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丰庆
- 作品数:38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剪切因子SC35体外调节B7-H3分子的表达
- 2012年
-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分子生物学体外探讨剪切因子SC35对协同刺激分子B7-H3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方法筛选可能参与协同刺激分子B7-H3表达的调控蛋白,再通过定量PCR及RNA干扰实验验证剪切因子是否参与该分子的调控。结果:剪切因子SC35、SRP40、SF55可能参与B7-H3的表达调控,体外发现T细胞活化后B7-H3表达上调,SC35同时也表达上调;继而通过RNA干扰抑制SC35的表达,发现B7-H3的表达也同时降低。结论:剪切因子SC35可能参与了B7-H3的表达调控,对研究该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易丽娴高兵高菲傅丰庆张学光孙静
- 关键词:B7-H3
- B7-H4促进B细胞凋亡
- 目的 :检测B7-H4受体在B细胞表面的表达,研究B7-H4蛋白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B7-H4通过未知受体传递的下游信号机制。方法 :使用用anti-CD19抗体包被的磁珠分选出扁桃体中CD19+B细胞,通过...
- 时正鹏傅丰庆樊明月张学光
- 关键词:扁桃体B细胞B7-H4凋亡磷酸化
- 文献传递
- 人脑恶性胶质瘤中miR-339-5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正>目的人脑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B7-H3(B7家族负性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对胶质瘤细胞株的迁移、侵袭、致瘤等能力均有重要作用,并且B7-H3分子的表达受miR-339-5p的调节。本研究旨在...
- 张学光陈翰卿高兵傅丰庆时正鹏
- 文献传递
- 小鼠B7-H3-Fc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制备B7-H3-Fc融合蛋白,研究其对T细胞的共刺激作用。方法:首先采用PCR技术分别从pMD19-T/小鼠B7-H3和pMD19-T/hIgG1(Fc)重组载体中扩增出小鼠B7-H3胞外段基因和人IgG1重链Fc恒定区基因。通过重叠PCR技术将2段基因连接成B7-H3-Fc,经EcoR I和BglII双酶切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构建成pIRES2-EG-FP/B7-H3-Fc重组载体。脂质体法转染CHO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能稳定分泌表达小鼠B7-H3-Fc融合蛋白的基因转染细胞,并经Western blot鉴定。该转基因细胞无血清培养后,收集细胞上清、超滤浓缩后行经Protein G柱纯化,获得纯品B7-H3-Fc融合蛋白。通过CCK-8以及ELISA方法检测小鼠B7-H3-Fc融合蛋白对T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成功地构建了能稳定表达B7-H3-Fc融合蛋白基因的CHO转基因细胞株,该融合蛋白能够剂量依赖性地促进T细胞体外增殖及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分泌。结论:本研究提示B7-H3作为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在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中发挥了正性共刺激作用。
- 严茹红张光波孙静傅丰庆张学光
- 关键词:B7-H3融合蛋白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
- 基于B7-H3靶点的放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2023年
- 近年来,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RIT)因其精准靶向治疗而备受关注。寻找特异性免疫治疗靶点分子用于放射免疫治疗是一种极具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模式。B7-H3(CD276)是B7家族中的一种免疫检查点,因其独特的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成为RIT药物的一个理想候选分子。本文从B7-H3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总结了以B7-H3为靶点的放射免疫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 郑梦王燕王燕傅丰庆
- 关键词:B7-H3放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肿瘤
- 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小鼠B7-H3蛋白对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协同信号分子B7-H3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小鼠模型中炎性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5~2.0个月健康雄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9g/L盐水组(Ns组)、B7-H3蛋白组(B7-H3组)、肺炎链球菌组(SP组)、肺炎链球菌+B7-H3蛋白组(联合组),每组12只;经小鼠侧脑室穿刺分别注入9g/L盐水、B7-H3蛋白、肺炎链球菌3型、肺炎链球菌3型+B7-H3蛋白建立动物模型。注射后6、24h依据loeffler5分制评分方法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行为评分,然后麻醉处死小鼠,取脑组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内MIP-2mRNA的相对表达量。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侧脑室穿刺注射6、24h后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B7-H3组神经行为评分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评分较NS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较sP组评分更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PCR方法检测结果:sP组在注射6h后MIP-2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NS组升高[(1.210±0.932)比(1.000±0.0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射24h后sP组MIP-2mRNA的相对表达明显高于Ns组[(12.880±7.792)比(1.000±0.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sP组比较:6hMIP-2相对表达量增高[(1.240±0.804)比(1.210±0.932)],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4h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38.760±6.061)比(12.880±7.7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模型中,协同信号分子B7-H3使炎性趋化因子MIP-2mRNA的表达上调,促进病情进展。
