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光洪

作品数:32 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环流
  • 4篇信号
  • 4篇声信号
  • 4篇声学
  • 4篇平均流速
  • 4篇南海北部
  • 4篇观测站
  • 4篇测站
  • 3篇定位装置
  • 3篇数据采集
  • 3篇纬度
  • 3篇吕宋
  • 3篇吕宋海峡
  • 3篇南海环流
  • 3篇经纬度
  • 3篇海洋浮标
  • 3篇海域
  • 3篇反演
  • 3篇浮标
  • 2篇电池

机构

  • 31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广岛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江苏省海洋环...

作者

  • 32篇廖光洪
  • 12篇杨成浩
  • 10篇袁耀初
  • 10篇朱小华
  • 10篇梁楚进
  • 8篇徐晓华
  • 5篇郑红
  • 5篇陈洪
  • 4篇罗锋
  • 4篇李俊德
  • 4篇金魏芳
  • 4篇丁涛
  • 4篇周蓓锋
  • 3篇张传正
  • 3篇张敏强
  • 3篇曾建武
  • 3篇李灵波
  • 2篇吴清松
  • 2篇王惠群
  • 2篇王彰贵

传媒

  • 7篇海洋学报
  • 5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信息与电子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海洋学会...
  • 1篇海峡两岸第七...
  • 1篇第九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模糊中值滤波的图像处理方法被引量:8
2007年
中值滤波器是众多滤波器中既能很好地抑制噪声,又能较好保护图像细节的一个滤波器。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细节不能被很好地保护。因此,提出了一种模糊中值滤波算法,该算法不像传统中值滤波简单地在像素级上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而是通过隶属函数将图像灰度值转换到图像特征级处理,该算法不仅能更好地抑制噪声,而且保护细节的性能也有所提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陶剑锋殷志祥廖光洪
关键词:图像处理中值滤波隶属函数
一种海洋浮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洋浮标,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海洋浮标上的密封筒;密封设置在所述密封筒内且配合工作的经纬度定位装置、数据采集存储装置、电源电池和能够向作业平台或岸站发送信号的信号发射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海洋浮标,...
丁涛周蓓锋李俊德梁楚进冯子旻张敏强金魏芳廖光洪曾建武李灵波
文献传递
乐清湾海洋环境季节特征及水交换过程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基于4个航次的实测资料,分析乐清湾的温(度)盐(度)、潮汐、潮流和余流等海洋环境季节分布特征,并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乐清湾的水交换过程,提出一个计算海湾水体平均置换率的简单公式,以直观描述湾内水体与湾外水体交换的过程特征。结果表明,乐清湾的水交换能力与湾内温(度)盐(度)水平及断面分布特征一致,从口门到湾顶,水交换能力差别较大,连屿至打水山断面以南的水体基本1个月可完全交换,连屿至打水山断面以北的水体2个月仍然无法交换到湾口水平。
罗锋廖光洪盛建明杨成浩
关键词:海洋环境水交换
2009年7月结合CTD与Argo观测在吕宋海峡及其附近海域海流的诊断计算研究
基于2009年7月航次获得的水文资料以及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Argo观测,采用海洋环流诊断模式,并结合改进逆方法,计算和研究在2009年7月在吕宋海峡及其附近海域(参见图1)海流的变化,主要观测和计算结果如下....
袁耀初廖光洪杨成浩刘增宏陈洪
