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妍

作品数:18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抗体
  • 6篇阳性
  • 6篇抗体阳性
  • 6篇IGG4
  • 4篇肌萎缩
  • 4篇CIDP
  • 4篇病理
  • 4篇病理学
  • 4篇病理学特征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炎性
  • 3篇炎性脱髓鞘
  • 3篇炎性脱髓鞘性
  • 3篇神经病
  • 3篇髓鞘
  • 3篇脱髓鞘
  • 3篇脱髓鞘性
  • 3篇慢性
  • 3篇慢性炎性

机构

  • 18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8篇马妍
  • 18篇樊东升
  • 8篇鲁明
  • 5篇刘向一
  • 4篇张朔
  • 4篇张英爽
  • 3篇刘小璇
  • 3篇刘晓鲁
  • 3篇叶珊
  • 3篇傅瑜
  • 3篇孙阿萍
  • 3篇黄骁
  • 2篇崔德华
  • 2篇陈璐
  • 2篇刘蓉
  • 2篇张华纲
  • 2篇唐璐
  • 2篇张新宇
  • 2篇蔡宾
  • 2篇杨琼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科杂...
  • 3篇中华脑血管病...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首届中国遗传...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器官系统整合课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神经系统见习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究器官系统整合课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八学制专业学生神经系统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2023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器官系统整合课学习的29名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见习前后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主动性、课程设置和需求以及教学满意度调查3个方面进行调查并统计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见习前后数据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有无预习习惯组学生的数据差异。结果在学习效果方面,通过见习教学,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对比见习前的13.79%,见习后有66.67%的学生认为对理论知识及查体手法掌握较好,其中理论知识和查体手法在见习前后的掌握率比较(38.79%±3.78%vs 76.67%±1.74%;20.98%±1.82%vs 88.06%±1.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931、27.680,P均<0.001)。通过临床见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均有所提高,36.67%表示很感兴趣,另53.33%表示感兴趣。在学习主动性方面,有预习习惯学生(n=17)对查体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无预习习惯学生(n=12)好(35.3%vs 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3,P=0.694)。在课程设置和需求调查中,教师引导(62.07%)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在满意度调查方面,学生对神经系统查体见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给予了肯定的评价。结论神经系统查体见习系统整合课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查体手法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该模式加深了临床与基础的交叉融合,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马妍马新然叶珊樊东升傅瑜
关键词:神经系统临床见习
一例中国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CIDP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鲁明马妍刘向一张朔张英爽樊东升
腓骨肌萎缩症1A型患者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F波改变的比较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分析比较腓骨肌萎缩症1A型(Charcot-Marie-Tooth1A,CMT1A)患者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患者F波改变的特点和原因。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CMT1A和CIDP患者各30例,记录临床资料、电生理指标(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H反射)、神经功能等级评分等,部分患者行臂丛和腰丛的磁共振影像检查,分析比较结果。结果:CMT1A患者的正中神经平均运动传导速度为(21.10±10.60)m/s,CIDP患者为(31.52±12.46)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01),CMT1A患者中约43.3%(13/30)未引出尺神经F波,明显高于CIDP未引出F波的患者比例(4/30,13.3%),χ^(2)=6.65,P=0.010。在可引出F波的患者中,CMT1A组患者的F波潜伏期为(52.40±17.56)ms,CIDP组为(42.20±12.73)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06),F波的出现率CMT1A组是34.6%±39%,CIDP组是70.7%±1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P<0.001)。神经束蛋白155(neurofascin 155,NF155)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23.22 m/s,F波潜伏期为62.9~70.7 ms,出现率为85%~95%。CMT1A型臂丛和腰丛神经增粗的比例分别为83.3%(5/6)和85.7%(6/7),CIDP患者臂丛和腰丛神经增粗的比例仅为25.0%(1/4,2/8)。NF155抗体阳性患者可见臂丛和腰丛MRI神经根明显增粗。结论:CMT1A患者F波延长反应了近端和远端周围神经的均一性改变,可以作为与局灶性脱髓鞘受损为主的CIDP患者的鉴别方法,但同时需要注意与神经结蛋白病NF155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相鉴别。F波虽然经常作为反应近端神经受累的指标,但是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前角细胞和运动神经髓鞘病变均可以影响它的潜伏期和出现率,F波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因和其他电生理指标及影像学等检查手段综合分析。
