第一保护门板、第二保护门板分别通过合页和保护门框连接,保护门框顶部设置有防护机构,保护门框上方安装有预警系统,防护机构包括防护罩... 单裕清文献传递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重建功能对中央气道腔内占位诊断与治疗的意义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重建对中央气道占住的CT诊断价值和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例中央气道占位的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MPR重建处理,分别对轴位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MSCT对于6例中央气道肿瘤及3例异物的病例进行横断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后分析得出,MPR重建能明确显示中央气道,气道占位部位、大小、管腔狭窄程度、截断,管壁增厚及管周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MPR重建功能能够有效地评价中央气道病变的解剖与病理关系,有助于气管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指导治疗。 匡立山 单裕清 秦永春 延宏关键词:气管支气管 图像后处理 MSCT MPR重建与Lung Care软件对周围型小肺癌边缘征象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MSCT MPR重建与Lung Care软件结节分析对周围型小肺癌边缘征象的诊断价值并进行比较。方法对56例周围型小肺癌(其中腺癌23例,鳞癌1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9例,转移癌8例)患者均行MSCT全肺容积扫描,再经MPR重建及进行Lung Care软件分析结节边缘征象。结果MSCT及Lung Care软件结节分析与MPR重建可对周围型肺癌边缘改变做出分析,二者比较在显示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胸膜侧肺部病变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 MPR重建与Lung Care软件结节分析对周围性肺癌边缘征象显示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定性诊断可提供更多的依据。 单裕清 王雁冰 张善娟 徐锐关键词:MSCT 肺癌 MPR LUNG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