乐清湾的潮位、潮流和余流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在乐清湾进行了代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航次调查,设置了Y4、Y14、Y15和A共4个连续观测站位,共得到12组实测的海流流速和10组CTD数据。采用潮汐调和分析法分析了距江厦潮汐能试验电站3 km处的潮汐站位连续19个月的潮位资料,结合调查数据特性和乐清湾潮汐特点,引入M2与S2、O1与K1、M4与MS4、2MS6与M6分潮之间的差比关系,对连续观测站位的潮位和潮流进行准调和分析。潮位的统计和准调和分析结果显示:Y4、Y14、Y15站位和潮汐站位8个分潮振幅和的航次调查平均值为3.75,4.02,3.94和4.03 m,(HO1+HK1)/HM2的航次调查平均值为0.32,0.28,0.32和0.24。Y4、Y14、Y15和潮汐站位的M4、MS4、M6和2MS6浅水分潮振幅的航次调查平均值分别为0.20,0.31,0.35和0.25 m,M6和2MS6浅水分潮振幅的航次调查平均值分别为0.03,0.15,0.17和0.15 m。不同航次调查4个连续观测站位涨潮最大流速的平均值为81.5 cm/s,落潮最大流速的平均值为103.1 cm/s。Y4、Y14和Y15站位潮流的M2和S2分潮振幅百分比分别为86%,65%和68%,浅水分潮振幅百分比分别为11%,29%和25%。M4、MS4分潮振幅之和分别是M6、2MS6分潮振幅之和的2.1,1.2和1.7倍。由潮位和潮流的分析结果可知:从乐清湾湾口至湾顶,潮汐逐渐增强,半日潮比率逐渐增大,半日潮型的特性更为明显;浅水分潮强度逐渐增加,其中M6和2MS6分潮强度增强更为明显。位于湾口的Y4站位在秋季(2008年10月)航次调查时的日平均余流流向为西南偏南方向,冬季(2009年1月)和春季(2009年4月)航次调查时的余流流向为东南偏南方向。Y4站位余流受灵霓大坝影响,大坝建成后湾口余流改变方向,向南流出乐清湾。位于湾顶的Y14站位,余流流速变化不大,但方向变化明显,夏季(2008年7月)为西南方向,秋季为西南偏南方向,冬季为西南偏西方向,春季又为西南偏南方向。Y15站位余流流速较小,但方向�
杨成浩廖光洪罗锋徐晓华
乐清湾水交换特征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采用EFDC模式模拟研究了乐清湾水交换的三维过程和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水示踪剂质量浓度分析水体置换过程。结果表明,乐清湾水交换主要是由鹿西岛两侧流入的外海水体与湾内水体的交换,以及乐清湾口门西侧附近的湾内水体与瓯江北口径流冲淡水之间的交换。从口门到湾顶,水交换能力差别较大。以最窄的连屿至打水山断面为界,以南水体1个月基本可以完全交换,而以北水体2个月后仍然无法交换至湾口水平。连屿至打水山断面以北地形复杂,岛屿较多,污染物主要通过岛屿间的潮汐汊道输运,断面的瓶颈效应也使得断面以北的水体交换能力稍弱。在口门附近90%以上的水体被外海置换所需时间不到5 d,而此时湾顶水质未有太大改变;15 d左右,80%湾内水体被外海水置换;90%湾内水体被置换仅需40 d;70 d时的水体置换率达97%。
罗锋廖光洪杨成浩徐晓华
关键词:水环境水交换EFDC
veKdv方程的若干系数在南海北部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应用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资料(简称CORA)研究南海北部第一模态内波场运动学参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首先分析了Brunt-Visl频率的统计特征;其次,基于弱非线性变系数扩展Kortewed-de Vries(veKdv)方程模型,计算了它的输入系数,即线性长波相速度,平方和立方非线性系数和频散系数,这些参数可用于定性评估内孤立波传播可能的极性,内孤立波的形态,幅度限制以及传播速度等。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季节性密度跃层从2月开始出现,最大浮力频率约在20m。它在6—7月达到最强,自8月开始减弱,在10月消退。另一密度跃层出现在8—11月,最大浮力频率约在80m,冬季大致在120m。季节性密度跃层在4—9月十分明显,而8—10月双跃层现象显著,冬季仅出现较弱的第二密度跃层。在1—3月和10—12月海盆深水区最大Brunt-Visl频率值要大于陆架浅水区;而在5—9月情况则相反。Brunt-Visl频率最大值所在深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深,6—7月则最浅。计算的线性内波相速度、频散系数和幅度放大因子的空间特征主要取决于地形变化;平方(立方)非线性系数与地形关系较小,随季节变化明显,它们主要取决于局地海洋环境特征。通过分析veKdv方程的系数特征,解释了为何在夏季南海北部最容易观测到大振幅内孤立波和在吕宋海峡以东海域难以观测到孤立波的原因。
廖光洪黄韦艮袁耀初徐晓华杨成浩王惠群陈洪
关键词:南海北部
