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云龙

作品数:71 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文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4篇小说
  • 6篇他者
  • 5篇殖民
  • 5篇康拉德
  • 5篇后殖民
  • 4篇颠覆
  • 4篇约瑟夫·康拉...
  • 4篇文学
  • 4篇后现代
  • 3篇夜色温柔
  • 3篇身份
  • 3篇视阈
  • 3篇他者化
  • 3篇女性
  • 3篇种族
  • 3篇小说创作
  • 3篇库切小说
  • 3篇《夜色温柔》
  • 3篇《大海》
  • 3篇《霍华德庄园...

机构

  • 71篇南京航空航天...
  • 4篇苏州大学
  • 3篇上海工艺美术...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常州市广播电...

作者

  • 71篇石云龙
  • 5篇姜礼福
  • 5篇唐晓芹
  • 4篇孙晓云
  • 3篇林瑞韬
  • 3篇王静
  • 2篇何文玉
  • 2篇高敬
  • 2篇王菲菲
  • 1篇王静
  • 1篇赵君仡
  • 1篇陆燕
  • 1篇李栋飏
  • 1篇李健
  • 1篇洪芸
  • 1篇秦楠
  • 1篇金晓荣
  • 1篇陈娟
  • 1篇陈洁
  • 1篇杜昕

传媒

  • 6篇江苏外语教学...
  • 5篇当代外国文学
  • 4篇江苏教育学院...
  • 4篇四川教育学院...
  • 3篇外语研究
  • 3篇英美文学研究...
  • 2篇哈尔滨学院学...
  • 2篇江苏高教
  • 2篇四川外语学院...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南华大学学报...
  • 2篇南京航空航天...
  • 2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 2篇成都师范学院...
  • 2篇外文研究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作家
  • 1篇译林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8
  • 5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中的变异及其缘由被引量:1
2012年
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中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如风水、五行等,这些中国元素也是西方读者关注的"充满神话性的原始色彩元素"。那么,书中描述的中国文化究竟是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呢?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结合中国经典古籍,探求这些传统文化的最初本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中的变异,然后从历史主义研究、接受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视角出发,寻找出文化变异的根由。
林瑞韬石云龙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传统文化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死亡之思
2014年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频繁使用死亡元素进行文本架构,表达对于死亡议题的思考与探索。根据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假说及宗教伦理死亡观的理论,分析文本中的死亡主题,可以得出结论:死亡是建构自身存在价值、构建生命内在动力、追求生存本质意义的重要前提和深层动因。
张燕石云龙
关键词:《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继承、整合与超越——解读《仪典》中独特的文化语境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以美国著名印第安裔作家莱丝莉.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的代表作《仪典》为研究对象,拟从文本表现形式、材料选择以及表达主题3个方面探析作品中独特的文化语境,即: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印第安族裔话语特征结合的历史语境,以及从中折射出的作者独特的历史、族群和文化观。同时探讨这种崭新的创作诉求对于当代印第安人生存发展的启示。
陈洁石云龙
关键词:文化语境
论《洛丽塔》中的“审美狂喜”观
2015年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提出"审美狂喜"美学思想,运用非理性的主人公形象、非理性题材以及非理性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审美狂喜"观,揭示"审美狂喜"观的非理性本质,表达作者对以理性主义和道德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学的反叛,以及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审美方式的批判,指出"审美狂喜"能够帮助把握永恒之美、实现审美超越,提出"审美狂喜"对于创作美学与接受美学的重要启示。
王菲菲石云龙
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审美狂喜
忧伤、记忆与爱情的见证——评2005年度曼布克奖获奖小说《大海》被引量:5
2006年
石云龙
关键词:布克奖获奖小说《大海》
他者的“边界写作”——萨尔曼·鲁西迪的混杂身份与小说创作被引量:1
2013年
交错混杂的移民体验和因此产生的混杂性文化身份使鲁西迪这位移民作家永远徘徊在东方与西方的边陲上,成为不被任何一方完全接受的"他者"。而这位站在东西方边陲上的"他者"却一反移民作家普遍因无根而产生的焦虑与彷徨,用小说展开对家园的"边界写作"。
王静石云龙
关键词:他者
站在巨人的肩上——浅析《圣经》在《哈姆雷特》中的折射
2006年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孙晓云石云龙
关键词:哈姆雷特圣经大卫王
试论奥康纳的“怪诞风格”被引量:6
2001年
西方评论界认为 ,美国 2 0世纪南方代表作家之一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刻意渲染宗教意识 ,风格怪诞。然而 ,在这些作品的主题中 ,尤其是她最有成就的短篇小说 ,社会意识强于宗教意识 ,表现了作者对宗教气息浓郁的南方生活的深切关注。宗教气息浓烈是美国南方特征所致 ,独特的南方文化使然。奥康纳作品透出独特典型的南方特色 ,决无风格怪诞之嫌 ,恰恰相反 ,正是这些特色使奥康纳成为南方代表作家之一。
石云龙
关键词:怪诞风格
试论《黑暗的心》中的“共生”思想
2016年
约瑟夫·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呈现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及黑人与白人的不和谐关系。他通过对失衡关系的描写,表达了对共生关系遭破坏的不满,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批判;通过对自然、女性与黑人反抗压迫的呈现,表达了他对和谐共生状态的向往。
肖书阳石云龙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
人性在“颠覆”和“抑制”中突显——《京华烟云》的新历史主义解读被引量:3
2006年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和人性的善恶,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论述文学社会功能的时候提出了“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颠覆”主要是指对当时社会主流统治意识的反叛,而“抑制”则指对颠覆力量的抑制,对当时主流统治意识的维护。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斗争消解过程中,人性得以充分展现。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出发,通过实例,展示小说《京华烟云》中“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的碰撞,进而对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及其变幻莫测进行深入剖析。
秦楠石云龙
关键词:《京华烟云》颠覆人性文学评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