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
-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预防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老年难治性丙型肝炎初次治疗患者个体化治疗后的病毒学应答
- 2016年
- 目的建立适合我国老年难治性丙型肝炎(RHC)初治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通过12个临床中心入组225例老年RHC初治患者,先统一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利巴韦林(RBV)治疗12 w,之后根据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 EVR)情况分组。获得c EVR的患者进入A组,继续给予标准治疗到48 w;未获得c EVR的患者进入B组,并进一步随机分为B1组(继续治疗到72 w)和B2组(继续治疗到96 w)。随访24 w。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中、随访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结果总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为85.09%。抗病毒治疗后A组147例患者延迟病毒学应答(D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SVR比例均明显高于B1组和B2组(P<0.01)。B1组和B2组抗病毒治疗后无效应答(p EVR)、DVR、ETVR、SVR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HCV基因6型患者SVR获得率明显高于感染HCV基因1、2、3型的患者(P<0.05)。IL28B基因型CC型患者SVR获得率明显高于非CC型。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DVR对SVR的阳性预测率分别为92.93%、89.80%、85.71%;阴性预测率分别为27.42%、90.00%、100.00%。结论中国老年RHC初治患者通过c EVR分组进行个体化治疗绝大部分可获得c EVR。其中治疗12 w未获得c EVR的患者,可将治疗延长至72 w,但不必到96 w。治疗12 w时患者仍未获得EVR,应当停止治疗,更换治疗方案;获得p EVR的患者可继续治疗到24 w;若仍未获得DVR,应停止治疗,更换治疗方案。
- 苏瑞霞张群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利巴韦林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shRNA表达质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
- 张群蒋玉凤
- 老年感染性疾病患者降钙素原白细胞及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比较降钙素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及血清c一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我院电子病历、挂号和处方系统(HIS系统)收集年龄≥65岁、发热(腋温)〉38.0℃、有感染或疑似有感染征象,进行了降钙素原、白细胞及CRP检测及细菌学检查的相关病例,结合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治疗后的降钙素原、白细胞和CRP检测结果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219例,其中对照组65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48例,脓毒症组106例,脓毒症组中血白细胞计数正常组51例,异常组55例。脓毒症组病死率为11.4%(25/106),与SIRS组1.8%(4/48)及对照组0.900(2/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60,P=0.000)。血清降钙素原浓度与患者的感染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06(95%CI:0.616~0.797,p=0.000)。以降钙素原、白细胞、CRP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降钙素原判断最佳诊断界值为〉O.341μg/L(灵敏度为84.5%,特异度为55.8%);降钙素原比值对感染控制的曲线下面积(A)为0.916(95%CI:0.864~0.967,P=0.000),其判断感染的阈值为0.73μLg/L(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88.0%)。结论对老年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降钙素原检测,能很好地反映出病情的变化,是特异性较高的炎症指标;降钙素原的变化可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使用,从而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吴培单纯张群许银芳秦燕萍高超苏瑞霞
- 关键词: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质
- 18-α异构体甘草酸对化学损伤人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研究18-α异构体甘草酸(异甘草酸镁)对半乳糖胺(D-GalN)和四氯化碳(CCl4)损伤培养人肝细胞(L-02)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L-02,用异甘草酸镁进行保护,再经D-GalN或CCl4处理。观察细胞上清活性氮终产物(NOx)含量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浓度为1mg/mL时,异甘草酸镁能显著减少D-GaLN和CCl4损伤细胞导致的NOx释放(P<0.05),明显升高D-GaLN损伤所降低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论:1mg/mL的异甘草酸镁对D-GaLN和CCl4致人肝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NOx释放,改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作用相关。
- 张群吴培张建军
- 关键词:半乳糖胺四氯化碳甘草酸肝细胞药物作用