- 崔伟丽陈旭勤王浙东白艳辉傅丰庆李岩
-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
- MiR-29a下调共刺激分子B7-H3的表达及其对脑胶质瘤细胞侵袭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miR-29a调控共刺激分子B7-H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脑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Real-time PCR检测miR-29a和B7-H3在正常脑组织、脑胶质瘤组织及人胶质瘤细胞株U87中的表达,并利用脂质体将miR-29a的模拟物(mimics)和抑制剂(inhibitors)转入U87细胞,流式术验证miR-29a对B7-H3表达的调节效果;采用CCK-8和Transwell实验观察miR-29a对U87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通过流式术分析miR-29a干预前后U87细胞上与细胞侵袭相关的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变化,以miRtarbase等软件预测miR-29a与CXCR4的结合能力。结果:胶质瘤组织及细胞株中miR-29a低表达而B7-H3 mRNA高表达,且均与瘤组织病理分级相关。转染miR-29a mimics可以有效下调U87细胞中B7-H3 mRNA的表达。转染miR-29a mimics可以显著抑制U87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但对细胞增殖并无显著影响。miR-29a过表达可同时下调U87细胞中CXCR4的表达,但软件分析CXCR4基因上并不存在miR-29a的结合位点。结论:miR-29a可有效下调B7-H3分子的表达,进而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XCR4途径相关。
- 高兵陈翰卿时正鹏孙静严茹红傅丰庆张学光
- 关键词:B7-H3胶质瘤U87细胞CXCR4
- 人4IgB7-H3不能形成可溶性形式的分子机制探讨被引量:1
- 2011年
- 本文拟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方法分析序列高度重复的人4IgB7-H3与2IgB7-H3两种异构体的序列差异,并探讨该差异在可溶性形式产生中发挥的机制。运用拼接PCR的方法获得缺失6个保守性氨基酸"PQRSPT"的4IgB7-H3-Del基因,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4IgB7-H3-Del,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L929细胞,并经G418抗性筛选和亚克隆。通过RT-PCR、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转染细胞B7-H3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sB7-H3的表达。本文成功克隆和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基因转染细胞株L929/4IgB7-H3-Del,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结果表明,4IgB7-H3转染细胞表面高表达B7-H3蛋白,细胞培养上清中无sB7-H3蛋白,而4IgB7-H3-Del转染细胞表面高表达B7-H3蛋白,其培养上清中则有大量sB7-H3的存在,提示保守性氨基酸"PQR-SPT"可能是人4IgB7-H3不能形成可溶性形式的重要序列。
- 顾文超孙静傅丰庆张光波孙海洪周迎会张学光
- 关键词:协同刺激分子基因转染细胞
- 基于B7-H3靶点的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用于准确的癌症早期诊断是目前肿瘤精准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B7-H3(CD276)曾被称为“肿瘤相关抗原”,在肿瘤组织中广泛异常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上表达受限,使其成为各种靶向肿瘤的造影剂及肿瘤治疗的理想分子。分子影像通过分子影像探针以非侵入性形式显示肿瘤病理生理特征,可用于诊断、治疗及各种靶向治疗(包括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估。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以B7-H3为靶点的分子影像在肿瘤诊断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 郑梦王燕王燕傅丰庆
- 关键词:分子影像肿瘤靶向治疗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分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分子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后,TRIZOL抽提总RNA,定量PCR分析PD-L2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PD-L2分子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相关性及与疾病活动程度之间的关联。结果:定量PCR结果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基因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流式发现单核细胞上PD-L2高表达(P<0.05),且活动期患者表达高于稳定期,并且与疾病的评分(SLEDAI)呈正相关(P<0.05)。结论:免疫分子PD-L2可能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进程并可能成为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潜在分子。
- 吴萍萍沈冬郭云娣张雅琴傅丰庆刘翠平孙静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PD-L2SLE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