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凌
- 作品数:9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贵阳学院中文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现代新诗本体追求探微
- 如果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场域,以"形式生成"与"精神成长"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通过从初生形态到发展进程的探讨陈述新诗的生成、发展,并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的诗歌现象与诗人进行"点击"似的阐释,可以粗略地勾画现代新诗"形"与"神...
- 吴凌
- 关键词:现代新诗形式本体
- 文献传递
- 现代新诗本体追求探微
- 2009年
- 如果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场域,以"形式生成"与"精神成长"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通过从初生形态到发展进程的探讨陈述新诗的生成、发展,并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的诗歌现象与诗人进行"点击"似的阐释,可以粗略地勾画现代新诗"形"与"神"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1917年至1925年为诞生期(或者尝试期),1925年至1937年为成长期,1937年至1949年为战争期。
- 吴凌
- 关键词:现代新诗形式本体
- 不可逆转的变异的开端——略论初期白话诗中“比”的变异
- 2006年
- 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人由于受“五四”时代背景下特定文化心理的影响,其诗中的“比”与“兴”的方法受到了“象征主义”的强烈冲击,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异”。首先是“比”,因为“象征性思维”的介入,一部分白话诗舍弃了传统的“近取譬”,较多地采用了更适于表现象征性主题的“远取譬”方法,拓展了“比喻”思维的想象空间。
- 吴凌
- 略论初期白话诗的“直言”形式和“以文为诗”的创作方法被引量:1
- 2005年
-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 吴凌
- 关键词:《尝试集》
- 斩不断的“血缘”——略论初期白话诗的民歌风味和“比”、“兴”的运用
- 2005年
-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 吴凌
- 试论《屈原》的伦理倾向被引量:1
- 2000年
- 本文以历史悲剧《屈原》的作者郭沫若在抗战时代背景下对战国历史的独特认识为基础 ,阐明了该剧“借古喻今”的根据及伦理意义上的“崇高美”特征 。
- 吴凌
- 关键词:《屈原》历史悲剧崇高美情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