- 甘草甜素类药对化学损伤人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比较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4种(3类)甘草甜素药物对半乳糖胺(D-GalN)和四氯化碳(CCl4)损伤培养人肝细胞(L-02)的保护作用及差异,筛选出疗效好的药物,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培养L-02,用复方甘草酸单铵(Compound ammonium glycyrrhizin,CAG)、复方甘草酸苷(Compound glycyrrhizin,CG)、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ihizinate,DG)和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 hizinate,MI)分别进行保护,再经D-GalN或CCl4处理。观察肝细胞生长状态、测定AST及LDH酶活力、测定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从而评价CAG、CG、DG和MI对D-GalN和CCl4损伤L-0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浓度为1 mg/ml时,CAG、CG、DG和MI均能显著抑制D-GalN和CCl4所致的AST及LDH释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其中CAG抑制D-GalN所致的AST效果显著优于CG、DG和MI(P<0.05);CAG抑制CCl4所致的AST及LDH释放的效果显著好于DG和MI;CG抑制D-GalN所致的AST和LDH释放效果显著(P<0.05)好于MI。浓度为1 mg/ml的CAG、CG、DG和MI 4种药物均能显著抑制2种化学损伤细胞内的GSH降低,其中CAG效果最明显(P<0.05)。结论:1 mg/ml的CAG、CG、DG和MI 4种药物对D-GalN和CCl4致人肝细胞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SH降低相关。4种甘草甜素药物,CAG保护肝细胞效果最为显著,CG、DG和MI作用依次减低。
- 张群张丽峰陈鹏孙华丽张建军
- 关键词:半乳糖胺四氯化碳甘草甜素肝细胞药物作用
- 成年人诺如病毒性腹泻临床特点及防控对策被引量:3
- 2011年
- 诺如病毒(Norovirus,NV)是近年来导致人类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NV是一组杯状病毒属病毒,其原型株诺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于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被分离发现。由于该组病毒极易变异,被WHO定为B类病原。
- 吴培张群秦燕萍高超苏瑞霞张洪英
- 关键词:病毒性腹泻成年人诺瓦克病毒诺如病毒杯状病毒
- 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下同)对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对58例出现化疗相关性腹泻(CID)的患者给予奥曲肽治疗。按照NCI CTC标准,全组患者出现Ⅱ级腹泻12例,Ⅲ级腹泻38例,Ⅳ级腹泻8例。Ⅱ级、Ⅲ级CID给予皮下注射奥曲肽100μg bid或静脉持续泵入奥曲肽25μg/h,每天8 h,Ⅳ级CID给予静脉持续泵入奥曲肽25μg/h,每天12 h。结果全组58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7%。Ⅱ级CID奥曲肽治疗平均有效时间为2.6 d;Ⅲ级CID皮下注射奥曲肽的治疗有效时间平均为4.7 d,而静脉持续泵入奥曲肽的治疗天数平均为3.9 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CID静脉持续泵入奥曲肽治疗平均有效时间为7.5 d。不良反应表现为5例皮下注射的患者出现一过性面部潮红,恶心,未作处理自行缓解。结论奥曲肽能有效地控制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Ⅱ级以上CID患者宜采用静脉持续滴注治疗为宜。
- 吴培张群许银芳高超秦燕萍苏瑞霞
- 关键词:奥曲肽化疗相关性腹泻
- 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了解掌握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0年,门诊就诊的124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年龄段主要在15~35岁,占51.5%;细菌性腹泻全年均有发生,在夏季发病比例较高;病毒性腹泻常年基本维持在20~40例/月,普遍高于细菌性腹泻的<10例/月,且在病毒流行季节(秋冬季)呈暴发趋势;细菌引起的腹泻,年发病率在2008-2010年均较低,分别为6.0%、2.8%、3.6%,而病毒性腹泻的年发病率均较高,分别为11.8%、22.0%、16.8%;经统计学分析,各年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且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相应的抗病毒健康教育工作。
- 吴培张群秦燕萍高超苏瑞霞张洪英
-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流行病学
- 甘草酸在肝炎患者和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参与下代谢差异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肝炎患者与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对甘草酸代谢处置的差异,探究同一制剂在不同患病人群的药效学差异因素。方法分别采集肝炎患者与肝癌患者的新鲜粪便,称重稀释后取上清与甘草酸进行厌氧共培养,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甘草酸分别与肝炎患者和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共孵育后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从肝炎患者和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含药孵育液中鉴定出甘草酸单糖水解产物、苷元、脱氢苷元、脱羧基苷元等6种相同的代谢产物,在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含药孵育液中还鉴定出2种脱羟基苷元,而在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孵育液中未检测到甘草酸脱羟基产物。结论肝炎患者与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对甘草酸的代谢处置有所不同,从代谢途径为甘草酸制剂在不同人群中的药效学差异提供解释途径。
- 高超单纯苏瑞霞许银芳张群吴培
- 关键词:甘草酸病理状态肠道细菌
- 复方甘草酸单铵和异甘草酸镁对化学损伤人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研究2类甘草甜素药物对半乳糖胺(D-GalN)和四氯化碳(CCl4)损伤培养人肝细胞(L-02)的保护作用及差异.方法:培养L-02,用复方甘草酸单铵(compound ammonium glycyrrhizin,CAG)和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I)分别进行保护后,再经D-GalN或CCl4处理.观察肝细胞生长状态、测定AST、LDH酶活力、及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从而评价CAG和MI对D-GalN和CCl4损伤L-02的保护作用差异.结果:浓度为1g/L的CAG和MI均能提高细胞的存活率,显著抑制D-GalN和CCl4所致的AST及LDH释放.CAG抑制D-GalN和CCl4所致的AST与LDH效果显著好于MI(均P<0.05);浓度为1g/L的CAG和MI均能显著抑制2种化学损伤细胞内的GSH降低(CCl4损伤:7.59±1.27,5.23±0.70vs3.33±0.40;D-GalN损伤:7.93±0.36,5.40±0.52vs3.77±0.45,P<0.01或0.05),CAG效果明显好于MI.结论:1g/L的CAG和MI2种药物对D-GalN和CCl4致人肝细胞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GSH降低相关.2种甘草甜素药物相比较,CAG保护肝细胞效果好于MI.
- 张群刘加群孙华丽陈鹏张建军
- 关键词:半乳糖胺甘草甜素肝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