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勇
- 作品数:60 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自贡恐龙博物馆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一种适用于恐龙化石的新型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恐龙化石的新型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材料由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和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复合而成。所述方法采用乳液聚合方式,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为主要单体进行聚合,并在聚合反...
- 邓建国王兆华陈建刘东亮叶勇
- 恐龙化石保护新材料研制的探索与实践
-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园区内建有中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近年来,博物馆积极开展了恐龙化石保护新材料研制的探索与实践,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纳米二氧化硅化石保护材料。与传统保护材料(硝基清...
- 叶勇邓建国彭光照江山
- 关键词:恐龙化石恐龙博物馆
- 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 江山叶勇彭光照秦钢郝宝鞘
- 关键词:恐龙化石四川盆地
-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保护工作回顾与思考
- 本文回顾了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历史,总结了遗址保护的有效措施(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开展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实施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分析了遗址保护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管理机构及体制问题...
- 叶勇彭光照
- 关键词:恐龙化石群
- 四川自贡蜥脚类恐龙化石的新发现
- 自贡素有"恐龙之乡"的美誉,该地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以材料丰富、保存完整、时代特殊而闻名中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蜥脚类恐龙研究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自贡地区蜥脚类恐龙化石中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发现。1989...
- 叶勇
- 关键词:恐龙化石
- 四川自贡发现蛇颈龟类新材料
-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地层十分发育,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但该地区除盛产恐龙化石之外,龟鳖类化石也十分丰富,迄今已发现4科6属13种,时代涵盖早、中、晚侏罗世。这些丰富的龟鳖类化石的发现对我国乃至世界龟鳖类化石的早...
- 叶勇
- 关键词:龟鳖类
- 四川盆地剑龙类腰带演化
- 2018年
- 四川盆地是中国剑龙类恐龙化石产出的集中地,主要包括华阳龙、沱江龙、巨棘龙、重庆龙、嘉陵龙、营山龙6属。除嘉陵龙外,另外5属均有腰带结构保存。剑龙类腰带是除了骨板外另一个重要的鉴定特征。该五属分布在4个连续的化石层,形成四川盆地的侏罗纪剑龙一条连续生长线。剑龙类腰带特征主要体现在髂骨、坐骨和耻骨的形态,根据其特征,可找到剑龙类从比较原始类型到进步类型的演化关系。四川盆地剑龙类有一个从华阳龙-重庆龙-巨棘龙-沱江龙-营山龙的演化过程,太白华阳龙是最原始的剑龙类,巨棘龙继承了部分原始性状,但它比华阳龙更为进步,巨棘龙应该是处于华阳龙和沱江龙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且与沱江龙的亲缘关系更近,是一类进化中的剑龙,营山龙位于四川盆地剑龙类演化的顶端。
- 郝宝鞘彭光照秦钢叶勇江山
- 关键词:剑龙腰带四川盆地
- 峨眉龙属(恐龙:蜥脚类)在重庆云阳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的发现(英文)被引量:4
- 2019年
- 形态学和比较研究表明重庆云阳普安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发现的一个脊椎可被归入蜥脚类恐龙峨眉龙属一未定种。该中部颈椎的椎体凹/腔构造非常发育以致其显得更加中空而不是坚实,同时该椎体的长度(不包括其前关节髁)和其后关节面长度和高度平均值的比值很高(5.05)。其他特征还包括:椎体长度约为脊椎全高的两倍,椎体腹面中嵴发育,椎体前关节突嵴板和前关节突间板以及椎体后关节突嵴板和后关节突间板间分别围成深而长的空隙,后关节突椎体横突凹的上半部内有一窝腔,上关节突长而低,向后延伸超出后关节突关节面,神经棘前1/3侧面凹陷,前后向长度约为椎体长度的一半。这一发现揭示了峨眉龙新的形态信息,普安恐龙化石点也代表了该属分布的最东缘。
- 谭超代辉贺建军张锋胡旭峰余海东李宁魏光飚彭光照叶勇张茜楠张茜楠尤海鲁
- 关键词:沙溪庙组蜥脚类
- 论中国恐龙类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
- 中国的恐龙类地质公园在地质公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分布也比较广。它们具有资源独特、价值大、科研水平高、博物馆基础好、规模小、地质遗迹分散、生态环境和交通条件比较差等特点。因此其规划建设应突出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突出重...
- 彭光照叶勇
- 关键词:恐龙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地质遗迹生态环境
- 重庆晚侏罗世两处兽脚类足迹组合与四川盆地侏罗纪地层(英文)被引量:5
- 2013年
-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 邢立达Martin G. LOCKLEY陈伟Gerard D.GIERLINSKI李建军W.Scott PERSONS Ⅳ松川正树叶勇Murray K.GINGRAS王昌文
- 关键词:四川盆地晚侏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