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环流的三维海流诊断计算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基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航次(4月22日至5月24日)获得的水文资料和NCEP提供的风场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南海环流,结合同时期高度计资料T/P推得的水位高度距平分布,获得了一致的南海环流的流态,主要环流特性概括如下:(1)黑潮入侵南海较弱,黑潮的大部分绕过吕宋海峡作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向台湾以东,但小部分在300m以浅向西入侵,并局限于中国大陆以南较狭窄的陆架坡内,不扩展到所有的西边界,这与Qu的观点一致.(2)南海北部环流,在300m以浅主要由海盆尺度的气旋环流支配,它以两个气旋式涡C1与C2为核心组成.在300m以深,南海北部环流被反气旋环流以暖涡W4为核心分离成两个尺度不大、分别以气旋涡C2和C3为核心的环流.冬季时海盆尺度气旋式环流的范围比4~5月大得多.(3)南海中部环流,主要由海盆尺度的反气旋环流支配.在300m以浅海盆尺度的反气旋式环流分别以暖涡W1,W2和W3为核心组成.在反气旋式涡W1东南存在一个以C1为核心气旋式环流.但在300m以深,海盆尺度的反气旋环流分别以暖涡W1,W2和W4为核心组成,并向北扩展到20°N′(4)在越南以东近岸存在一支较强的沿岸北向流,其强度比6月时沿岸的北向流强.这支较强的北向的沿岸流一直可达17°15′N附近,比6月时更往北大约3°15′.(5)产生1998年4~5月南海环流的动力机制有两个:最重要的动力因子为斜压场与地形相互作用项,其次为东南风作用下风应力与地形相互作用项.Sverdrup关系在南海环流不满足.
袁耀初廖光洪王彰贵
关键词:南海环流
1998年冬季南海环流的三维结构被引量:9
2005年
利用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南海的调查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了冬季南海三维海流,所得结果如下:(1)冬季南海环流系统方面:1)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海域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反气旋式涡.2)南海中部,在越南近岸存在较强的、南向的西边界射流.其以东海域出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南海中部东侧海域存在一个较弱的反气旋式环流.3)南海南部,一般流速较弱.在112°E以西受反气旋式环流所控制,加里曼丹岛西北海域存在气旋性环流.由于受调查海域所限,这两个环流只部分出现.(2)上述环流系统与200 m层水平温度、密度分布对应较好.(3)南海冬季环流垂向速度分布方面:1)表层,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为范围较大的上升流海区.而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出现了下降流.海南岛以南及东南海域也存在下降流.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出现范围较大的下降流,其以东为上升流海域,而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又出现下降流.南海南部,基本上被上升流海域所控制.2)次表层与表层不同,例如在次表层,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出现上升流.中层和深层垂向速度分布与次表层相似.(4)关于南海垂向速度分量分布的动力原因:在表层,风应力旋度场起着主要作用;在次表层,β效应与斜压场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动力因子,而风应力旋度场和β效应与正压场相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
廖光洪袁耀初徐晓华
关键词:南海环流
基于声传播时间的二维流场反演数值仿真研究
基于南海1998年夏季调查航次诊断计算的流函数场,选取越南以东偶极子发生海域,进行不同的声层析观测站位设置实验。模拟计算声线传播时间信息,然后应用基函数重建方法进行了流函数场的模拟反演研究,讨论了不同随机观测误差对反演结...
廖光洪朱小华杨成浩徐晓华
关键词:南海海域不适定问题TIKHONOV正则化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