刘小璇张朔马妍孙阿萍张英爽樊东升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肌电描记术
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CIDP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鲁明马妍樊东升
朗飞结/结旁疾病: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相关抗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Ioneuropathy,CIDP)是——类由免疫介导的慢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9)/10万。
马妍鲁明樊东升
关键词: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相关抗体INFLAMMATORY疾病免疫介导发病率
震颤分析对于良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震颤分析在良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良性震颤患者30例和良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病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行震颤分析检查,分析比较结果。结果帕金森病、良性震颤和良性震颤+帕金森病组3组患者在发病年龄[63.0(54.8,68.0)、49.0(26.5,58.5)、57.0(50.0,66.0)岁]、病程[12.0(8.0,13.3)、36.0(12.0,87.0)、22.0(11.5,33.0)年]、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21.13±8.85)、(8.00±3.68)、(24.35±9.14)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1.336、18.233,F=36.443,均P<0.05)。帕金森病、良性震颤和良性震颤+帕金森病组静止状态下的平均震颤频率分别为(5.46±0.77)、(7.11±1.80)、(6.18±1.55)Hz,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7,P=0.006);姿势状态下3组的平均震颤频率为(6.19±2.21)、(8.23±1.96)、(6.49±1.23)Hz,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73,P<0.01)。震颤幅度在静止和姿势期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帕金森病、良性震颤和良性震颤+帕金森病组静止状态下出现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比例为76.9%(20/26)、0/6和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92,P<0.01);姿势状态下出现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比例为53.8%(14/26)、20.0%(6/30)和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4,P=0.023)。结论良性震颤+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表现上兼具二者的特点,但有其独特性,震颤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识别出有别于典型帕金森病和典型良性震颤的静止性双侧肌电图同步或交替放电的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识别。
刘小璇张朔马妍孙阿萍张英爽樊东升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肌电描记术
2022年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全面解读(下)
2023年
5.手术干预5.1血肿清除幕上出血体积超过20~30ml,中等GCS评分(5~12分)的脑出血患者,使用神经内镜或立体定位抽吸并联合/不联合溶栓药物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有助于降低死亡率(2a类推荐;B-R级证据),但能否有效改善功能预后尚不明确(2b类推荐;B-R级证据);微创血肿清除术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功能预后(2b类推荐;B-R级证据)。
杨琼马妍刘向一陈璐黄骁张新宇樊东升傅瑜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功能预后传统开颅手术管理指南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一例被引量:3
2018年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组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包括多种亚型[1],我国以SCA3最常见,也称为马查多-约瑟夫病(Machado-Joseph disease,MJD)[2]。SCA3的核心表现包括为突眼、小脑性共济失调、肌强直、锥体束征、肌萎缩等,而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SCA3病例较为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少见的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SCA3病例。
马妍鲁明刘小璇樊东升刘晓鲁
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
伴胸腺瘤的单纯累及口咽部肌肉的重症肌无力一例
2020年
重症肌无力最常见于眼外肌受累。单纯起病且局限于口咽部症状的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咀嚼无力为主起病的患者,其症状存在波动性且表现为对温度反应敏感。胸部CT发现胸腺瘤,行胸腺及胸腺肿物切除术联合溴比斯的明口服,症状得以控制。通过该病例提高临床医师对重症肌无力少见临床表现的认识,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于洲孙阿萍马妍黄骁穆巴拉克·伊力哈木樊东升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胸腺瘤
伴肌萎缩的Isaacs综合征一例报告被引量:3
2020年
患者男,50岁,因"肌肉颤动3年半,双上肢无力2年,肌萎缩1年半"于2019年1月17日入院。3年半前家属偶然发现患者胸肌有肌肉颤动,无不适。2年前患者举重物后突发双上肢酸痛无力,并出现上肢肌肉和腹肌负重后痉挛。此后无力及负重后痉挛症状持续存在,均于活动后加重。1个月后患者发现双上肢及胸腹部出现持续性肌肉颤动,不受控制,紧张劳累后加重,睡眠后无缓解。当时外院上肢电生理检查示:右侧臂丛神经传导未见异常,右侧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下肌神经源性损害。曾口服舒乐安定无效。
马新然徐迎胜刘向一马妍樊东升
关键词:电生理检查舒乐安定冈下肌上肢痉挛肌萎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