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银行
  • 2篇金融
  • 2篇经济发展
  • 2篇高新技术产业
  • 1篇贷款
  • 1篇贷款增长
  • 1篇短缺经济
  • 1篇亚洲金融
  • 1篇亚洲金融危机
  • 1篇政策性银行
  • 1篇融资
  • 1篇融资规模
  • 1篇适度从紧
  • 1篇投融资
  • 1篇投融资规模
  • 1篇启动经济
  • 1篇外债
  • 1篇外债管理
  • 1篇外债规模
  • 1篇问题透析

机构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国家发展计划...

作者

  • 7篇武士国
  • 1篇王纪伟
  • 1篇杨晓兵
  • 1篇肖金城

传媒

  • 2篇新金融
  • 1篇国际贸易
  • 1篇管理世界
  • 1篇宁波经济(财...
  • 1篇金融研究
  • 1篇经济期刊研究

年份

  • 3篇1998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当前金融机构存差问题透析
1995年
一、对存差与贷款增长关系的分析 目前出现的存差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与存款的增幅不同步积累产生的。截止到1995年4月份,国家银行出现的存差规模已达2511亿元。这样大的存差量很容易使人认为,这几年国家银行的贷款增长是否偏慢,解决存差是否靠扩张信贷总量来解决?实际状况是。
武士国
关键词:存差问题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国家银行国有银行
对欧洲建设大市场的思考——我们需要做什么
1991年
90年代初,国际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是:80年代末不断加速形成的区域集团化浪潮在今后2—3年将出现转折性变化、产生既定的结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欧洲大市场。据欧共体官员表示,到1992年底,除去一些棘手问题,如完全统一各国税收和涉及复杂社会生活的某些社会立法外,欧洲大市场基本可以建成。目前,凡是与欧共体12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一直注视着欧洲大市场的发展动态,未雨绸缪,寻找对策。美日两国政府对此极为敏感,政府和研究机构早已把它列为一项重大政策课题加以研究;两国企业也已行动起来。
武士国
透过“过剩”背景看经济发展中的短缺
1998年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逐年回落和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影响,人们在近期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当前市场上各种要素供给从短缺逐渐步入相对'过剩',而且从统计指标上看,确实有充足的数据可以支撑这种相对'过剩'的现象。按照要素划分,消费品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受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出现持续销售疲软、压库;农产品供给能力也达到历史上的高点。生产能力的过剩和资金供给相对剩余同样可以举出一系列数据: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中,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受高储蓄率特别是受政策紧缩的影响。
武士国
关键词:过剩经济短缺经济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适度从紧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折变化
1998年
一、近年来宏观政策的变动轨迹 整个90年代,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伴随着同期国民经济波动状况及产生的要求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转折性变化。第一次是“八五”初期,即1992年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启动经济。当时的宏观政策取向变化是对经过三年治理整顿后国民经济状况的一次很大调整,由此使得中国经济从1992年起再次驶入快速增长的轨道。第二次实施宏观调控的时间应从1993年年中算起,针对当时存在的国民经济过热和高通货膨胀,特别是金融领域中存在的运行秩序紊乱状况,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到1996年末,过热的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治理,持续三年之久的高通货膨胀率大幅回落,国民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经过一年左右的政策徘徊期后,从1998年起,宏观政策取向第三次出现新的转折变化。
武士国韩庆华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增长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启动经济亚洲金融危机
透过“过剩”背景看经济发展中的短缺
1998年
武士国
关键词:经济过剩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政策性银行的投融资规模与制约条件分析被引量:2
1995年
政策性银行的投融资规模与制约条件分析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武士国,肖金城一、政策性银行的运转状况与国情特点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相继组建运转。根据三家政策性银行去年的投融资业务进展体制运转情况看,以国家开...
武士国肖金城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融资规模
九十年代中国外债管理问题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一、外债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外债余额已突破700亿美元,并迈进偿债高峰期。如何使经济平稳地度过这一还贷峰期,为90年代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是我国外债管理工作的中心工作。10多年来,我国借用外债的政策已取得了明显效果,成为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外债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外债规模的扩展势头过猛,对规模控制和还贷形成后续压力。 按人均外债额计算,我国的外债规模虽尚属低度负债国,但每年的增长速度持续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已对外债规模管理和还贷形成潜在压力。80年代以来,除1989年特殊因素影响引致债务增长明显放慢外,其余年份均为外债余额增长速度超过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武士国王纪伟杨晓兵李达章
关键词:外债管理外债规模
共1页<1>
聚类工具0